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千的閱讀回憶(2)
這篇文章是為了記錄自己回憶中與一些書的相遇的經(jīng)過,以及回憶閱讀某本書時的場景的夢囈之作。是想到哪里就會寫到哪里的心血來潮,大概不會有清晰明確的主題。

書接上回,說到旅行中拜訪過的圖書館。在出門旅行中,如果有空閑時間,我會優(yōu)先拜訪的大概是書店、圖書館、博物館和美術館。長到這么大,出門旅游的次數(shù)卻不是很多,有出門也幾乎都是去什么旅游景區(qū),也不太能抽出時間在市區(qū)里閑逛。因此上,能夠馬上回想起來的,大約只有北京的國家圖書館,深圳市圖書館和洛陽新區(qū)圖書館了。
雖然還去過上海,杭州和武漢,但是并沒有去拜訪過當?shù)氐膱D書館。盡管去過上海許多次,想來當時還是完全忘記參觀圖書館了,寫這篇文章時才想起來,搜了搜館內(nèi)的樣子,看起來十分漂亮,沒有去真是有些遺憾。初中畢業(yè)時的畢業(yè)旅行是去的武漢,參觀了武漢大學,在武大圖書館門口拍了幾張相,但是似乎是沒有進去參觀,有些可惜,但是大門的銅質(zhì)把手還是給我留下了些許印象,順帶想起來的還有當時在看《化物語》小說的印象。等到寫到《化物語》時再展開講這一段回憶吧。
去北京參觀時也是一個夏天,當時和家人一起去旅游,可能是高中某個暑假時的事情。想要參觀北大,但是被如織的游人和車輛堵在門外的情形讓我印象深刻。由于取消了這一段的行程計劃,我就有了時間去其他地方,于是就花了一下午在國家圖書館。圖書館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像鼎一樣的結構,由中間向外一層層擴大,在樓上可以一眼就能望到中間的自習的人,沒有其他圖書館封閉的感覺。正門入口處回旋向上的樓梯,長長的扶梯也都給人很深的印象。說到在里面的體驗卻并不是很好:書架排列很是松散,有些靠著墻,有些則孤零零的立在中間,被桌椅分隔開,藏書擺放也不是十分整齊,書不在本該在的位置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在不同分館之間移動也不是那么順暢。當時還是在館里辦理了一張圖書證,但是之后再也沒有去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期了吧。
然后是深圳的圖書館,給人的感覺很好。去那里是大學的一個暑假,趁著假期一個人在深圳亂逛,先后去了博物館、深圳書城和深圳圖書館。博物館的內(nèi)容并不多,近代現(xiàn)代的展品遠比古代的內(nèi)容要多,甚至能夠看到大疆的無人機放在展廳里展覽。書城是個兩層到三層的建筑,給人一種凋敝的感覺,像是十年前的縣城里的新華書店,大,空曠,許多店鋪和設施都已經(jīng)關門。但是圖書館仍然給人富有活力的感覺。傾斜的玻璃幕墻,長長的階梯,以及幕墻外西斜的陽光是我留有最深記憶的場景。當時坐在樓梯上,選了一本白色的書慢慢閱讀,在哪里消磨了幾個小時。閱讀區(qū)的明亮整潔,和藏書區(qū)書架緊密而錯落有致的感覺讓人感到十分舒適。讓我覺得十分新鮮的還是在自習室為了應付玻璃幕墻外陽光直射的遮陽傘,模糊了屋內(nèi)和室外的界限。
洛陽新區(qū)的圖書館我也只去過一次,好像是清明,又好像是端午,總之是個晝夜溫差很大的時間。在圖書館里堆積得到處都是的教材和擠滿了人的自習室以及七扭八拐的走廊給了我很深的印象。除此之外,我對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和閱讀的體驗就沒有什么了。

追記:寫完了上一篇回憶,我又去搜了搜這些圖書館現(xiàn)在的情況,才發(fā)現(xiàn)街道閱覽室已經(jīng)在早些年搬走了,而老的市圖書館也早已關門,現(xiàn)在只留下我對些地方的有限的記憶。
* 不知道這篇文章究竟是該分到那個專欄里,姑且算做是有關輕小說的雜談吧。

最后仍是推薦一本輕小說好了,要不然說是小說雜談未免名不副實。上次說到提到了幾位輕小說作家,這次就說成田良吾的《世界的中心、針山先生》吧。不像他的其他作品那么有名,但是確是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的一部作品。天馬行空同時也稍顯無理的劇情發(fā)展,以及圍繞著一位路人展開的非日常故事讓這部作品顯得莫名的有趣。在輕國只有兩卷,于是我到現(xiàn)在都沒有讀過它的第三卷,究竟是什么時候翻譯完的呢?
我會把它與我家樓下的商店街聯(lián)系在一起,仿佛其中故事發(fā)生的場景就取材與這條狹窄馬路。大概也和我在閱讀這本小說時,正巧走在這條馬路上有關。于是故事中出現(xiàn)的深山、被劫的校車、大樓仿佛與這條只有雙車道的窄街重疊,現(xiàn)實中路上的積水和綠色的公交站牌便和故事中深山的樹木散發(fā)出的香味混合在一起,而針山先生便走在路邊的人行道上,成為了我對這本書回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