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古希臘的前身,古“大夏”在何處?

2023-08-05 21:12 作者:行道者  | 我要投稿

? ? ? ?關于古“大夏”的方位問題,許多專家和學者進行過長時間的探討與研究,產(chǎn)生過“大夏”中心曾在“晉南”說、曾在西域阿姆河流域說、中國和田說、敦煌說、河西說、河套說乃至甘肅河州說,等等。

? ? ? ?“大夏”之名見諸于《山海經(jīng)》及周、秦、漢古籍,而《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應該是最為翔實,其記載如下:

? ? ? ?“昔黃帝令伶?zhèn)愖鳛槁?。伶?zhèn)愖源笙闹?,乃至阮隃之陰,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jié)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保ň砦澹?/p>

? ? ? ?同樣的記載還可見于《說苑·修文篇》、《風俗通·音聲篇》、《漢書》及《晉書》中,唯“阮隃”改為“昆侖”。對于這個問題王靜安先生解釋道:“阮”與“昆”音近,“隃”為“侖”字之訛,“阮隃”即為“昆侖”。著名史學家王國維先生經(jīng)過大量研究后鄭重指出:

?? ? ? ?大夏本東方古國,《逸周書·王會解》云:“禺氏騊駼,大夏茲白牛,犬戎文馬?!庇忠烈东I令》云:“正北空桐大夏?!笨胀┡c禺氏(即月氏)、犬戎皆在近塞,則大夏一國,明非遠夷?!妒酚洝し舛U書》云:“齊桓公西伐大夏,涉流沙”。此本《管子》佚文。《呂氏春秋·古樂篇》云:“伶?zhèn)愖源笙闹?,乃至阮隃之陰?!薄稘h書·律歷志》、《說苑·修文篇》,《風俗通·音聲篇》等同樣記此事?!叭铌湣苯宰鳌袄觥?,“昆”之為“阮”聲之近(阮讀若昆),“侖”之為“隃”字之誤也。綜此二說,則大夏當在流沙之內(nèi),昆侖之東也。較周初王會時,已稍西徙。又《大唐西域記》云:“于闐國尼壤城東四百余里,至睹貨邏故國,國久空曠,城皆荒蕪”。又今和田以東大沙磧,《唐書》謂之圖倫磧,(原注:《唐書·西域·吐谷渾傳》李靖等軍且末之西,伏允走圖倫磧,將托于闐。是圖倫磧在且末、于闐間),今謂之塔克拉瑪干磧,皆睹貨邏磧之訛變。是睹貨邏故國在且末,于闐間,與周、秦間書所記大夏地位若合符節(jié)?!短茣の饔騻鳌吩疲骸按笙募赐禄鹆_”,其言信矣。大夏之國,自西逾蔥嶺后,即以音行。除《史記》,《漢書》尚仍稱其故號外,《后漢書》謂之兜勒,六朝譯經(jīng)者謂之兜佉勒,《魏書》謂之吐呼羅,《隋書》以下謂之吐火羅,《大唐西域記》謂之睹貨邏,皆大夏之對音。其徒蔥嶺以西,蓋秦,漢間之事?!保ㄒ娡鯂S《觀堂集林》十三“西胡考下”)。也就是說古代于闐的大夏就是吐火羅,“吐火羅”即為“大夏”。

? ? ? ?著名史學家丁謙先生曾作過《穆天子傳考證》并后附《大夏國境考》。丁氏以《史記·大宛傳》中的大夏即黃帝時的蔥嶺西之大夏國。文中寫道:

? ? ? ?蔥嶺以西有自古著名之國,曰大夏。其立國當在黃帝以前(原注:黃帝遣伶?zhèn)愔链笙娜≈窨勺C),歷商與周及伊尹《四方獻令》,傳世凡兩千年,至周襄王十七年,始為馬太國所并。穆天子西行時,其國尚存。(見《穆天子傳考證》一文)。

? ? ? ?丁氏考證的大夏,就是蔥嶺以西媯水河以南的大夏,即我國古籍中所記黃帝以來的大夏國。那么,黃帝時的大夏究竟在哪里呢?筆者認為證據(jù)就在《呂氏春秋》“伶?zhèn)愖源笙闹?,乃至阮隃之陰”的記載中。

