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赫爾松大反攻”鬧劇,是演給華盛頓看的

文/行走斯圖卡
從6月份就開始嚷嚷、一直拖到8月底的“赫爾松大反攻”,終于拉開了序幕;但是種種跡象表明,烏軍的進攻準備很不充分,過分低估了俄軍的準備工作,這場反攻將會淪為一場災難;或者準確地說,基輔不在乎能否取得進展,因為這不是為自己打的反攻。
烏克蘭官方的消息卻顯得相當樂觀。據(jù)路透社報道,烏克蘭的一名赫爾松官員對媒體表示,烏軍已在赫爾松市、伯斯萊夫市、卡霍夫卡市的城區(qū)取得勝利;但是他沒有透露更多的細節(jié),而是呼吁民眾“繼續(xù)支持烏克蘭軍隊,因為物資正在被大量消耗”。與此同時,烏克蘭南方集群司令部表示,烏軍正在打擊俄軍的后勤補給線;還有烏軍官員透露,反攻不會追求速勝,而是慢慢消耗俄軍。
俄軍的戰(zhàn)報則透露出完全相反的信息,烏軍的進攻遭遇了重大挫折,人員和裝備損失都非常慘重。在過去兩天的戰(zhàn)斗中,烏軍至少有3架直升機及4架戰(zhàn)斗機被擊落。根據(jù)俄軍發(fā)布的一些視頻和照片顯示,烏軍在前沿陣地有多輛坦克、裝甲車和火炮被精準摧毀,這些都在佐證著俄軍確實取得了成果。
綜合網(wǎng)絡信息來看,烏軍的反攻可能確實遭遇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裝備損失;有消息稱,烏軍第一天的反攻就有超過1200人陣亡,敖德薩和尼古拉耶夫地區(qū)救護車不斷、血漿告急,前方的傷員依舊源源不斷地送過來。
很多觀察人士不看好烏軍反攻的前景,有人認為烏軍從五個方向發(fā)動進攻,很可能是因為無法削弱俄軍炮火,難以集中一點突破,只能分散兵力;這樣做既會削弱進攻的力度,又給了俄軍各個擊破的機會。而烏方公布的一段視頻顯示,士兵跟隨坦克,在開闊地上緩慢行動,似乎也證明了烏軍進攻乏力的觀點。
因此不少人認為,烏軍的反攻顯得極為倉促,不像是經(jīng)過縝密策劃的決定性一擊,反而是在西方媒體不斷催促下,為了打消金主的顧慮而匆忙上馬的決定。這就是說,這仗“轟轟烈烈”的赫爾松大反攻,不是為了打給自己老百姓看的,也不是為了打給俄羅斯看的,更不是為了取得某種戰(zhàn)場優(yōu)勢,僅僅只是一場專供華盛頓和布魯塞爾欣賞的“表演”、在赫爾松拍攝的一部“好萊塢大片”——唯一的區(qū)別在于,這部大片里,“演員們”的死亡是真實的、殘酷的。
在莫斯科的重拳下,歐洲很多人似乎都魔怔了。不止是烏克蘭,德國總理朔爾茨日前呼吁“取消歐盟的成員國一票否決權”,可把其他國家嚇得不輕;外長貝爾伯克日前也語出驚人,高呼“不管德選民怎么想,我向烏人民承諾會繼續(xù)支持烏克蘭”,這讓很多人陷入了沉思,她到底是哪國外長?德國的,還是烏克蘭的?有沒有這么一種可能,她的真實身份不是外長,而是美國駐德國的特權代表?
包括波羅的海三傻在俄羅斯和中國等一系列問題上的所作所言,都有一個共同點:都不是處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而是為了迎合主子的喜好。
為了博華盛頓一笑,有人可以不要自己的政治生命、有人可以不要自己人民的命,如此卑微和渺小,卻有臉對別國指手畫腳?真是天大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