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57mm M1反坦克炮:美國人的6磅炮

https://warspot.ru/11690-shestifuntovka-po-amerikanski
原作者:Андрей Харук,發(fā)布時間2018/4/17
http://www.tankarchives.ca/2019/06/6-pounder-american-style.html
英譯者Peter Samsonov,發(fā)布時間2019/6/1,星期日
個人授權(quán)翻譯
6磅炮,但是是美國貨
1941年2月,軍械部正式批準了6磅炮的生產(chǎn)許可,以便通過租借法案獲得該型火炮的供應(yīng)。彼時,這門火炮還只有原型機。盡管6磅炮的生產(chǎn)工作已經(jīng)在1940年6月準備完畢,但英國方面決定推遲該項目以開展2磅炮的生產(chǎn)工作。這是個合乎情理的決定,因為英軍需要快速補充在髪國丟掉的大批裝備,而生產(chǎn)1門6磅炮的成本已經(jīng)足夠生產(chǎn)6門2磅炮了。
6磅炮的生產(chǎn)工作始于1941年11月,即使如此,進入量產(chǎn)的6磅炮也是一個簡化后的版本,即43倍徑而非50倍徑的Mk.II型,這樣的限制源自于英國自身工業(yè)能力的缺憾。另一方面,美國人不存在這種問題,因此他們決定生產(chǎn)50倍徑的Mk.I型。該炮被標準化為“M1炮架上的限制標準型57mm M1炮(?Limited Standard 57 mm Gun M1 on Carriage M1)”。不久之后,炮架的負重輪和懸掛都換成了美國貨,并更名為M1A1(火炮的名稱沒有變)。在英方的提議下,1942年9月以后開始生產(chǎn)擁有自由旋轉(zhuǎn)功能的M1A2型炮架。這種炮架允許炮手斷開常規(guī)旋轉(zhuǎn)機構(gòu)并使用肩托的方式操作火炮瞄準,從而更容易追蹤移動目標。
美軍特供
在同意為外國生產(chǎn)此型武器后,軍械部建議為美軍開發(fā)一款類似的武器。步兵部對此持反對意見,因為他們認為57mm炮太重,在戰(zhàn)場上只靠炮組的力氣根本推不動。1942年5月,國產(chǎn)的57mm T2火炮的開發(fā)工作開始了,一共生產(chǎn)了4架原型機,其炮管和后膛與英國同行類似,彈藥也通用,只不過在炮架上有所區(qū)別。其中兩門炮配備了75mm步兵炮的液壓氣動后座機構(gòu),另外兩門炮用的則是彈簧。美國的T1炮架跟英國同行比起來要更寬更穩(wěn)。然而,同年的對照試驗顯示,該炮跟正在量產(chǎn)的M1相比有任何優(yōu)勢(后者在當年生產(chǎn)了3877門)。剩下的事就是要說服步兵方面接受該型火炮了。


步兵仍堅持繼續(xù)保留37mm M3火炮,理由是在戰(zhàn)場上機動性比穿深更重要,而M1的重量是前者的3倍:1239kg對414kg。突尼斯的德佬坦克讓步兵部改變了他們的想法。裝M1A3炮架的M1反坦克炮在1943年春季開始被送往前線,這些火炮配備了一個更堅固、更適合在越野狀態(tài)下牽引火炮的美式拖鉤。1944年,便于運輸火炮的M2炮架投產(chǎn),該型炮架在右側(cè)滑軌上有一個可展開的輪子。最后,在1945年火炮即將停產(chǎn)之際,M2A1炮架出現(xiàn)了,其俯仰機構(gòu)得到了改進。所有這些炮架上搭載的火炮仍是M1型。