?? ? ? ?《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中記載:“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居繇、月支”。同時在卷十三中又指出:“西胡白玉山在大夏東,蒼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侖虛東南。”而王國維和張星烺先生考證,大夏之舊址在新疆和田與且末間,即《大唐西域記》中之睹貨邏國??磥恚接憽按笙摹钡姆轿?,首先要探討“昆侖”的方位問題。

“昆侖”的方位

? ? ? ?由于時間久遠,加之缺少明確的歷史記載,昆侖至今仍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昆侖”或言新疆于闐南山,或言岡底斯山,或言巴顏喀拉山,或言為天山,或言為祁連山,或言為今日的昆侖山,等等(見王增永先生著《華夏文化源流考》一書)。據(jù)《漢書·律歷志》載“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取竹于解谷”。顯然是引用《呂氏春秋·古樂篇》之文,且將阮隃改作昆侖,其后的所有史書在說到伶?zhèn)愒炻蛇@件事時都用“昆侖”了?!叭睢弊直玖x是山勢層層高峻的意思,本義有四層意思,其一,《說文·阜部》云:“阮,代郡五阮關也。從阜,元聲”;其二,商代時指古國名(據(jù)說在甘肅涇川縣);其三,指阮姓氏;其四,指一種樂曲。那么“隃”字呢?即“侖”“崙”“崘”字也,實為“?!薄坝纭薄皪!弊种円?。“昆侖”即“阮隃”,“阮隃”即“昆侖”。

? ? ? ?《山海經(jīng)》曾多次記載過昆侖、昆侖丘、昆侖虛和昆侖山?!渡胶=?jīng)》對昆侖的記載:《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云:“南望昆侖,其光熊熊,其氣魂魂”。又“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出于昆侖東北隅,實惟河原?!?/p>

? ? ? ?對昆侖丘”的記載,《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云:“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庇帧洞蠡奈鹘?jīng)》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p>

?? ? ? ?對“昆侖虛”的記載,《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曰:“昆侖虛在其東,虛四方?!庇帧昂?nèi)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九仞?!?/p>

?? ? ? ?對“昆侖山”的記載,《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說:“昆侖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钡鹊?。(參見王紅旗著《山海經(jīng)十日談》第52頁)


?? ? ? ?根據(jù)上述《山海經(jīng)》關于“昆侖”的記載,可以得出如下幾點啟示:

? ? ? ?一是“昆侖”一般指黃帝都城所在地,也可指黃帝族的發(fā)祥地。中國古代有一種政治傳統(tǒng),即一個政權遷都后仍然會使用相同的名稱來命名新的都城。從這個角度講,“昆侖”的地名可能在歷史上不同的時間段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由于構成《山海經(jīng)》的《五藏山經(jīng)》是帝禹時代的文獻,《海外四經(jīng)》是夏代的地理文獻,《大荒四經(jīng)》是商代的地理文獻,《海內(nèi)五經(jīng)》是周代的地理文獻,因此,《山海經(jīng)》不同篇章記述的“昆侖”(包括昆侖丘、昆侖虛、昆侖山)有可能并不在同一個地方。

? ? ? ?二是“昆侖丘”強調(diào)的是當時黃帝都城昆侖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是“丘”。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丘“土之高也,非人為也。從北從一,一地也,居在丘南,故從北。中邦之居,在昆侖東南?!睋?jù)此可知,昆侖丘是一處自然形成的高原,從這個角度來說昆侖丘可簡稱為昆侖。

? ? ? ?三是“昆侖虛”強調(diào)的是當年黃帝都城昆侖所在的地形地貌是“虛”,“虛”意為“大丘”,也可指古代著名部落所在地。

? ? ? ?四是“昆侖山”強調(diào)的是當年黃帝都城昆侖所在的地形地貌是“山”,而且是非常高大挺拔險峻的大山大脈。即從昆侖丘至昆侖虛再到昆侖山,黃帝都城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在后世人們的心目中已經(jīng)從普通的高原,一變而成“大高原”,再而變成“大高山”。這就表明,已經(jīng)不清楚當初黃帝都城“昆侖”究竟在哪里了。比如,當今地圖上的昆侖山,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人跡罕至,生存條件異常艱難,可以說難以孕育出黃帝族這樣繁榮昌盛的強大部落。據(jù)此,史學家王增永先生卻認為:“昆侖山本無確指,它是人們用想象創(chuàng)造出的一座神秘山,西北群峰只是它的一個大概方位?!保ㄒ姟度A夏文化源流考》第240頁。)

