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中名校聯(lián)盟2023屆新高三第一次聯(lián)合測評語文試卷
本試題共23題。滿分150分??荚囉脮r150分鐘。
考試時間:2022年8月11日上午9:00-11:30
??荚図樌?/strong>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用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人類的闡釋自始至終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類向往的闡釋目標,也是闡釋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雖然昭示的是闡釋的兩個不同的層級,但都指向一個事實:闡釋是面向公眾的。這意味著闡釋是一種公共性的行為,只有堅守公共性,才能圓人類的闡釋之夢。離開公共性,闡釋不可能,更遑論真理性和澄明性!闡釋本身有它的內在規(guī)則,這個規(guī)則總體來說極為復雜,不可一概而論,更不好隨意確定。它可能是整個人類的規(guī)則,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區(qū)域或國家、操持不同語言、從事不同專業(yè)研究者的規(guī)則;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溝通、交流之后業(yè)已達成的共同性,其終極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實現(xiàn)意義的澄明。
我們言說政治,政治就是一個公共性問題;我們言說歷史,歷史就是一個公共性問題;我們言說道德、倫理,道德、倫理就是一個公共性問題;我們談論文學、藝術,文學、藝術就是一個公共性問題。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種價值判斷,但它又蘊含著價值判斷。也就是說,公共性包含著真理和謬誤。真理不可能對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謬誤也是。當然,這種公共性是受時間和地域限制的,沒有永遠的真理和謬誤,而公共性卻是永遠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闡釋去解惑釋疑,需要公共闡釋去彰顯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闡釋維持著時代的公開、透明,維持著社會的公平、公正,維持著政治的民主、正義,維持著人類的審美判斷。
(摘自李健《公共闡釋:作為一種闡釋理論的合法性》)
材料二:
“公共闡釋”也即“闡釋的公共性”,是對文學闡釋行為根本屬性的一種界定。任何一種闡釋行為,都是一種參與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闡釋”才能讓每一個個體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對話。與之相對的,則是“個體闡釋”,也即闡釋的個體性。它強調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特的,都有著自己的個性、性別、民族與生活經歷,對待同一問題的視角與態(tài)度確實存在著諸多差異。但是,如果僅僅將兩者確定為二元對立的概念,顯然是將問題簡單化了。一般來說,“個體闡釋”中會帶有“公共闡釋”的烙印,每一個個體都不是獨立存在于這個世界的;而“公共闡釋”中也會帶有“個體闡釋”的痕跡,如果沒有個體作為基礎,就不會出現(xiàn)闡釋的具體性與交互性。面對如此棘手的“闡釋循環(huán)”,誠如海德格爾所言:“決定性的事情不是從循環(huán)中脫身,而是依照正確的方式進入這個循環(huán)?!边@一進入就是一種“介入式”的闡釋行為。在置身于他者之中時,個體也在不斷地拓寬自己的視域。這里的他者既指向個體(文學作品、個體讀者),也指向整體(社會歷史環(huán)境),更是要領會到“整體只是源于單個情形的范式展露”。文學闡釋激活了世界、讀者、作者與文本這四個時常被不同的文學理論切割破碎的要素。
文學闡釋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闡釋”。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學作品,即對文學作品作出闡釋主體的感受、理解與判斷。在具體的文學闡釋過程中,存在著以“個體闡釋”為基礎,并從個人走向社群再到整個人類的一種趨勢。這一過程的每一次完成則意味著“個體闡釋”得到了時空的檢驗而成為“公共闡釋”。
