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營造學社的足跡——薊縣訪古(觀音閣細節(jié)討論and參觀建議)

先來看兩張圖。


上一張是營造學社的考察照,下面的是我此行拍攝的,拍照之人之時大異,而地點事物全無變化,頗有種“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的感覺。唯有的兩點不同,一則是今日的觀音閣熙熙攘攘,二來是當年尚是蔥蘢的唐柏今日早已生機不再。唐柏一去,觀音閣便如同失掉一老友,雖然今日古寺游人如織,可如當年關野貞梁思成般的知己又有幾人呢。。。
觀音閣高23米,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樓閣,觀音閣看似只有兩層,實為三層,在上下層之間還夾著一個用腰檐和平坐欄桿圍繞著建成的暗層。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閣下檐高懸“觀音之閣”匾額,相傳為唐代李白所寫。閣內有一座高達16.27米的觀音菩薩像,是遼代泥塑藝術珍品,又是國內最大的觀音塑像。觀音閣四壁,繪著五彩繽紛的壁畫,南墻大門兩側是四臂和三頭六臂的明王像,北墻后門兩側和東、西墻畫著十六羅漢。


據《薊縣志》記載,在唐天寶年間,獨樂寺剛剛建成,正缺一塊匾額,住持方丈正在為請誰來為觀音閣題匾而煩惱,恰逢此時詩仙李白游玩至薊州。李白當時已是聞名遐邇的“詩仙”,住持方丈就想,何不請李白給題匾呢。但是李白這樣重量級的“明星”,怎么能隨便給別人題匾呢,方丈一時間想不到好辦法。突然,住持想到李白既稱“酒仙”皆因愛酒,薊州本地也產一種名酒,此酒窖香濃郁,口味醇正,酒體豐滿,入口綿甜,回味悠長,只要是喝過它就沒有不喜歡的,用它來款待李白,相信一個愛酒之人必定不會拒絕。
住持方丈找到李白對他說:“我們寺院剛剛建成,聽聞您來到薊州,特地來請您到我們寺里參加落成儀式,寺里還備了薊州最好的酒,一起來品嘗吧?!甭牭绞钱數氐拿疲畎子X得這是個好建議,欣然應允,與住持一同前往獨樂寺。
到寺中端出酒來,只見李白打開酒罐,輕輕一聞,立刻大贊:“好酒。”不待方丈拿出酒杯就直接喝起來,邊喝邊感嘆此酒之好,喝得好不盡興,不知不覺便喝得酩酊大醉。方丈見時機差不多了,請他來題匾,李白乘著酒興一揮而就“觀音之閣”四個大字。
第二天,當人們把匾額掛上去之后,現場一片嘩然,原來“觀音之閣”的“之”字上少了一點。這下急壞了主持,急忙跑到李白面前躬身施禮:“先生您看如何是好?”李白一愣,接著便開懷大笑,說:“住持給李白的美酒少了一點,李白給住持的字便少了一點?!弊〕众s緊差人備上兩壇昨日喝過的薊州酒,筆墨也隨之奉上。但見李白抱壇狂飲,一邊喝一邊叫好,直至臉紅微醉時,抓起毛筆,蘸滿濃墨,眼望大匾,急趨兩步,一個舉火燒天,筆脫手而出,只見筆尖不偏不斜,正好點在“之”字頭上,眾人先是一驚,接著便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李白飛筆點“之”字,遂被后人傳為千古佳話。
然而,這怎么可能...(呵呵呵)據梁思成說“頗似唐人筆法,閣字之下署‘太白’二字,其為后代所加無疑。朱桂辛先生則疑為李東陽書,而后人誤為太白也”。我略通書法,觀其字體為典型的晚期顏體,而李白52歲時,顏真卿尚在壯年。所以此匾是明清某位仁兄附庸風雅之作的可能性更大,反正不是李白的就是了。(梁先生還精通書法么?。。。?/p>

形體高大的觀音像,矗立在閣內中央的須彌座上,向上穿過二、三層平臺,直入頂層覆斗形的八角藻井之中。觀音像慈目低垂,面露微笑,親近如在人間。為顯示觀音法力高強,塑造者在觀音頭頂上又塑出十個小觀音,所以又有“十一面觀音”之稱。觀音的兩側侍立著兩尊菩薩,面目豐潤,姿態(tài)優(yōu)美,和唐代仕女畫一脈相承。