在1944年夏末之前,該炮都只生產(chǎn)了穿甲彈,分別為M70(彈芯用高韌性鋼制成,無裝藥,彈重2.85kg,初速853m/s)和M85[有風帽(ballistic cap)和42g裝藥,彈重3.3kg,初速823m/s]【譯注:M85或為M86,因為維基上沒有M85的相關(guān)信息】。英國方面的高爆彈產(chǎn)量不高,使得該炮難以用來支援步兵作戰(zhàn)。M303型高爆彈(彈重2.99kg,裝藥703g,初速823m/s)于1944年夏末開始交付部隊。最后,M305型碳罐彈(canister shot)【譯注:即霰彈】于1945年1月推出,在對付近距離人員時非常有效。
該炮的穿深還不錯。在射擊垂直放置的標靶時,M70彈100m穿深為135mm,500m為112mm,1000m為89mm,1500m為70mm,2000m則為55mm。M85在近距離的穿深較差,但在遠距離上反而更好:1500m時為73mm,2000m時則為64mm。
美國總共生產(chǎn)了15637門M1反坦克炮(1942年3877門,1943年5856門,1944年3902門,1945年2002門)。作為租借法案的一部分,超過1/3的火炮被送往英國(5352門),653門被送往法國,400門被送往蘇聯(lián),57門被送往巴西。該炮還被安裝在T48 GMC上(即蘇聯(lián)的SU-57)。關(guān)于他們的歷史將不會在本文贅述,而是會另開新篇。
入役&戰(zhàn)史
在陸軍引入M1反坦克炮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步兵部隊很勉強地接受了該型火炮,騎兵部隊(負責偵察單位)則以超重為理由直接拒絕了。空降兵在1943年夏對其進行了測試,但也拒絕了。
1943年5月26日,步兵師(TO&E)正式開始列裝M1反坦克炮。每個團的反坦克連用9門M1火炮替換掉了原來的12門37mm M3火炮;火炮分屬3個排,每排3門炮。每個連還有一個裝備巴祖卡火箭筒的連部直屬反坦克排?;鹋跔恳嚪矫鎰t使用1.5噸道奇WC62或WC63卡車。步兵營營部也有自己的直屬反坦克排,配有3門M1火炮。與反坦克連一樣,每個排還配有3挺火箭筒和3挺老干媽。這樣下來,每個團現(xiàn)在有18門M1火炮,而非24門M3火炮,每個師則有54門反坦克炮。

這些火炮首次參戰(zhàn)是在1943年的西西里戰(zhàn)役。由于對37mm炮的替換工作尚未完成,因此美軍獲得了對比兩款火炮表現(xiàn)的機會。結(jié)果是喜憂參半。對此,巴頓將軍寫道:
如果37炮能夠獲得穿深更高的炮彈,那么在進攻時其會比57炮更好用。它可以用1/4噸的低矮卡車牽引,而57炮必須由半履帶車或高大的3/4噸卡車牽引。與37炮不同,57炮無法被炮組成員推著越野。
關(guān)于M1最多的不滿仍是超重問題。該炮炮組人數(shù)與M3相同,均為5人(指揮、炮手、裝填手和兩個攜彈工具人)。另一方面,除了虎逝和爆式的正面外,57mm炮完全可以擊穿任何東西,包括1000m至1200m內(nèi)上述兩型坦克的側(cè)面裝甲。隨著第一門兩噸重的76.2mm M5反坦克炮于1943年10月出現(xiàn)在意大利時,M1突然間就變得輕了許多。然而,M5是發(fā)給獨立的反坦克營使用的,不會下放到步兵師中。
1944年3月15日,根據(jù)在意大利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印發(fā)了FM-7-35號關(guān)于“步兵:團屬反坦克連和營屬反坦克排”的手冊。它指出,M1的開火距離為750m以外。它還指出,坦克很少會行進間射擊,并會在試圖找到一個能夠掩護車體的掩體后停下來。因此,在部署時,排長應(yīng)當盡量選擇一個沒有此類射擊死角的敵方??紤]到敵軍的心態(tài),推薦在敵坦克一停下來時就立刻開火。一旦知曉了美軍的戰(zhàn)術(shù),敵坦克就會采取盡快跑起來的策略,而這勢必會影響到其開火的效率。
在意大利,57mm火炮并未完全取代37mm火炮,該戰(zhàn)區(qū)內(nèi)的37mm火炮僅充當補充裝備被保留下來,許多指揮官這么做是為了“以防萬一”。不過等到諾曼底登陸時,M1的持有量已經(jīng)變得相當大。
在諾曼底戰(zhàn)役的第一個月,敵軍坦克相當罕見,M1便經(jīng)常用來支援步兵。由于缺乏合適的炮彈,其作戰(zhàn)效率極其有限。一位營長寫道:
我們的57炮急需高爆破片彈,它們是步兵團中唯一的直射火炮,但這種彈藥只有英國人能提供。由于坦克和碉堡掩體很罕見,57炮的使用頻率很低。
7月11日至12日,在圣梅爾教堂(Sainte-Mer-Eglise)和卡侖坦(Carentan)附近,M1火炮首次有了出彩的表現(xiàn)。當時,裝甲教導師(Panzer Lehr division)對美軍陣地發(fā)動了進攻,39步兵團2營反坦克排在一些巴祖卡小隊的支援下成功阻擊了敵人,直到裝備了M10的899坦克殲擊營趕來支援。美軍總共擊毀了16輛IV號和豹式坦克。用巴祖卡支援反坦克炮的戰(zhàn)術(shù)可行性于8月在阿弗朗什(Avranches)得到證實,第9和第30步兵師在那里遭受了大規(guī)模的坦克襲擊。