從政治學的角度,我們往往會將“公共性”與“私人性”對立起來談,但是如果轉移到文學領域,“公共性”的問題還有其自身獨特的理論維度。這就是“文學之內”和“文學之外”的問題。正如韋勒克和沃倫所說,“事實上,任何文學史都不會沒有自己的選擇原則,都要做某種分析和評價的工作”。從20世紀西方文論發(fā)展史來看,文論研究的重點出現(xiàn)了一個從“文學之外”轉向“文學之內”,再轉向“文學之外”的過程,即我們通常所描述的從“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讀者中心”的兩度轉向。而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看來,即使是“文學之內”的隱含作者、敘述者和人物及其關系,也是社會歷史的再現(xiàn)或投射,這些均是現(xiàn)實生活在文學世界中的一種藝術化表達。
因此,強調“公共闡釋”或“闡釋的公共性”,應該落腳到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批評的基本點上,即在處理“文學內外”關系上,堅持“文學之外”的關系為主來統(tǒng)攝“文學之內”的關系,重建“隱含作者”“敘述者”與“真實作者”“理想讀者”“真實讀者”以及人物間的社會關系的投射等。只有這樣,我們的文藝批評才能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社會歷史功能,這也正是強調“公共闡釋”或“闡釋的公共性”的要義之所在。
(摘自曾軍、辛明尚《文學闡釋的公共性及其問題域》)
湖北省高中名校聯(lián)盟2023屆新高三第一次聯(lián)合測評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真理性與澄明性是人類闡釋追求的目標與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個事實:闡釋活動是面向公眾的。
B.公共性之所以能夠包含價值判斷,是因為公共闡釋能夠維持時代與社會的公平正義,有效地發(fā)揮其功能。
C.世界讀者作者與文本四個要素被不同的文學理論切割開,文學闡釋用個體性和公共性的交互激活它們。
D.文學闡釋的公共性,應該回歸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批評的基點,以便真正發(fā)揮文學批評應有的社會歷史功能。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論述公共闡釋的理論,文學只是其中一個例證;而材料二論述的主要對象是文學闡釋。
B.材料一大量運用道理論證,作者說理充分,行文邏輯嚴密,具體地闡明了公共闡釋的合法性問題。
C.材料二中引用海德格爾的話語,證明個體闡釋與公共闡釋之間存在著很強的具體性與交互性。
D材料二運用辯證思維,清晰界定了“個體闡釋”與“公共闡釋”、“文學之內”與“文學之外”的關系。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3分)
A.董仲舒:“詩無達沽,文無達詮?!?/p>
B.陶淵明:“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p>
C.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D.曹雪芹:“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4.對于文學藝術,我們常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請結合材料一分析這樣說的理由。(4分)
5.請以《紅樓夢》闡釋為例,結合材料二簡要說明如何進行文學的公共闡釋。(4分)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飛翔的故事(三)
李浩[注]
她沒有父親,她的父親早早地在戰(zhàn)爭中死去。在她四歲那年她的母親也頊命于狼群。這個年幼的孩子,竟然提著一根折斷的樹枝追打一只受傷的老狼,“打死它!打死它!“當她滿身血污、氣息奄奄地被炎帝從地上抱起的時候,手還在努力地伸著,眼睛里滿是憤怒。
她成為了部族之王炎的女兒,住進王庭,同時獲得了一個新名字,精衛(wèi)。
多年以后的一天早晨,用過餐后,精衛(wèi)決定去海邊。喝魚羹湯的時候她記起夢里的情景:巨浪和波濤翻滾著向她壓下來,雪白的浪花驟然地變成了狼牙?!拔业挂纯矗@死锩媸遣皇钦娴牟刂珊薜睦?!“女仆試圖阻攔,畢竟,到海邊要走三天,而且炎帝曾反復囑咐過他們一定要看護好精衛(wèi),別讓她磕著碰著……精衛(wèi)拉下臉:“我又不是籠子里的鳥!你們誰也不用告訴!我們現(xiàn)在上路,馬上!”
精衛(wèi)的脾氣不好,想想吧,從那么小就經歷那么多的變故……沒有誰敢忤逆她,她要是發(fā)起火來……一陣叮叮當當的忙亂之后,他們出發(fā)了。
他們來到了海上。海風吹拂,海浪洶涌,白色的海鷗在海面上翻涌,如同被打成了碎片的布。
“走,我們靠近些!“女仆阻攔:小公主啊,可不能啊,你看這么大的風,這么大的浪……
“讓開!“精衛(wèi)脫下靴子,徑直朝海邊走去,海風忽然變小,海浪也安靜了許多。精衛(wèi)踩在沙子上。翻滾的烏云在她頭上聚集。精衛(wèi)朝著遠處的一大團海浪跑過去。“小公主,別,不要!“女仆在岸邊呼喊?!澳銈儾挥霉?!”