? ? ?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稱:“齊桓公西伐大夏,涉流沙”?!渡胶=?jīng)·海外東經(jīng)》云:“西胡白玉山在大夏東,蒼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卷十三)。《呂氏春秋·古樂篇》又稱“伶?zhèn)愖源笙闹?,乃至阮隃之陰”取竹。而“阮隃”又為“昆侖”之對音,再結合王靜安先生所說的“大夏當在流沙之內(nèi),昆侖之東”。又《史記正義》引《括地志》載:“昆侖山在肅州酒泉縣南八十里”等等。由此可以說大夏必定距昆侖和流沙很近或者說不遠。

? ? ? ?《史記·夏本紀》曰:“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敘”。若據(jù)先秦古籍行文通例分析,“昆侖”當為山名,位于甘肅酒泉之南,包括祁連山在內(nèi)的橫亙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qū)的莽莽大山?!翱椘ぁ笔侵妇幼≡诶龅胤礁鞑柯渚用裼蒙蟮拿ぶ谱鞯囊路!拔鲋А奔促n支,既是河名又是地區(qū)名,為今日甘、川、青三省交界一帶的黃河河曲地?!扒选睘榻駜?nèi)蒙古河套地區(qū)。以上均為以地為稱的氏族部落名,都為古雍州地。夏族的宗神大禹在“導河積石,至于龍門”的導山治水過程中,安撫和治理了這些地區(qū)原有的羌戎部落?!拔魅旨磾ⅰ本褪乔既指鞑柯涓骶悠涞?,互不侵擾,安居樂業(yè)?!跋认摹保ㄏ某暗臅r期)地方的百姓順歸大禹。大禹出于羌戎,羌戎是大禹的屬民。大禹統(tǒng)率著以羌戎為主體的治水大軍“堙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大禹治理了“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shù)”(見《莊子·天下篇》)。最終,大禹治水成功了,同時也把曾經(jīng)創(chuàng)造的炎黃文化也就是史學界新提出的“先夏文化”傳遍了四方。由此可知,古人所說的“昆侖山”,一在域外,即由帕米爾高原分支東行的新疆和田南山喀喇昆侖山;一在域內(nèi),即橫亙于甘肅河西走廊南部的祁連山及其向東南方向延伸的山脈。

?? ? ? ?如《呂氏春秋》所言,黃帝派伶?zhèn)悺叭≈裼趲O溪之谷”。著名史學家黃文弼先生經(jīng)過嚴肅考證后認為:“今新疆盆地,因氣候干燥,本不產(chǎn)竹。古代新疆之氣候,與今無殊,則伶?zhèn)惾≈裼诶鰩O谷,決非在新疆境內(nèi)可知?!奔热恍陆錾揭粠б驓夂蚋稍锊划a(chǎn)竹,祁連山一帶也較干燥難以產(chǎn)竹,那么西北地區(qū)最理想的產(chǎn)竹地方究竟在哪里?筆者認為,應該在比較陰濕的古稱“河州”的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西南部的巍巍“太子山”南麓。太子山位于北緯35度,氣候較為濕潤,太子山南麓古代產(chǎn)竹至今仍產(chǎn)竹,特別是在康樂藥水峽、和政松鳴巖以及鐵溝一帶至今還產(chǎn)竹。

