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道德經(jīng)》:怎么理解“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原文】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今譯】
圣人沒有主觀成見,以百姓的心為心。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向善。
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使人人守信。
圣人在位,收斂自己的主觀成見與意欲,使人心思化歸于渾樸。百姓都投注他們自己的耳目,圣人卻孩童般看待他們。
【我讀經(jīng)典】
理想的治者,收斂自我的成見與意欲,不以主觀厘定是非好惡的標(biāo)準(zhǔn),破除自我中心去體認(rèn)百姓的需求,傾聽民眾的聲音,以百姓的苦樂為苦樂,民眾的需求就是他的需求。古話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只有以百姓為國家的根本,根本穩(wěn)固了,國家就安寧了,我覺得,這與我們現(xiàn)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是同樣的道理。

這樣的領(lǐng)導(dǎo)者,渾厚真樸,像天地一樣包容萬物,以善心去對待任何人,因此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以誠心去對待一切人,所以說“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引導(dǎo)人們回歸本來樸質(zhì)的狀態(tài)。
在生活中,人們往往因一己私利競相用智,各用聰明,因此自然會產(chǎn)生各種的紛爭巧奪?!笆ト私院⒅?,圣人卻孩童般看待他們。正如身為父母之人,無論子女是善者或不善者,信者或不信者,總歸都是自己的孩子,一樣以善心對待他,以誠心教化他。
(以上內(nèi)容屬于“我讀《道德經(jīng)》”專欄系列文章之一,如您也喜歡文化經(jīng)典,可進(jìn)入個(gè)人主頁瀏覽更多)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