奇怪的是,不安的海浪再次變小變得平靜,只有海鷗和海燕的叫聲尖銳,它們跳著奇怪的舞蹈。
“小公主,不要再往里面走啦!太危險啦!”侍衛(wèi)長沖著精衛(wèi)的背影大喊?!安挥媚銈児埽 ?/p>
海浪又一次退后,遠處,它們洶涌翻滾,幾乎要和壓低的烏云粘在一起了。海鷗們、海燕們像離弦的箭,它們插入到云層然后急速地墜落,即使離得那么遠,女仆和侍衛(wèi)們也能聽得見這些水鳥骨頭碎裂的聲音?!扒笄竽憷玻」?,千萬不要向里面再走啦!海龍王已經退了三次,他絕不可能再退啦!”
“我偏要他退,我偏要他再退!看他能把我怎樣!他一定知道,我是炎帝最嬌慣最縱容的女兒!
哼,在夢里,我看到在海浪的里面竟然藏著狼牙!你們說,他是不是覺得我軟弱可欺?難道,他不知道我最最痛恨的就是狼嗎?”
精衛(wèi)昂著頭,一步一步,朝著迎面的巨浪走過去。
……得到消息的炎急忙趕往海邊。他見到的是女兒精衛(wèi)的靴子、漂浮在水面上的尸體,以及沖至沙灘上的狼牙項鏈。傍晚時分。炎帝命人向龍王獻祭。深夜,炎帝的營帳里多了一個赤發(fā)赤須的人,那個人自稱是龍王,此處的海神。
他告訴炎帝,他可以歸還炎帝這個女兒。他說,當海水淹沒了精衛(wèi),他趕在死神到來之前取了她的魂魄留在了水中,保護了她。”但我怕把她還給你之后她依然不依不饒,那樣我的龍宮就會永無寧日?!把椎巯螨埻踔虑福f自己平日里實在繁忙而很少關心和關注這個孩子,讓她有些嬌慣任性,不合群。無論她做了什么做錯了多少,他這個名義上的父親都應當有更多的承擔?!澳判?,我來勸她不許與您為敵?!薄昂冒?,“龍王點頭,“如果你能勸得住她,我會在明天把她完整地還給你。如果你勸不住,我只能……“龍王沒有再說下去,而是朝著炎揮了揮手。
“父親!“紅著眼珠的精衛(wèi)出現(xiàn)在炎帝面前,“馬上去調您的兵馬!龍王實在欺人,我們必須給他點顏色看看!”
“孩子,你不能這樣……”
“父親,難道連你也不肯幫我嗎?就任憑他這樣欺侮你的女兒?”
“孩子,不是,你先聽我說……”
“父親!如果你不肯幫我,我為什么要聽?難道,你寧可相信他也不肯體諒我?我知道,我不是你的親生女兒……”
炎帝和精衛(wèi)不斷地爭執(zhí),越爭執(zhí),炎帝就越感到愧疚?!昂⒆影?,這些年,我收養(yǎng)了你卻沒把你帶在身邊,沒能好好地教你,我……”“父親,我感激你,一直都是。如果你真的想多為我做點什么的話,那就發(fā)兵,我一定要報仇,要掀掉他的龍鱗!你知道,這些天他把我關在了什么地方!”
“孩子,他這樣做其實是為了保護你……”
“我不需要這樣的保護!“精衛(wèi)的眼睛變得赤紅,“我不會放過水里面的任何一種活著的生物!只要有一口氣,我就不會放棄復仇,哪怕,哪怕……“精衛(wèi)忽然扭過頭去,"哪怕我重新成為孤兒!”