在諾曼底的戰(zhàn)況表明,M1其實并沒有那么重,如果地面沒有因下雨而濕透,炮組完全可以自行短距離移動火炮。57mm炮在波卡齊(bocage)村很容易隱藏,而且運輸起來也沒有76.2mm火炮那么困難。


1944年8月,57mm高爆彈開始提供給部隊。據(jù)稱,在1945年2月之前,這些彈藥的交付數(shù)量僅為20%,而剩下的80%全是穿甲彈。在穿甲彈中,既有標準的M70和M85,也有少量的英制穿甲彈【譯注:英譯版稱是硬芯穿甲彈(APCR),而俄文原版則是脫殼穿甲彈(подкалиберных снарядов),請讀者自行鑒別】。然而,這在阿登地區(qū)的戰(zhàn)斗中被證明沒什么用;在那里,反坦克炮反而獲得了“坦克香鉺”的惡名。第9步兵團1營營長麥金萊中校(Lieutenant Colonel McKinley)在這些戰(zhàn)斗中損失了一半的士兵,并宣稱:
57炮在步兵營里無立錐之地,它們無法被運到需要的地方,在上次作戰(zhàn)中,它們無法在泥濘的道路上移動。

1944年12月,第1集團軍的M1火炮損失率高達26%(相較之下,在諾曼底,每個月的損失率約為6%到8%)。這與機動性息息相關(guān):更重的76.2mm M5火炮損失率高達35%。
在歐戰(zhàn)的最后幾個月,57mm炮主要用作步兵支援武器,因為德佬的坦克已經(jīng)幾乎銷聲匿跡了。一些團將其反坦克連改編為普通步兵連,其他團則將他們的57mm炮收到倉庫里,并換上了火箭筒。57mm炮在歐洲的結(jié)局不太好:1945年2月,決定用一個配有17輛T26E1坦克的每連來替代各個團反坦克連的反坦克炮。
在太平洋戰(zhàn)區(qū),M1數(shù)量的增加是循序漸進的。這里的美軍只裝備了250門炮,這個數(shù)字跟送往歐洲戰(zhàn)場的成千上萬門炮相比簡直是微不足道。在這里,火炮的機動性反而更加重要,因為37mm炮的威力已經(jīng)足以對付裸奔的日本坦克了。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該型火炮被迅速封存退役。75mm M20無后坐力炮很快以新一代營級反坦克炮的身份將其取代。新的團級反坦克連于1945年6月1日成立,規(guī)定每連裝備9輛坦克或自行火炮:M36、裝76mm炮的M4或M18(按優(yōu)先級排序)。將重型坦克下放到團的計劃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將他們集中到一個師的直屬營內(nèi)的方案。盡管如此,仍有部分M1反坦克炮參加了朝鮮戰(zhàn)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