(大寒)車水馬龍
我們的生活的范圍和空間/時間半徑,無疑遠超前人。
哪怕生活軌跡單調,現(xiàn)在習以為常的通勤距離放在若干年前也是極難做到。我上初中時上學放學單程騎車要近50分鐘,貫穿當時的老家城區(qū),算是辛苦的,主要是因為年紀小腳力差,到初三大約半小時稍出頭可以騎一趟,但還是覺得很遠,實際距離其實也就5公里,近年回家開車跑過一趟,不過十來分鐘的車程。現(xiàn)在上班13公里,電瓶車換乘地鐵加步行,45分鐘準時抵達,如果路上不堵的話,開車走環(huán)線,路程稍遠,二十七八分鐘就能到。在省城工作時,宿舍離單位騎電瓶車要四十幾分鐘,小時候如果面對這樣的距離,大概就沒辦法了。上家單位的同事有住在鄰市,開車50公里來上班的,傳說中一線大城市還有住在鄰省單程通勤兩到三小時的操作,真是大開眼界。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交通工具大大拓展了我們能觸及的邊界。月前有急事往返老家,開車6個小時驅馳千里,也算刷新能力上限了。幾年前自駕去過鄰省游山玩水,確實自在。再之前沒有車,外出求學往返老家和省城都是坐長途汽車,4個小時的車程其實挺累的,搖晃著又沒法看書,只能看看車窗外退行的風景聽MP3,一般能睡半程左右,但基本養(yǎng)不了精神。在省城上學的時候不太出去玩,出行一律公交地鐵,工作后買了電瓶車,活動范圍大了不少,在街巷中更加了解那座城市。去其他城市多乘高鐵,由衷贊嘆真是偉大的發(fā)明,便捷程度更勝飛機。我其實至今也沒坐過幾趟飛機,又都是經(jīng)濟艙,體驗并不怎么樣,只是上天的感覺很神奇,即便明知飛行的科學原理。不算游船,渡船坐過兩趟,廈門到鼓浪嶼、高雄到旗津,都是城區(qū)到附島,感覺不錯,不過短途靜海本來就舒適,如果赴夢想中的航程,難保不會暈船。上大學時起就想坐船橫渡太平洋,還有順流而下過三峽游長江,前一個大概有生之年難了,后一個短時間也不用指望。以前也去過重慶游玩,見識了一種從未設想過的公共交通工具——電梯,在3D城市里真的很方便,不由得嘆服。在科幻作品中看到太空電梯,不知道能不能成為現(xiàn)實,但我想總有一天,人類將征服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