——你都看見了吧。赤發(fā)赤須的那個人重新出現(xiàn)在營帳里。我想,我們都沒有辦法讓她改變秉性,她的固執(zhí)遠比石頭更為堅硬。
第二日早晨,炎從悠長悲傷的夢中醒來,他發(fā)現(xiàn),營帳的燭臺上多了一顆亮晶晶的、櫻桃大小的珠子。它有些軟,拿在手上不得不小心翼翼。炎叫來侍衛(wèi),把他帶到存放精衛(wèi)尸體的營帳中。精衛(wèi)的臉上依然是那副怒容,只是比平日里蒼白得多。炎帝按照昨夜夢見的那樣,斜開精衛(wèi)緊緊閉著的嘴、生硬咬著的牙,將那枚珠子放進她口中。
只見,剛才還在的精衛(wèi)不見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鉆出一只鮮血一樣顏色的鳥。它一從里面鉆出來,就尖叫著從營帳的門簾處急速地飛了出去……
(選自李浩《飛翔的故事集》,有刪改)
[注]李浩,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他在傳統(tǒng)故事和技法之外常以想象力賦予生命的更大空間,在奇詭的轉折中,詮釋了超越固有印象的寫作可能性。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精衛(wèi)從小無父無母,特別是四歲時母親葬身狼群,這一悲劇使她對狼充滿仇恨,從而引發(fā)了這個復仇的故事。
B.炎帝十分愛護精衛(wèi)這個養(yǎng)女,平時極盡呵護,即便精衛(wèi)不聽勸阻,他也自責內疚,認為自己對女兒照顧不周。
C.文中多用對比,如精衛(wèi)的弱小與對老狼的憤怒、精衛(wèi)的進逼和海浪的退讓、精衛(wèi)的堅持己見和炎帝的耐心勸說。
D.“只要有一口氣,我就不會放棄復仇,哪怕,哪怕……”“哪怕我重新成為孤兒!”從這里可見精衛(wèi)的義無反顧。
7.關于文中精衛(wèi)逼退海浪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雖然海浪一再后退,烏云、海鷗與海燕反的復出現(xiàn)暗示潛在危險在不斷地積聚增大。
B面對女仆侍衛(wèi)們的呼喊,精衛(wèi)說“我不是籠中的鳥”,張揚了本文追求自由的主題。
C精衛(wèi)三次逼退海浪,實際是海龍王在一再退讓,這為后文海龍王保護精衛(wèi)埋下了伏筆。
D."海浪里的狼牙”這個意象在文中一再出現(xiàn),既串聯(lián)了文章,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8.小說以精衛(wèi)化鳥作為結尾,刪除了《山海經》中精衛(wèi)鳥銜石填海部分。這樣處理有什么效果?請簡要分析。(6分)
9.著名作家博爾赫斯說“大強的虛構產生真實”。本文是如何處理虛構和真實的關系的?試結合文本和生活實際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秦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欲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對曰:“請之魏,約伐韓?!蓖趿钕驂圯o行。甘茂至魏,謂向壽曰:“子歸告王曰:‘魏聽臣矣,然愿王勿攻也?!鲁?,盡以為子功?!?/strong>向壽歸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問其故。對曰:“宜陽,大縣也,上黨、南陽積之久矣,名為縣,其實郡也。今王倍數險,行千里而攻之,難矣。臣聞張儀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為多張儀而賢先王。魏文侯令樂羊將,攻中山,三年而拔之,樂羊反而語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樂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羈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孫衍二人者,挾韓而議,王必聽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椬匀簟S许曆?,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淠笐?,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適三人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蓖踉唬骸肮讶瞬宦犚?,請與子盟?!庇谑桥c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陽,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孫衍二人在,爭之王,王將聽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對曰:“息壤在彼?!蓖踉唬骸坝兄??!币蛳て鸨瑥褪垢拭ブ?,遂拔宜陽。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
【注】公中:即韓相公仲傭,“中”通“仲”。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今臣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子曾之母也/疑臣者/不適三人/王臣為恐臣之投杼也
B.今臣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適三人/王臣/恐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子曾之母也/疑臣者不三適人/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子曾之母也/疑臣者不三適人/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羈旅”,意為長期寄居他鄉(xiāng),在文中指甘茂離開家鄉(xiāng)來到秦國做官。
B.“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締約,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結盟具有較強的約束力。
C.“今公用兵無功,公必窮矣”與《屈原列傳》中人“窮則反本”的“窮“含義不同。
