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如何面對天上掉餡餅
【出處】《資治通鑒》第176卷 陳紀10
【材料】乙卯,將軍夏侯苗請降于隋,隋主以通和,不納。
【譯文】乙卯(二十六日),陳朝將軍夏侯苗請求歸降隋朝,隋文帝因為與陳朝交好,不予接納。
【解析】隋朝和南朝陳國,隔江對峙,而當時隋文帝統(tǒng)一天下的野心,幾乎路人皆知,但為什么,當面對陳朝大將夏侯苗的投降,這么好的一個機會,他卻直接拒絕呢?面對天上掉下的餡餅,隋文帝卻沒有直接吃,我們詳細分析下其中的原因:
一、夏侯苗的投降動機
初看這一小段材料,很容易一掃而過,忽略過去,之所以能夠引發(fā)思考,最初是源自對這個將軍夏侯苗的人身安全的擔心。作為軍事將領(lǐng),要求歸降隋朝并遭到拒絕,那么在陳朝,也就不可能有生存的機會了,搜索其他資料,沒找到夏侯苗的最終結(jié)局。那么,夏侯苗就有三種可能的動機。
1、主動動機:夏侯苗自己看透大趨勢,認為隋朝必勝,所以想提前為自己謀一個好的未來,主動跳槽到隋朝;
2、被動動機:夏侯苗自己犯了錯誤,在陳朝已經(jīng)沒有立足之地,投靠隋朝,以求自保;
3、陰謀動機:陳朝派遣夏侯苗詐降,或是用來試探隋朝是否真的遵守兩方和平協(xié)議。
二、隋文帝的內(nèi)心算計
隋文帝這邊,面對忽然掉下來的餡餅,第一時間絕對是非常高興的,因為這是瓦解陳朝的重大利好。夏侯苗的到來,會增加自己的勢力,而又能讓陳朝自斷臂膀,但是隋文帝冷靜下來之后,卻選擇了拒絕,這個十分的違背人性,但是,從掉餡餅的動機來展開考慮,究其原因也有三個:
1、如果是主動投降,說明這樣的人屬于見風使舵,這樣的人不夠忠誠,也不利于隋朝自己的團隊建設(shè),所以對這樣沒有價值的人直接拒絕。隋文帝接受夏侯苗,弊大于利。
2、如果是被動投降,那么這樣的人,的確能夠為隋朝所用,因為仇人見面分外眼紅,以后報復(fù)陳朝會更賣力。但是拒絕后,陳朝自己會殺了夏侯苗,讓其自斷臂膀。對隋文帝而言,利弊相當。
3、如果是陰謀投降,這樣以維護和平協(xié)議的借口,拒絕夏侯苗,不僅僅能夠讓隋文帝站在道德制高點,還能夠隱藏自己的動機,麻痹陳后主,釋放出和平信號,能夠讓其放松戰(zhàn)備。利大于弊。
三、夏侯苗如何真投降
夏侯苗,無論什么動機,背叛自己的組織跳槽,又被拒絕,都會被歷史記錄下來,這將成為一個武將人生最大的污點。因為即使是陰謀動機,被隋朝拒絕,陳后主不殺夏侯苗,但是也絕對不會為夏侯苗說出真相,不然,自身的詭計就會公布天下,自己會被當成道德小人,有損形象,那么夏侯苗該如何投降呢?
1、上策,陣前倒戈
陣前倒戈,可以說是最佳的投降模式,這能夠在戰(zhàn)場上,極大的增加隋朝的士氣,打擊陳朝的勢力,而且隋文帝為了能瓦解陳朝軍心,會高調(diào)的接納夏侯苗,鼓勵大家效仿。
2、中策,獻地投誠
如果一直不開戰(zhàn),夏侯苗自己又真的有錯,需要立即逃離陳朝,怎么辦呢?就要選擇高價值的方式,那就是自己在邊境地帶,拿下一塊地,來投誠,增加自己的籌碼。
3、下策,暗中接觸
夏侯苗,如果沒有足夠的能量,這時候,只能提前派出自己的親信,去試探隋文帝會不會接納自己,如果得到認可,再去不晚,或是大力買通隋文帝的親信,幫自己說話,影響隋文帝決策。
其實,我們站在夏侯苗的角度,來看跳槽的時機,上策就是天時,利用天時,在最好的時機過去,事半功倍。中策就是地利,有重大的能力和利益,帶著客戶關(guān)系跳槽,最容易被接納。最后就是人和,有關(guān)系走到哪里都不會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