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的套路,你中招了嗎?
【雙十一的套路,你中招了嗎?】?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促銷都會說 “滿1000減200” 而不是 “1000元,打8折”?滿減策略為什么大行其道?
再假設(shè)有以下兩種情境:
(1)你某天因不小心剮蹭,修車花了1000元,但回到辦公室,又發(fā)現(xiàn)抽獎中了200元。
(2)你某天因不小心剮蹭,修車花了800元。
這兩種情境,你覺得哪種情境你更能接受?
多數(shù)人會選擇第一種吧,而試驗結(jié)果也是這么證明的。這就要說到“心理賬戶”,我們往往會為收益和損失設(shè)置不同的 “心理賬戶”,并且習(xí)慣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不同的 “心理賬戶”。
修車花費是在我們心里的 “意外損失賬戶”,這時800和1000差異沒有那么大,給我們帶來的損失痛苦差不多。而中獎是在我們心里的 “意外收獲賬戶” ,200元要比0好太多,無疑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正向刺激。
同樣,滿減策略也是用了這個原理。一件商品打8折,1000元的東西付出800就能買到,差異貌似沒有這么大。但如果是滿1000減200,就感覺是自己已經(jīng)付出了1000塊,然后又額外收獲了200元。這是兩個不同的心理賬戶,讓消費者覺得自己獲得的優(yōu)惠更多,微小的差別同樣不可忽視。包括“雙11”那些無處不在的滿減券、抵用券、無門檻優(yōu)惠券等,你一旦領(lǐng)到,也會把這些歸納為 “意外收獲賬戶” ,你絕不會愿意把這些浪費掉,用掉才會更爽。
還有例如同樣一件標價2000元的衣服,如果是給自己買可能覺得貴,舍不得買,但如果是送給心愛人的生日禮物,可能就會毫不猶豫地買了。這也是因為用戶把這兩類支出歸到了不同的 “心理帳戶”,衣服買給自己是 “日常衣物支出”,但是買給心愛人則會歸為 “情感維系支出”,顯然大多數(shù)人會更舍得為后者花錢。
這樣看來,“心理賬戶”也是影響購買判斷的一大殺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