D.“三鼓”,文中指三次擊鼓命令軍隊出擊,起鼓舞士氣的作用,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軍禮。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東進攻三川,凱鏡周王室,與《過秦論》中所說惠文、武、昭襄東“割膏腴之地”相互印證。
B.甘茂認為宜陽雖然名義上是縣,實際上相當一個郡,實力雄厚,何況秦王要跋涉千里去進攻,要攻占宜陽實屬不易。
C.宜陽久攻不下,而且愕里疾、公孫衍二人意見不一,爭論不休,導致武王對戰(zhàn)爭勝利信心不足,準備停止進攻。
D.進攻宜陽時,秦國士兵士氣低落,屬下左成勸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壽則建議甘茂研究軍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子歸告王曰:“魏聽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盡以為子功。
(2)甘茂對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復使甘茂攻之。
14.甘茂在幫助秦國的過程中遭遇多種困難,他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呢?請簡要概括。(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15~16題。
秋日三首
秦觀
其一
霜落邪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
蔡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其二
月團新碌渝花瓷,飲罷呼兒課楚詞。
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
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首前兩句由霜寒二字領起,不需點出“秋”字,而題意自在其中。
B.第二首前兩句寫輾茶烹茗課兒讀書兩件家庭瑣事,自有閑適情趣。
C.兩詩都寫秋日,時間都在秋夜,而地點有別:一為舟中,一在家里。
D.兩詩寫的都是瑣細的生活題材,但觀察都細致入微,語言清新動人。
16兩首詩都體現(xiàn)了“動靜結合”的特點,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諫太宗十思疏》首段闡明此次進諫是針對君王執(zhí)政出現(xiàn)的“________,________”問題,并用形象的比喻指明其危害性。
(2)古人迎客熱情,待客周到。杜甫《客至》中體現(xiàn)熱情迎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用駿馬寄托作者的情懷,唐詩宋詞中常常閃現(xiàn)駿馬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無論是詩史之詩,都是①新世界詩,都有一條紅線貫注其中:反帝愛國、變法圖強。你被詩界譽為詩歌革命的旗手,不僅在于一新詩風,拋棄了煩瑣的形式;更在于為詩歌賦予了嶄新的思想內容。與其說你是以詩推動詩歌革命,毋寧說你是以詩為炬火,引領時代前行的腳步。你的詩是近代新派詩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壇頂流。因為你的存在,詩界革命的旗幟才能迎風招展,中國近代文學史才會花團錦簇,你也當仁不讓②地被梁啟超譽為“近世詩界三杰”之首。
你不以詩為榮,詩卻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樂在字里行間不時顯現(xiàn),你變得鮮活、生動、立體而飽滿。我們不但可以看清你臉上的每一道皺紋,撫摸你的每一根白發(fā),還可以順著詩句走進你寬闊的心海。你像一位漁人,駕著用心血筑成的詩之舟,引領我們去穿越人生的風浪與綺麗。你的悲憤瘦如秋風把一路感悟堆積在我們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螢不時點亮海上迷人的風景。
1905年3月28日,一代人杰黃遵憲郁郁而終。他的名字書寫③在了歷史的紀念碑上。
18.文中①②③處劃橫線的詞語運用有誤,請修改。(3分)
19.文中主要運用第二人稱“你”來表達,為什么還要用第一人稱“我們”?請結合畫波浪線的語句,分析其原因。(4分)
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善于化無形為有形,這一表達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目前,中國超過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問題,睡不著、睡不好、睡不醒、不想睡……晚上熬夜似乎已成為公眾生活的常態(tài)。調查顯示,接近半數以上人群經常熬夜,每周有4天及以上晚于23點入睡,而在熬夜的原因中, ① :一方面,時間大多被手機屏幕霸占,主動或被動地選擇娛樂來消磨時間;另一方面,迫于高強度的職場壓力,熬夜工作。
熬夜帶來的健康問題也讓很多人惴惴不安。大家的擔憂既有“內在”方面,如免疫力下降、三高、猝死等;② ,,如脫發(fā)、皮膚變差、衰老和肥胖等。熬夜導致的健康損傷中,猝死、“三高”及心律加快等問題均與心臟問題相關,熬夜人群中45.3%的人擔心會傷害心臟。
健康的“健”,本義是強壯有力,也暗喻著律動。律,既是自然規(guī)律、生物節(jié)律,也包括 ③ ;我們應倡導全民規(guī)律作息、不熬夜的輕松哲學,不斷喚醒和提升全社會對于睡眠健康的重視。
21.以下四句沒有語病的一項是(3分)
A.晚上熬夜似乎已成為公眾生活的常態(tài)。
B.調查顯示,接近半數以上人群經常熬夜。
C.猝死、 ”三高”及心律加快等問題均與心臟問題相關。
D.不斷喚醒和提升全社會對千睡眠健康的重視。
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古希臘對門窗的作用,一般重其通風、采光或圍閉效果,而中國古代建筑還重視屋內屋外空間的交流和景物的借換,往往是實用與審美兼而有之,比如園林建筑中的漏花窗,便是為了充分顯示環(huán)境之美而設計的。中國飲食烹妊也講究滋味之外的藝術,注重食名優(yōu)美、食器精美、環(huán)境雅致,將物質享用與精神追求統(tǒng)一起來。
以上材料對我們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一寫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高中名校聯(lián)盟2023屆新高三第一次聯(lián)合測評
語文試題參考答案與評分細則
1.【參考答案】B.