? ? ? ?太子山又名露骨山、太峙山、白石山或雪山,位于臨夏回族自治州西南部,與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卓尼等縣接壤,是祁連山向東南延伸的余脈。在《甘肅通志·先秦卷》中稱:太子山“屬西秦嶺與東昆侖兩地槽褶皺系的連接地段?!碧由降闹鞣迥柑由轿挥诮窈驼h牙塘河頂部,海拔4368米,山脈逶迤綿延幾百里。明河州兵部尚書王竑詩云:“寒雪經(jīng)年積翠微,群峰高并白云齊。光連西北昆侖遠,勢接東南泰華低。”(見張廷華主編的《和政縣史話》第58頁)。太子山系由大禹治水的積石關起,逶迤而南,至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境冶木河畔,綿延一百多公里,崔嵬高峻,石骨峻嶺,氣勢磅礴,聳立于河州西南部。巍峨太子山下既是連接中原炎黃文化、農(nóng)耕文化以及西北雪域文化和“先夏文化”的紐帶,又是刀光劍影,戰(zhàn)馬嘶鳴的古戰(zhàn)場。這里到處奇峰突兀,怪石林立,懸崖峭壁縱橫交錯,奇花異草漫山遍野,松柏竹子滿溝滿洼?!疤由健币舱锰幵邳S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因此,筆者認為,“太子山”才是黃帝時期真正意義上的“阮隃”,“隃”應為陯字之誤,查《康熙字典》“陯”為古山名。“阮隃”應為“阮陯”,“阮陯”即為“昆侖”。由于“昆侖”古體為“崑崙”<崐崘>,所以,“阮隃”就是“昆侖”。而伶?zhèn)惽巴≈竦摹皫O溪之谷”,筆者認為,就是巍巍太子山南麓的今和政縣(古大夏縣一部分)的城關鎮(zhèn)以西“三谷”谷地。伶?zhèn)愐匀∽杂凇皫O溪之谷”今“三谷”一帶的竹子,取三寸九分的長度,并斷其兩節(jié),制作了一種叫做“黃鐘之宮”的樂器,吹出來的音律十分動聽,堪稱是鳳凰的鳴叫聲。其實這種樂器在河州地區(qū)曾十分流行過,即民間用兩根竹子(各燙四個小孔,并排綁扎,并用嫩楊樹皮作口哨)吹奏的自制樂器“咪咪”或“篳篳”,以此來吹奏“河州花兒”《尕妹妹的大門上浪三浪》,煞是好聽。 

? ? ? ??“咪咪”或“篳篳”(又稱“吡吡”)是很早以前就流行于河州、甘南、隴南等地區(qū)一種近似羌笛的樂器,它是用竹子做成,長約四寸左右,竹管上鉆有四個發(fā)音孔,一端安上用一寸長囫圇毛刺或楊柳嫩皮作的哨子,吹奏時發(fā)出“咪咪”或“吡吡”的聲音,故稱?!斑溥洹狈謫喂芎碗p管,單管發(fā)出的聲音純真、細膩而單調(diào),雙管發(fā)出的聲音雄宏、純樸、音色近于簧管?!斑溥洹本鶠樗目装l(fā)五個音,與羌笛原型基本一致。河州及西北地區(qū)流行的“花兒”音樂是五聲音階,“咪咪”也是五聲音階,所以,咪咪在河湟地區(qū)從古至今經(jīng)久不衰、流傳下來。筆者認為河湟地區(qū)流傳至今的“咪咪”可能就是仱倫從“嶰谷”(即太子山下的“散谷”一帶)取竹并截取三寸九分而做成的古樂器之一。

? ? ? ?今甘肅和政地區(qū)的“三谷”村,又名“散谷”,是由鐵溝、大溝和牙塘溝等三溝組成的“古大夏水”中下游河谷地帶。而“嶰溪之谷”又簡稱為“嶰谷”,“嶰”與“散”讀音很近,“嶰谷”就是“散谷”“三谷”。因為古人稱山南為陽,山北為陰?!吧⒐取本驮谔由奖甭醇础叭铌溨帯??!肮糯笙摹痹诮窀拭C省廣河縣、和政縣、東鄉(xiāng)縣一帶,今廣河縣阿力麻土鄉(xiāng)古城村尚存“大夏古城”的遺址,而太子山正好處在“大夏古城”即“大夏”之西。又古人把“太子山”當古“昆侖山”,與《史記》及以下諸書所稱伶?zhèn)愔痢袄鲋?,”取嶰谷(即散谷)之竹,完全符合。探討了“昆侖”方位后,我們再來探討一下與“大夏”“昆侖”密切有關的“流沙”的方位。

“流沙”的位置

? ? ? ?流沙,一般意義上講是指流動的沙丘,大沙漠中存在沙土隨風移動的現(xiàn)象,沙丘連綿,望去如水流形成的波浪。

? ? ? ?與“大夏”“昆侖”有關的“流沙”,古籍記載有兩種:一個在敦煌以西,一個在敦煌以東。敦煌以西的“流沙”,據(jù)《漢書·西域傳》,主要指新疆和田以北的大沙漠,《唐書》叫做“圖倫磧”,就是今天我們所稱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而敦煌以東的“流沙”,據(jù)《禹貢》雍州:“導弱水(今張掖河)于合黎,余流入于流沙?!本褪侵附窀拭C、內(nèi)蒙、寧夏之間的騰格里大沙漠。?????????

