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顯微鏡之下的大明》之前應該了解明代地方制度
我大概是和電視說拜拜了,一部手機一部電腦便能解決一切,打開電視翻來翻去,也找不到自己想看的內(nèi)容,結果在那天吃涮羊肉的時候,看到家里人在看《顯微鏡下的大明》然后就一拍腦袋,怎么把這部影視作品給忘了。像這種有明確歷史背景,水平較高的服化道的影視作品,我是非常喜歡的,不過那天也就看了一小段,主要就是主人公帥家默指出金安府賦稅有問題的那一段,然后就來了幾個縣令和一個主薄,到最后我記得是,帥家默進了監(jiān)獄,還把看監(jiān)獄的獄卒嚇了一大跳,然后,然后羊肉就吃完了,電視也就關掉了。
如果真的要看這樣一部制作精良的影視作品,我個人的習慣是先了解一下作品的的時代背景《顯微鏡下的大明》的背景當然在明代,咱們今天來了解一下明代的地方制度。

公元1368年,大宋吳王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改國號為明,立年號為洪武,正式建立了享國300年之久的大明王朝。雖然和一般的改朝換代并不同,明王朝的建立多了幾分民族主義的色彩,但作為事實上元朝的繼承者,明朝的統(tǒng)治者們不得不繼續(xù)沿用元朝留下的部分制度。元代的地方制度稱“行省”所謂“行省”顧名思義就是“行走的中書省”。中書省是元代的中央機關,而“行走的中書省”則是中央的派出機構,代表中央處理地方事務,最早始于元世祖忽必烈年間。但是由于元代過于奇葩的政治氛圍,再周密的制度也沒有讓大元王朝的社會正常起來。

朱元璋說元朝“寬仁”這當然不是什么好話,朱元璋所謂的“元朝寬仁”并不是說元朝統(tǒng)治者與民休息,省刑慎罰,而是“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弒君,天歷以弟酖兄。至于弟收兄妻,子烝父妾,恬不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本根!禮義者,御世之大防!其所為如彼豈可為訓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臺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用一句話概括叫作“上梁不正下梁歪”元朝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混亂最終擴大為整個元朝社會的從天下的大家到百姓的小家全方位的混亂:上層統(tǒng)治者爭權奪利,自相殘殺,下層社會風氣日下,基層官吏貪贓枉法,人倫綱常敗壞殆盡。

所以作為自宋朝之后的又一個漢族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不僅扛起了恢復漢唐榮光的大旗,同時也肩負起了恢復中原綱常禮法的責任。

所以對于地方政治制度的改革也是刻不容緩。洪武九年,朱元璋正式廢除行中書省,但事實上被廢除的只是這個名號而已,新建立的承宣布政使司依舊被人習慣性地稱為“行省”。但是相比元代行省官員的大權,布政使司的權力就小多了,一省之內(nèi),承宣布政使司管行政,都指揮使司管軍事,提刑按察使司管刑罰。直至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明朝大體上形成了“兩京一十三省”的格局,所謂兩京指的就是南京和北京以及南直隸和北直隸,十三省則指的是全國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之下便是府、州、縣。府為明代地方政治制度之中最高的一級,而明代的州又分為直隸州和屬州兩種,直隸州隸屬于布政使司,和府為同一級;屬州隸屬于府,地位和縣是同一級,其地方主官為知州《顯微鏡中大明》中的金安府便是府一級行政區(qū)劃。

此后大明王朝的地方又出現(xiàn)了兩個重要的官職:巡撫和總督。巡撫,顧名思義其職責是“巡視和安撫”,萌芽于洪武永樂二朝,明宣宗朱瞻基在洪熙(明仁宗朱高熾年號,這一年五月末朱高熾去世)元年八月派人巡撫南直隸,是為巡撫之職首創(chuàng)。

《明史職官志》對明代“巡撫”一職有所記載,有明一代所設巡撫包括:浙江巡撫、福建巡撫、順天巡撫、保定巡撫、河南巡撫、山西巡撫、山東巡撫、遼東巡撫、大同巡撫、宣府巡撫、延綏巡撫、寧夏巡撫、甘肅巡撫、陜西巡撫、四川巡撫、湖廣巡撫、江西巡撫、南贛巡撫、廣東巡撫、廣西巡撫、云南巡撫、貴州巡撫、天津巡撫、登萊巡撫、偏沅巡撫、安廬巡撫、密云巡撫、淮揚巡撫、承天巡撫。除以上之外,鄖陽還有“鄖陽撫治”一員,全稱“撫治鄖陽等處地方兼提督軍務”,鄖陽撫治設立于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十二年,主要針對的問題應該是當時荊襄流民問題,這一職務一直延續(xù)到清朝前期,到康熙末年才被廢除。

按照明史的記錄,明代巡撫的職責主要是“治農(nóng)事、巡視、督鹺(鹽政)、提督軍務、贊理軍務、督理營田、兼管河道”總的來說職責很雜,但是很明顯,絕大多數(shù)的巡撫都“提督地方軍務”,而中國在宋朝之后,中央集權的趨勢更加明顯,軍權大多收歸中央,而巡撫最早作為中央差遣官自然就可以插手地方戎事。

再說明代的總督,指明代統(tǒng)轄一省或數(shù)省行政軍事經(jīng)濟的長官,明代總督一職始于正統(tǒng)六年的麓川戰(zhàn)事,兵部尚書王驥以總督軍務入銜。有明一代,設立總督十余個: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總督宣大山西等處軍務兼理糧餉一員、總督陜西三邊軍務、總督兩廣軍務兼理糧餉帶管鹽法兼巡撫廣東地方、總督四川陜西河南湖廣等處軍務、總督浙江福建江南兼制江西軍務、總督陜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五省軍務、總督鳳陽地方兼制河南湖廣軍務、總督保定地方軍務、總督河南湖廣軍務兼巡撫河南、總督九江地方兼制江西湖廣軍務。

當然必須說明一點,以上這么一大套職銜設置的時間是不同。和巡撫不同,明清兩朝的總督實際上還是偏向于軍事,由上面這些總督職銜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都是總督地方軍務,而且有相當一部分都設置于崇禎年間。崇禎十六年設總督河南、湖廣軍務兼巡撫河南一員;崇禎七年置總督陜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五省軍務一員,后來以內(nèi)閣督師;崇禎十六年設總督九江地方兼制江西、湖廣軍務一員。其中崇禎七年居然設立了五省總督,聯(lián)系時代背景,這一職務針對得便是當時四處流竄的“流寇”李自成、張獻忠。而宣府、大同、薊州、遼東、保定這樣的緊要之處也均設有總督一職,也由此可見明朝中晚期軍事的形勢。

總體來說,軍事問題自始至終都是明朝地方政治制度變動的一個主要動因,從蒙古、女真到沿海的倭寇再到崇禎年間四處揭竿而起,這些實際上都促成了明代地方政治制度的變動。五省總督位高權重,掌握的兵馬錢糧也是不計其數(shù),那為什么這些人就不會像唐代的節(jié)度使一樣生出異心來呢,究其原因大概是這些“總督軍務”并不是主動形成的,而是迫于軍事壓力被動形成的,因此明代總督這一職位其實也帶有些許的臨時性,總督多為中央派官,在地方上其實難以形成自己的勢力,因此也就很難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明代的地方制度大概就是這些,只是簡單地說了一說,和《顯微鏡下的大明》劇情有關的大概也就是府、州、縣制度。所以以后還是要了解一下明代的賦稅制度。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