【解析】B項屬于顛倒因果。正是因為“公共性“包價含值“判斷",所以能維夠持“時代與社會的公平正義”?!熬S持時代與社會的么寸E氣義”是公共闡釋的意義,而非“公共性能夠包含價值判斷"的原因。
2.【參考答案】C.
【解析】C項對論證目的解說錯誤。引用海德格爾的話語是為了指出進入“闡釋循環(huán)"的方式,“闡釋的具體性與交互性”是個體為基礎的闡釋的特點。
3.【參考答案】B.
【解析】材料二的中心觀點是“公共闡釋是文學闡釋的根本”共闡釋的意義。屬B性選項“共欣賞””相與析“包含了公
4.【參考答案】①民族的文藝具有時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闡釋對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獲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認可;②作為文學藝術,闡釋文藝的規(guī)則與標準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標準與世界的標準可以相通。
【解析】立足千材料一主要觀點解析,并緊扣題目中的“文學藝術“角度,從闡釋的追求與文藝的共性兩方面展開闡述。每點2分,有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給分。
5.【參考答案】@首先面對文學作品本身,作出主體的闡釋;讀《紅樓夢》,每個個體都應從中讀出自己的人生領悟;@堅持“文學之外“統(tǒng)攝“文學之內"的立場,認識《紅樓夢》中各種虛實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當時封建末世杜會特點的反映。
【解析】依據材料二中文學闡釋的基本過程,并緊扣馬克思主義歷史文化批評的立場,結合對《紅樓夢》的基本闡釋展開。每點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給分。
6.【參考答案】D.
【解析】人物形象分析考查。這句話表現(xiàn)了精衛(wèi)不通情理、自以為是、蠻橫固執(zhí)的性格。
7.【參考答案】B.
【解析】情節(jié)、主旨、手法分析考查。精衛(wèi)說的“我不是籠中的鳥”表現(xiàn)了她的個性,但這句話不能展現(xiàn)文章的主題。
8.【參考答案】①主題更加集中。精衛(wèi)化鳥的細節(jié)突出了精衛(wèi)嬌縱任性、蠻橫偏執(zhí)的個性,給人成長的思考,而“銜石填海”部分表現(xiàn)了精衛(wèi)不畏艱難,敢于斗爭的執(zhí)著精神。②形象更加鮮明。結尾展現(xiàn)“鮮血一樣顏色"'"尖叫著""急速地飛了出去”等細節(jié),突出了她的一心復仇的執(zhí)拗心理,更增加其悲劇性色彩。③增強藝術感染力。從藝術效果上來說,故事定格在精衛(wèi)化鳥急速飛出的畫面,用省略號替代確定的結局,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解析】運用比較法,從情節(jié)、人物、主旨和藝術效果等方面思考2分。,每其點他合理答案酌情給分。
9.【參考答案】①這篇小說改編自神,話情節(jié)超越現(xiàn)實生活,如炎帝和龍王的形象,退海、化鳥等情節(jié)充滿浪漫主義色彩,體現(xiàn)了虛構的特點。②小說的情節(jié)和主題展現(xiàn)有藝術真實性。小說細節(jié)真實,情節(jié)合理;精衛(wèi)自我膨脹的成長悲劇,也是溺愛、遷就的教育悲劇,悲劇具有必然性。③現(xiàn)實生活中有精衛(wèi)這樣的年輕人,也存在養(yǎng)成他們的品性弱點的社會土壤。小說對神話故事的“再虛構“隱射了現(xiàn)代社會青年教育成長存在的問題,具有現(xiàn)實意義。
【解析】本題考查對小說創(chuàng)作虛構與真實的關系的理解,也考查學生對現(xiàn)實世界的觀察和思考??蓮摹疤摌嫛钡乃囆g形式、藝術真“實”及生活“真實“層面展開思考。每點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給分。
10.【參考答案】C.
