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范文 | 以水為師(17年國考副省級卷)

編者按
我也是一個矛盾體。
一方面,我固執(zhí)地認為,每個人的知識都是千瘡百孔的,“多么偉大的作家,也不過就是在書寫他個人的片面而已”(托爾斯泰),在寫作大家面前我只能高山仰止。
另一方面,在申論寫作上,依托于考德上的集體智慧,我自戀地覺得,“一覽眾山小”,“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從研發(fā)的角度看,“往往有得,以其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因為人傻學不了什么,愛好就少,所以幾十年鉆研,總有所得。從考試的角度看,申論寫作,具備了基本思維,掌握了基本方法,吃透了代表性范文,就“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從學習者來說,總有個“取法乎上”,還是“取法乎中”,抑或“取法乎下”的問題。雖然各有緣法、各有收獲,可“江南七怪”與“洪七公”,“九陰白骨爪”與真正的“九陰真經(jīng)”“九陽神功”總有高下。
國考腳步越來越近,我選幾篇我寫的文章,供大家備考參考。如果想更系統(tǒng)更細致地更高效學習,歡迎大家購買我的“寫作優(yōu)+課程”。
2017年國家公務(wù)員考試
(副省級)
寫作真題
參考給定資料,以“以水為師”為題,聯(lián)系實際,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見解明確、深刻;(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于“給定資料”;(3)思路明晰,語言流暢;(4)總字數(shù)1000~1200字。
命題解讀

范文:
以水為師
以水喻道,是中華文化特有的秉性與傳統(tǒng)。古往今來,炎黃子孫總能在“水”中獲得許多感悟與啟發(fā),而“水”總是那么無私與慷慨,只要我們虔誠為徒。
那么對于“水”這個老師,我們到底應(yīng)該向它學什么,又如何才能學習好呢?
以水為師,我們要學其“仁”。“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如果說這是樸素的哲理思 辨的話,那么現(xiàn)代科學則證明,所有生物的起源都離不開水,所有生物的分化環(huán)節(jié),水都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什么叫仁厚,什么叫仁愛,什么叫仁心,不同的職業(yè)可能表現(xiàn)不同,但“仁”應(yīng)該有一個共同 的特性,就是利他,就是要像水一樣,“遍予無私,所及者生”。如果為政者不顧百姓疾苦,為醫(yī)者不顧患者病痛,為商者不承擔社會責任……那么我們就很有必要臨水自照,以水洗心了。
以水為師,我們要學其“智”。水之浩渺磅礴在于其“處下流”、“納百川”,是為謙虛之智;水隨物賦形,隨境而適,姿態(tài)萬千,是為“窮變”之智;水雖變化萬千,結(jié)構(gòu)卻非常簡單,萬變不離其宗,是為“守一”之智;水得其時得其度,則潤物無聲,水過多則“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是為中庸之智?!爸卟换螅收卟粦n”,仁智兼?zhèn)洌菫榫印?/p>
以水為師,要切己學。何謂切己?就是要根據(jù)自身內(nèi)外部的情況,帶著自己的真問題、真感情來向水學習。老子切己,感悟到了“上善若水”;孔子切己,感悟到了“逝者如斯”;莊子切己,感悟到了“鯤鵬之志”;孫子切己,感悟到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唐太宗切己,感悟到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切己,認識到共和是“世界大勢,浩浩蕩蕩”,從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切己,從水滴石穿中認識到干事業(yè)要圖大于小,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從“小河有水大河滿,大河有水小河滿”中認識到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要講共贏,講合作;從“看得見山,望得見水”中,感受到百姓濃濃的鄉(xiāng)愁。
以水為師,要篤定行。篤行,就是要堅決地干,堅定地走,不松懈不動搖不折騰。就是要有水“赴百仞之谷而不疑”的勇氣,就是要有“天門中斷”的魄力,就是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就是要有積小流成江海的毅力。“大江茫茫去不還”是心有所感;“東臨碣石,以觀滄?!保?span id="s0sssss00s" class="color-yellow-04">心中有志;“溯洄從之”“溯游從之”是腳下不息。懂得“上善若水”更要有滋養(yǎng)萬物的實際行動;懂得“逝者如斯”就要真正珍惜時間;懂得魚水關(guān)系,就要真正服務(wù)好百姓;懂得滴水穿石,就要扎實做好每一件小事,“一生二,二生三”,沒有“一”哪有 “二”,沒有“二”哪有“三”?以水為師,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有有字之書,也有無字之書。道法自然,包括“水”在內(nèi)的天地萬物就是一本大書,一本能夠給予我們無窮智慧與力量的大書。“習之”,不只是復習,更是如鳥兒撲扇著翅膀一樣不斷的運用。樂山樂水,有仁有智,何樂不為?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比绻f,生命是從水邊開始,人類是從水中繁衍,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去設(shè)想,水也是我們德性與智慧的源頭活水?在這個源頭活水面前,老老實實做我們的學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