脊剎不完整。據圖中形制,此剎當為明清時所施。相傳每屆除夕夜午之后,盤山舍利塔神燈,下降薊城,先獨樂而后諸剎?!吧駸艚蹬R則庭中光芒射出,照耀全城”,稱為“獨樂晨燈”,是“薊州八景”之一。戧獸也是一種罕有的形式,似一仙人騎于摩羯魚上,遼國與元朝,都喜歡在瓦作上搞點小動作,都快成防偽標識了。。。
觀音閣疑問一:唐構改建說
觀音閣斗拱用材碩大,形式有多種,第一層柱頭鋪作為七鋪作四抄,一、三跳偷心,二、四跳計心,第三跳華栱為殿內梁頭伸出,補間隱刻斗拱;平座柱頭為三跳華栱,補間兩跳華栱;上層柱頭七鋪作雙抄雙昂,同樣是一、三跳偷心,二、四跳計心,第二跳華栱為殿內乳栿頭伸出,補間鋪作出兩跳華栱,通過直枓立于闌額上,上層的斗拱結構與唐代佛光寺東大殿完全相同。轉角鋪作第一、二跳出斜栱。獨樂寺觀音閣和山門是現存遼代建筑中僅有的兩座外檐不用普拍方的,其結構時代特征或許更早些。
上述內容中有三個要點,總結下來就會形成這樣一個面貌:
1.觀音閣的歷史,或者說是獨樂寺的寺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院內唐柏為一例,另有資料表明其歷史最早可追至貞觀十年。)
2.觀音閣上層的斗拱結構與唐代佛光寺東大殿完全相同。觀音閣的上層斗拱結構由上下兩條梁和昂共同組成,下面一條梁頭作為昂的最前端支點,上面一條梁壓住昂尾,兩條梁與當中斜置的昂共同組成一個杠桿結構。下圖給出的是佛光寺東大殿的外檐斗拱。
3.獨樂寺觀音閣和山門是現存遼代建筑中僅有的兩座外檐不用普拍方的,其結構時代特征或許更早些。不用普拍枋,這是目前我國現存唐構的做法,即便不是唐代的通行做法,但也是非常古久的了。
這三點加在一起,便會得出如此的推論:觀音閣始建于唐代,之后于遼代重建。


but。。。這真的可能嗎?
佛光寺東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是唐代晚期建筑。獨樂寺觀音閣建于遼統(tǒng)和二年(984年),二者之間相隔僅百三十年,在技術上有傳承的可能,通觀今天的八大遼構,每一個都比宋構更有“唐風”,再加之至今尚未有可靠的資料和考古發(fā)現,所以我謹慎的認為今天的觀音閣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遼構,只不過是遼國技術較為閉塞,傳承下來許多唐代做法而已。
觀音閣疑問二:補間鋪作下有無蜀柱
梁思成1932年的考察照片上可以看出,觀音閣上層補間鋪作下是沒有蜀柱的。在梁先生之前考察獨樂寺的日本學者關野貞所拍照片上更加有力的證明了這一點。


雖然照片上沒有顯示蜀柱的存在,但是我們知道古建筑在歷朝歷代都會有一定的改變,那么觀音閣的蜀柱會不會在后面的朝代里被取消或掩蓋了呢?
很有可能。梁思成先生就抱定這種想法,在其為觀音閣所繪制的正立面圖中可以清晰看到蜀柱的存在。

補間鋪作實際上不是集中力受力的,補間鋪作是線荷載傳到拱眼壁,拱眼壁傳到闌額,闌額再把力傳到柱子。結構上說有無補間鋪作底下的蜀柱都可以,所以不用補間鋪作和蜀柱的建筑形象在各個早期石窟里也是非常常見。存世建筑里,有補間鋪作而無蜀柱的也不是太罕見,比如張家口宣化張匡正遼墓,山西高平開化寺。


建于五代的鎮(zhèn)國寺萬佛殿如果只看彩畫與斗子的關系也似乎是有斗子沒蜀柱。不過彩畫應該也不是當時的了,所以也不能否認曾經有蜀柱。


所以我的私見就是,許多今天沒有明顯蜀柱痕跡的高古建筑在以前都是有蜀柱的,只不過在后期被人為地抹掉或抹平施以彩繪,因而不見蹤影。最后看兩張同為八大遼構的開善寺大殿的照片,注意其補間鋪作下若隱若現的蜀柱,就以此作為此篇文章的余音吧......


另up主按:此行最大幸事就是能親眼得見高古建筑,更何況是八大遼構之一,私下學習營造多時,終于有機會與書本所見一一對照,愈發(fā)感嘆營造之學問深奧及前輩學人的篳路藍縷之功。然觀音閣內不許以設備拍照,更不許登樓,如有舉動便有專人高聲喝止。我很能理解有關部門的初衷——保護文物,但是如此的一刀切式的管理與某省野蠻的殯葬改革有何區(qū)別!今天這個社會里絕大部分人是明白一些拍攝習慣對于文物的損害且能自我約束的,更何況今日是網絡傳播的時代,若有更多人將觀音閣內部的壯觀景象發(fā)于網絡,豈不是更利于文化的傳播?于景區(qū)私利亦是揚名之舉。現今許多景區(qū)的野蠻管理已近乎亂象,看似是為文物著想,實則是擅用職權的表現,頗值得各位有識之士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