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孤獨癥孩子不想跟你玩?估計是你做錯了這些事
通過和家長溝通,了解到家長們呼聲最大的就是:陪孩子玩,太難了,太難了,真是太難了!
1.孩子自己玩得好好的,家長一加入互動,孩子立馬失去游戲的興趣;
2.家長可以陪孩子玩游戲,可每當家長想要通過游戲教孩子學習,孩子卻不配合;
3.孩子長時間憋在家里,游戲都玩膩了,情緒失控,出現(xiàn)行為問題。

家長和孩子宅在家里,很多時候都是相看“兩生厭”。
那么解決以上問題的第一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重點來啦,良好的親子關系,對干預有啥用?
1.提升孩子對父母的情感,解決孩子情感薄弱的問題
親子間大量積極互動經(jīng)驗的積累,可以拉近父母和孩子的距離,加深孩子對人的情感。
2.誘發(fā)孩子更多的自發(fā)性溝通行為
與父母的情感越深,孩子自發(fā)性溝通的動機就會越高,主動溝通的行為會增加,孩子也會更期待和父母的互動。
3.有利于實現(xiàn)家長的教學目標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后,孩子在與父母互動時,會更愿意配合父母。孩子學習動機更強,家長才能順利實施教學目標,改善孩子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4.促使孩子主動使用習得技能
孩子有時掌握了很多技能,卻很少表現(xiàn)出來,良好的親子關系,能夠增強孩子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讓他們更加主動地應用掌握的技能。
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家長在居家社交游戲互動時,就要避免出現(xiàn)以下誤區(qū)。
注意哦,這些居家互動的誤區(qū),千萬別碰!
問題1:目的性太強,要求太多
在和孩子互動時,由于家長渴望孩子進步心切,陪孩子玩耍時,目的性太強,經(jīng)常融入大量教學目標,例如:

(1)認知理解教學
和孩子玩玩具時,家長經(jīng)常喜歡問,“這是什么形狀啊”,“這是什么顏色啊”等認知理解類問題,導致游戲的樂趣、體驗感下降。
(2)語言教學
當孩子在游戲中,用肢體語言、眼神等與家長溝通時,家長會要求孩子必須要用語言回應,或者必須說完整的句子,孩子主動溝通的欲望下降。
(3)規(guī)則意識教學
例如在一二三木頭人游戲中,家長在喊出“木頭人“時,要求孩子一動不動,如果動了或者東倒西歪,就要糾正孩子,甚至中斷游戲,使孩子失去游戲興趣。
(4)眼神教學
在游戲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家長一直強調(diào),“你要一直看著我”,或者問“你在看哪呢?”要求孩子眼神注視。
家長們想抓緊時間教孩子技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孩子動機不足的情況下,家長要求過多,會導致孩子不愿意與家長互動溝通,具體過程如下:
要求多→活動中斷→體驗感下降→樂趣下降→動機不足→注意力中斷→對家長印象變差,不愿意和家長一起玩。

所以,家長一定要先和孩子玩起來,把孩子的興趣調(diào)動起來,再考慮適當?shù)丶尤敫深A的目標。
問題2:活動趣味性不足,孩子缺乏動機
活動趣味性不足,可能是游戲活動安排的問題:
例如孩子不喜歡游戲的玩法,游戲本身的玩法單一,玩了幾次之后,孩子失去了興趣,而家長經(jīng)驗不足,不知道如何給游戲增加變化。
其次是家長互動的問題:
有時家長和孩子互動時,側(cè)重點放在教,而不是玩,所以家長的表情、眼神、動作等可能過于嚴肅不夠夸張,難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會走神、拒絕游戲。
問題3:家長控制欲太強
很多家長習慣替孩子做選擇,將自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孩子,控制欲很強,例如家長會說,“你應該怎么做”,“別的小朋友都會這個,你也要學會”。
控制欲太強,可能導致游戲互動中出現(xiàn):
(1)有些家長喜歡控制孩子的物品,例如孩子喜歡搭積木,有些家長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或為了和孩子溝通,強行將玩具控制在自己手里,達成自己的干預目標后,才會將玩具還給孩子。

(2)有些家長喜歡強硬地打亂孩子的玩法。比如,孩子玩小汽車時,喜歡將所有的玩具車整齊地擺成一排,家長覺得這種玩法太過刻板,便強硬打斷游戲,而沒有向孩子示范汽車的其他玩法,或者用孩子喜歡的其他玩具轉(zhuǎn)移注意力。
家長控制欲過強,很可能直接引發(fā)孩子的情緒問題,導致孩子對家長的印象變差,破壞親子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情感。
問題4:游戲聚焦點沒有放在人身上
家長和孩子互動時,經(jīng)常會把活動聚焦點放在教學、規(guī)則或玩具上,而不是放在人的身上,這會導致兩個問題:
(1)孩子將家長當成提供服務的工具。只有孩子有需求時,他才會主動和家長溝通。
(2)孩子會向家長提要求,但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戲、溝通和互動。
當游戲的聚焦點放在玩具上面,孩子的溝通多半是工具式,目的是為了得到玩具,或保障活動順利進行,而不是對人的關注,當他人不能提供玩具或服務時,孩子便沒有了主動溝通的欲望。

在人際互動中,人是最核心關鍵的因素,玩具、活動等只是人際互動中的媒介。家長在游戲時盡量要將孩子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人的身上,把人變成孩子的強化物。
問題5:口語過多,而非口語使用太少
很多家長喜歡用語言給孩子講解規(guī)則,卻忽略了眼神、肢體動作等非口語使用。
首先,說教太多,很容易會讓孩子失去互動的興趣,注意力中斷。
其次,如果家長過多使用口語,孩子就會習慣接受語言信號,只關注家長的語言,而忽略了家長的眼神、肢體動作等傳達出的信息。
孩子接收信息的方式過于片面,會導致孩子觀察和解讀他人意圖的能力不佳。
好啦,說了這么多,還在等什么,趕快去調(diào)整看看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