【解析】“王之信臣“是一個短語,“信臣”不能斷開;“疑臣者”作句子”不適三人”的主語,不宜斷開;“王為臣之投杅也”作“恐"的賓語,“王為“不能斷開。)
11.C.【解析】“公必窮矣”與《屈原列傳》中“人窮則反本”的“窮“含義相同,指在困頓的處境中。
12.C.【解析】宜陽久攻不下,而樽里疾、公孫衍二人意見一致,反對甘茂攻打宜陽。
13【.參考答案】(1)您回去告訴武王,說:"魏王巳同意我的約定。但希望大王不要進攻韓國”當。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勞全歸于您。【解析】“聽”、“以為",一點1分,句意2分。
(2)甘茂回答武王說:"息壤的盟誓就擺在那里!武“王也說:”是?。∏А笆钦{動全部兵力,又讓甘茂繼續(xù)進攻?!窘馕觥俊皩Α啊跋ぃ?,一點1分,句意2分。
14【參考答案】(1)制定聯(lián)魏攻韓的計策,為秦國獲取利益。(2))審時度勢,制定盟約,防止秦武王反悔。(3))頂住壓力,重賞士兵,振奮士氣,攻取宜陽。
【解析】根據文章主要內容簡要概括。每點1分,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給分。
【參考譯文】
秦武王對甘茂說:"我想出兵向東進攻三川,我死后就可以永垂不巧了?!案拭f:"我要求出使魏國,與他們相約共同攻打韓國?!庇谑?,武王派親信向壽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國。甘茂來到魏國,便對向壽說:“您回去告訴武王,說:`魏王已同意我的約定。但希望大王暫時不要進攻韓國。,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勞全歸于您?!毕驂刍氐角貒堰@話告訴了武王,武王便在秦邑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問他為什么暫時不進攻韓國?甘茂回答說:“宜陽是韓國的大縣,上黨和南陽兩郡間的財富都聚積在這里,它名義上是縣,實際上相當一個郡?,F(xiàn)在大王穿越重重險阻,要跋涉千里去進攻韓國,實在太難了啊!如今我是個寄居此地的臣僚。桴里子和公孫大爽二人會以韓國國力強為理由來同我爭議攻韓的得失,大王一定會聽從他們的意見。從前,曾子在費地,費地有個與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子的母親,說:`曾子殺了人。,曾子的母親說:`我的兒子不會殺人。,她照樣織布。過了一會兒,又有人來說:`曾子殺了人。,曾子的母親仍然照樣織布。又過了一會兒,一個人跑來說:`曾子殺了人。,曾子的母親便驚恐萬狀,扔掉梭子,翻過垣墻,倉皇逃跑了。像曾參這樣賢德的人,而曾參的母親又對他那樣信任,可是三個人懷疑他,就使曾參的母親不能信任他?,F(xiàn)在我不如曾參賢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親相信曾參那樣,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會像曾參的母親那樣扔掉梭子逃跑的?!拔渫跽f:“我不聽信別人的議論,讓我們訂立盟約吧?!庇谑俏渫鹾透拭谙⑷烙喠⒚思s。后來甘茂攻打宜陽,五個月還不能攻下,于是桴里疾和公孫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議論進攻宜陽不恰當,武王打算聽信他們的意見了,因而特別召回甘茂,把情況告訴他。甘茂對武王說:"息壤的盟誓就擺在那里!“武王也說:"是啊!”于是調動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繼續(xù)進攻。宜陽沒有攻下,秦兵已死傷甚眾,甘茂準備停戰(zhàn)。楚人左成對甘茂說:"您在國內受到桴里疾、公孫衍二人的攻擊,在國外又與韓相公仲傭結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戰(zhàn)功,就會走投無路了。您不如繼續(xù)攻打宜陽,攻下了宜陽,那就建立了大功。甘茂攻打韓國的宜陽,連續(xù)三次擂鼓進軍,但士兵仍然不前進。秦國右將軍向壽說:“您如果不研究軍事和兵法,就會陷入絕大的困境?!案拭f:“我是一個寄居在秦國而現(xiàn)在當上了秦國左丞相的人?,F(xiàn)在宜陽攻不下,在國內又有公孫衍、桴里疾百般阻撓,國外有韓相國公仲傭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這是我的末日到了!明天讓我再擊鼓進軍,如果還攻不下來,就把宜陽城郊作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錢來加在公家的賞金里。第二天擊鼓進軍,宜陽便被攻下了。
15【參考答案】C.