? ? ? ?古“昆侖”及古“流沙”的方位既定,古“大夏”的大致方位也就不難找到了。在找古“大夏”方位時不得不提到兩條河,即古籍中記載的“姬水”和“姜水”?!秶Z·晉語》云:“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關于“姬水”和“姜水”,據(jù)現(xiàn)代史學大家顧頡剛先生的弟子劉文實先生考證,古“姬水”即今之甘肅省臨夏境內(nèi)貫穿而過最后在劉家峽注入黃河的古稱漓水的“大夏河”,且在永靖縣有姬家川這一古地名佐證?!敖奔辞妓鑫鲀A山南,東南流入白龍江,再經(jīng)昭化入嘉陵江。(見李文實先生《西錘古地與羌藏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而龍西江先生根據(jù)中國上古文獻研究,提出上古夏人黃帝族和炎帝族的主要發(fā)祥地就在青海省的湟水和甘肅省的渭水之間。(見龍西江先生《論藏漢民族的共同淵源》新華文摘1995)至于黃帝的居地,《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居軒轅之丘”,《莊子·至樂》云:“昆侖之虛,黃帝之所休”,《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說:“昆侖之丘,實惟帝之下都?!崩鲋?,可能即指《山海經(jīng)》之西王母居地。這些論述至少證明黃帝居地在西北,在神山“昆侖”附近。

?? ? ? ?青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得祖先生撰文指出:“黃河上游甘青地區(qū)的仰韶文化馬家窯類型開始已在河州東鄉(xiāng)族自治縣林家遺址出土最早的青銅器(號稱‘中華第一刀’),東起渭水流域,西至湟水流域的著名史前文化齊家文化更是普遍地發(fā)現(xiàn)了銅器。從而在華夏大陸最先步入了早期青銅器時代?!濒宀澫壬凇吨袊氛摷分姓J為,甘肅地區(qū)史前文化屬于夏族文化。劉起舒先生則進一步指出,“從受齊家文化影響很深,相當于齊家文化后期的火燒溝類型文化與夏同時來看,正好齊家文化相當于傳說中夏以前的黃帝族時代。因此,把創(chuàng)造齊家文化的氏族部落推定為黃帝族是合適不過的?!保ㄒ妱⑵鹗妗豆攀防m(xù)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由此,可以說,甘青河湟地區(qū)就是黃帝族的故鄉(xiāng)。(見張得祖教授《鯀禹治水傳說與先夏文化東漸新探》一文)

? ? ? ?另外,有很多史書都記載了“齊桓公伐大夏”之事。周秦漢古籍《管子》《國語》《戰(zhàn)國策》《史記》等多次記載了齊桓公伐大夏的情況?!豆茏印し舛U篇》寫道:“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豆茏印ば】锲酚涊d:“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于西河,方舟投柎,乘桴濟河,至于石沉,懸車束馬,逾太行與卑耳之溪。拘泰夏,西服流沙西虞,而秦戎始從”?!秶Z》內(nèi)容略同,也與《封禪篇》的記載大體一致?!妒酚洝R太公世家》載:“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秋,復會諸侯于葵丘,于是桓公稱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于卑耳山而還。”齊桓公所涉之“流沙”,就是今天的騰格里沙漠。春秋時期的“白狄”,在今山西、陜西北部,“西河”就是現(xiàn)在的寧夏川一帶。從白狄到西河,是齊桓公由山西北境而西行,經(jīng)陜西北部,至寧夏渡黃河,越過賀蘭山即《管子》所稱之“卑耳”之山,再西南行,經(jīng)“流沙”之南,西至大夏。這里正是《呂氏春秋·古樂篇》所說的“阮隃之陰,大夏之西”的地方??梢姡艜r的“阮隃”即“昆侖”,古“昆侖山”就是今“太子山”。伶?zhèn)惽巴≈竦摹皫O谷”就是現(xiàn)今廣河縣(古稱大夏)以西的和政“散谷”(三谷)。由此筆者推斷,現(xiàn)今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即大夏川)為中心、輻射周邊乃至河湟地區(qū),就是古時候的“大夏”。著名史學家黃文弼先生經(jīng)過潛心研究后指出:“古時之大夏,必分布于涼州、蘭州、河州一帶。古時疆域廣大,北與月氏接,南與空桐接。故我推測河州為古大夏之中心區(qū)也?!保ㄝd黃文弼先生《中國古代大夏位置考》原載《西北史地論叢》第121頁)

