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乎其技的文物修復,靠的不只是情懷
有一種傷痛
是眼見世間之至美消逝,無能為力
有一種喜悅
是親手將瑰寶重現(xiàn)于世,與有榮焉

能夠從事文物修復工作,是熱愛文化的人們無尚的榮耀。但想要成為一名文物修復者,除了熱愛文化之外,還必須擁有相當水準的專業(yè)技術。

當我們把視線聚焦在瓷器修復,亦是頗有講究。瓷器修復追求的不僅是修復其原本的物理結構,更要盡可能地還原瓷器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古陶瓷修復專家于愛平老師所提出的“修舊如舊”、“還原本真”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前者意味將破碎的瓷器修復如初,保留瓷質(zhì)感;后者則力求真實,不臆造,充分還原古人畫意。


作為國內(nèi)古陶瓷修復的大家,于老師從1972年至今這一做陶瓷修復就是50年。這些年來,成千上萬的瓷器經(jīng)她的手修復而成,一次又一次還原了陶瓷最初或大方質(zhì)樸、或瀟灑明艷的樣貌。

明宣德青花團龍紋花口洗,于愛平修復

三星堆博物館湖田窖(宋影青),于愛平修復

于愛平修復的南宋龍泉窯梅花鼓釘爐,于瑞安博物館展出
從宣德年間的青花大龍缸,到永樂年間的紅釉高足碗,再到成化年間的斗彩天字罐,每一樣都蘊含著陶瓷修復師無數(shù)的心血。在修復青花大龍缸的時候,雖然瓷缸已碎成幾十片,但仍能看出發(fā)色沉穩(wěn)、畫工自如,是難得的珍品。
?


而于老師獨創(chuàng)研究的“于氏筆涂法”,正如于老師所說的:“我們做修復,追求的是一種瓷質(zhì)感?!庇锰刂泼P一層層描畫,以常人不易察覺的細微變化一點一點接近最終的效果 最終還原瓷器當時的光澤和肌理,呈現(xiàn)出瓷器在時間沉淀后的美的痕跡。

今年5月清藝舉辦的第一期《中國古陶瓷無痕修復課程班》,我們有幸邀請于愛平老師為大家授課,課堂上通過強調(diào)了可逆性修復、修復面小、瓷質(zhì)感強和過渡自然的修復理念,詳細講述了古陶瓷的修復流程,并在導師陪練、實戰(zhàn)練習中完成修復,收獲滿滿。

金秋十月,清藝中國古陶瓷無痕修復課程學習班第二期即將啟程,本次課程為期5天,分別從古陶瓷修復的歷史現(xiàn)狀、古陶瓷具體的修復方法等方面出發(fā),系統(tǒng)地教授古陶瓷無痕修復的技巧,同時老師現(xiàn)場手把手指導并點評考核,從破碎的瓷片到完整的瓷器,用雙手觸摸,用雙眼觀摩,一起打開全新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