【解析】兩詩時間前詩是夜間,后詩是白晝。注意“月團”是茶餅名,不是指夜晚的月亮。末句“青蟲相對吐秋絲”,也能佐證此為白晝所見。
16【參考答案】①第一首詩主要以聲響之動襯托環(huán)境寂幽。詩人先勾勒有星無月的秋江夜景,接著妙用“疑”“忽",意外發(fā)現(xiàn)水草深處有人家,借人家笑語的聲響效果,襯托夜色的寧靜;②第二首詩主要以生活場景之動襯托逸趣閑情。詩人先寫硯茶烹茗、課兒讀書之動,表現(xiàn)家庭閑適情趣,接著寫在風停樹靜之時觀賞小蟲對吐秋絲,更顯詩人心境之恬淡。
【解析】概括詩中展現(xiàn)的動態(tài)情景,并點明其襯托出環(huán)境和詩人心態(tài)寧靜的作用。每答出給一點3分,意思答對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給分。
17【參考答案】(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2)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3)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等等。
【解析】每空1分,有錯字、缺字不計分。
18.【示例】①還是②當之無愧③鐫刻
【解析】第一處是無條件關系選擇復句,關聯(lián)詞語應為“無論……還是……都”;第二處,“當仁不讓“原義是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后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爱斨疅o愧”指完全當得起,沒有慚愧和不足的地方。意思是接受某種榮譽或稱號等是完全夠條件的。此處從客觀評價的角度肯定其成就與名譽相稱,“當之無愧”更合適。第三處,"鐫刻",雕刻的意思,比“書寫“更能突出黃遵憲的歷史貢獻,與文字片段展現(xiàn)的情感氛圍更加吻合。每答對一處給1分,有錯別宇該處不給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19.【示例】①以“我們“后輩的感受,側面烘托了“你”作為先驅者引領者為時代進步、國家圖強的辛勞付出;②第一人稱“我們",更能直接表達對你”“的敬意,有利千帶入讀者共情;③如單用第二人稱“你ff'行文難免單調呆板,不如多種人稱結合富有變化感。
【解析】從“你”和“我們”表達的情感,并緊扣兩種人稱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作答;也可從人稱使用的藝術形式效果方面作答。每答對一處2給分;如有其他答案(比如呼告,增強與讀者感情共鳴,)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20【參考答案】①"悲憤”“思考“本是無形,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把它們比作“秋風","夏日流螢",或真實可感,或視覺可見,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你”的心路特點以及對“我們"的引領作用。②"感悟”“思考“本是無形,作者運用“瘦、堆積、點亮”等形容詞與動詞,將描寫對象有形化,更富形象感與感染力。
【解析】扣緊題目”說明并分析表達效果”組織答案。每答出一處給2分,其中說明準確1分,效果分析準確1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忌琰c出移用、比擬的手法,可以給分。
21【參考答案】C.
【解析】A項,“晚上熬”夜,重復贅余;B項,“接近"的后面應該跟確數,而不是約數“半數以上";D項,”提升"的是水平,而不宜是“重視",動賓搭配不當。
22.【示例】①玩手機和工作是兩大頑疾;②也有“外在“方面;③規(guī)律作息的生活自律。
【解析】第一處是下文兩方面的總起,可以從后文捕捉到“玩手機”和“工作”的關鍵信息;第二處呼應前文,較容易對照得出“外在“這一信息;第三處“瞻前“可以推知所填內容與自然節(jié)律相對應,“顧后”可以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作息”這一要點。每寫出一處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字數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23.【寫作提示】題目以中國建筑文化、飲食文化為載體,間以東西文化對比,啟示考生探討“實用與審美”“物質與精神”的多元關系。考生可以從題目出發(fā),向個人修養(yǎng)、文化建設、時代發(fā)展、社會進步等層面拓展。文題也在引導學生思考文化特點與文化建設、文化風格與文化自信等之間的關系。文章重點應在辨析實用與審美的辯證關系,展現(xiàn)思維水平。
參照2022年新高考1卷作文評分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