? ? ? ?章炳麟(即太炎)先生在其《文錄》中指出:“我們民族舊居雍、梁二州之地。東南華陰、東北華陽,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曰華。其后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華本國名,非種族之號,夏之名實因夏水而得,本在雍、梁之際,因水以族名,非邦國之號。漢家建國,自受封漢中始。于夏水則為同地,于華陽則為同州,用為通稱,適與本名符合。是故華云、夏云、漢云,隨舉一名,互攝三義。建漢名以族,而邦國之義斯在;建華名以為國,而種族之義亦在此?!薄跋乃保ń駨V通河)是黃河的二級支流,流入洮河,也可泛指黃河。

? ? ? ?許多文獻和史料都引證了漢代“大夏”位于今廣通河古稱“大夏水”流域的記載。據(jù)《漢書·地理志》記載:“隴西郡有大夏縣”。早在西漢時期就在此設立大夏縣。有地方史志專家認為,大夏縣縣址在今廣河縣阿力麻土東鄉(xiāng)族鄉(xiāng)古城村夏古城劉家莊及尤家一帶。《十三州志》云:“大夏縣西有故金紐城(今和政縣蒿支溝口),去縣四十里,本都尉治。又東北徑大夏縣故城南?!薄端?jīng)注·河水篇》云:“洮水,左會大夏川水,水出西山,徑金紐城南?!薄端?jīng)注》卷二引(晉書·地道記)曰:“大夏縣西有禹廟,禹所出也?!薄洞笥韺Ш又荨氛f:禹是不是出生于羌族,他的故鄉(xiāng)是不是在今阿里麻土的漢代古縣——大夏縣?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他的故鄉(xiāng)在大夏川(今廣河川),居住在大夏河(今廣通河)邊的大夏縣地,是一位羌族人民的優(yōu)秀兒子。當他得到華夏國的權柄時,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故鄉(xiāng),把“大夏”中這個“夏”字,作為自己的國號,后人稱為“夏禹?!薄对涂たh志》云:“大夏水經(jīng)大夏縣南,去縣十步。”《一統(tǒng)志》云:“大夏故城在今河州東南,大夏水,今三岔河?!薄稄V河縣志》載:“在廣通河北岸的阿力麻土東鄉(xiāng)族鄉(xiāng)迤東,今名古城村,是鄉(xiāng)政府所在地。經(jīng)查實,古城遺址在北岸二級階地上,分為上古城(西)與夏古城(東),中有廣通河北岸支流巴家溝長流水分開。古城基本已無地面城垣可尋,唯城基夯土層隱約可辮。據(jù)步測,夏古城遺址南北長約500米,方形,大于上古城。城內(nèi)農(nóng)田中曾拾到漢瓦及宋代陶片。城東經(jīng)過寺溝至賈家村,曾出土過漢代磚瓦和五銖錢等。阿力麻土古城遺址被不少學者認為是漢代大夏縣城的遺址?!保ㄒ姟稄V河縣志》第32章“文物古跡,阿力麻土古城遺址”,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第525—526頁)

? ? ? ?《史記》《漢書》等“地理志”中的地名,多延續(xù)舊稱,大都沿襲舊地名來命名新地名,漢代大夏縣之名由“古大夏國”、古大夏水而得。至此,我們認為找到了“大夏”的即古大夏國的方位,就在“阮隃之陰”的今太子山之南,以今廣河縣“大夏川”為中心的河湟地區(qū),包括了洮河(古稱洮水)、大夏河(古稱“漓水”)和湟水河(古稱“湟水”)流域的廣大地區(qū)。(全文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轉(zhuǎn)自臨夏文藝? ?馬福榮

古希臘的前身,古“大夏”在何處?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东港市| 崇文区| 梧州市| 鹤庆县| 益阳市| 深泽县| 北碚区| 龙南县| 井冈山市| 大竹县| 涟源市| 保德县| 商洛市| 龙胜| 东阿县| 邵阳县| 山丹县| 女性| 梅州市| 若尔盖县| 双峰县| 石楼县| 古浪县| 雷山县| 镇原县| 宁晋县| 同德县| 岳阳县| 贵港市| 平果县| 天祝| 葵青区| 蚌埠市| 康保县| 高台县| 铜鼓县| 阿合奇县| 盐源县| 青冈县| 筠连县| 阿尔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