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名大義 | 十二對兒
單名大義:十二對兒;
山 :
地高隆為山,山中有三侯:高處冷、中部溫、下方暖。
洞:
通明曰洞。人居為洞,獸居為穴。
隨著人類和人類的伙伴們開發(fā)自然的進程,洞名各有不同:
橋洞、龍洞、山洞、地洞、盜洞、礦洞、涵洞、溶洞、蟲洞、孔洞、密洞、隧洞。
相同點是人皆可以通過。
峰:
山之極點為峰。
丘:
大風移沙,小山風化,
河沙卷積,為丘。
巢:
鳥營、蜂聚、蟻筑為巢。
壞人經(jīng)營之處名為巢。
林:
野外謂之林,- <爾雅-釋地>。
平土有叢木曰林,- <說文>。
圣賢祭祀之地。
樹林、森林、紅樹林、風沙林、海防林、防護林、原始森林、雨林。
孔林、關林。
泉:
地下水涌現(xiàn)處??沙觯旱貥?、山石、湖底、潭底、海底等處。
按甲骨文,象形意,泉是水奔涌出穴,有不可阻擋之勢。
澗:
夾在兩山間的水溝。<說文>,澗,山夾水也。
原:
水流的起始處。
西周字,象形,泉+廠,廠是山崖,山崖下,泉水流出。意為:本,來源。
后為:寬闊平坦的地方。
源泉、原來、原本、草原、平原、秋原、原田。
臺:
臺,胎,同胞,親密的。
臺,侍也?!稄V雅-釋詁一》
臺,高也,- 有天臺山。
臺,觀四方而高者,-《說文》。應該加一個前綴:人造的木、土、石、鋼筋水泥結構。
池:
水、湖、護城河、人工圓水,名曰池。
后來,劇場出現(xiàn)“池座”,是正廳前部,像圓池之形。
沼:
圓為池,曲為沼。
沼,積水的洼地。
“上古時期,池和沼都表水池,塘在中古時期才表示水池?!?/p>
-(SUHED,知道回答,2021.2.17)
隰:
下濕曰隰。―《爾雅·釋地》,
山有榛,隰有苓。――《詩·邶風·簡兮》。
李注:“謂土地窊下常阻洳,名為隰也。又,可食者曰原,陂者曰阪,下者曰隰。”
-(lyhuangxf,于2008回答)
澤:
指有水之地,或水草積聚的低洼的地方。后為雨露之意。后有俸祿之意。
《說文》:“澤,光潤也?!?/p>
《周禮·考工記弓人》:“瘠牛之角無澤?!?/p>
巖:
高崖。
《詩·魯頌·閟宮》:
“泰山巖巖,魯邦所詹zhan?!?
杜預注<左傳>說:“虢叔,東虢君也。恃制巖險而不修德,鄭滅之。
崖:
大、遠、陡、邊際。
高地的邊緣,陡山的邊緣。
人孤高不群。
涯:大水的邊緣。
宮:
帝王居住的大房子;廟宇;群眾活動的地方;子宮。
閣:
似樓的小木頭房子、小木樓。
女子的臥房。
東方人的臥榻小房間、或者行政機關。
樓閣、小閣、暖閣、閨閣、內(nèi)閣。
畔:
<說文>,畔,田界也。
江邊,湖邊,路邊,耳邊,邊際。
叛逆。
灣:
停泊;
河水水流彎曲的地方;
海岸向陸地凹入的地方。
海灣、河灣、港灣、月牙灣。
府:
高官、貴族的住宅;學者薈萃的地方;國家首腦辦公的地方。
里:
繁體“裏”,西周金文,形聲,指衣服內(nèi)部。
古字形:衣內(nèi)有田有土,是古代地方行政組織,元代以后引申為街坊、家鄉(xiāng)。
現(xiàn)代多用在小區(qū)名稱上。
關:
事物的樞紐。
形聲,從門,丱( guān)聲。
金文象形,門里有閂。
榭:
樓房;寬敞的屋子:建筑在高臺上的屋子。
現(xiàn)今的榭,指水榭。平臺伸入水面,四周設欄桿,開敞通透,長方形扁平布局。
對于文學作品“香榭麗舍”這一類的舶來詞,社會上有亂用現(xiàn)象。
參照:
<漢語詞典>、<說文>、<爾雅>、<廣雅>、<詩經(jīng)>、<左傳>、<周禮>、百度知道里邊網(wǎng)友的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