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淋證之法,用以治療前列腺炎,效果如何?

一、定義
淋證是中醫(yī)的一個病證名,西醫(yī)稱之為前列腺炎,淋證出自《內(nèi)經(jīng)·六元正紀大論》。是以小便頻數(shù)、短、澀、滴瀝刺痛,欲出未盡,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者為淋證。
二、《金匱要略》對前列腺炎的認識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指出:” 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小便如粟狀有兩種解釋,一為尿道中如有粟粒阻塞,一為小便排出如粟粒狀砂石。小腹弦急痛引臍中.即膀胱區(qū)有攣急疼痛感。

三、古代醫(yī)家對前列腺炎的分類
前列腺炎,中醫(yī)稱之為淋證,淋證從癥狀特征命名分類的有熱淋、血淋、石淋、膏淋、冷淋、寒淋。熱淋是尿道灼熱、刺痛、尿色黃赤混濁。血淋是尿中帶血,其色紅赤、或夾血決、血絲。石淋是尿中有砂石,排尿突
然中斷。冷淋屬虛寒癥。寒淋是惡寒,發(fā)冷而后淋。膏淋是尿如脂膏如米泔。
四、脾腎虧虛造成的前列腺炎
久淋不愈,濕熱傷正,年老體弱,正氣耗傷,或房勞不節(jié),腎氣虧損,而致脾腎虧損,若脾虛者則中氣不陌,若腎虛者則下元不固而致小便淋瀝。若遇勞即發(fā)者則為勞淋。若中氣不足,
氣虛下陷者則為氣淋。若腎氣虛弱,攝納無權(quán),膀胱氣化失司,則為膏淋。若腎陰虧損,陰虛火旺,熱傷血絡,迫血妄行者,則尿血鮮紅而為血淋。

五、辨證要點
清代《顏松園醫(yī)鏡》說:“淋者欲尿而不能出,脹急痛甚,不欲尿而點滴淋漓”。歷代醫(yī)家多以五淋分別論治,五淋大多兼熱,初病邪實,病久則虛,因此首當分辨虛實。
虛證
癥狀:有氣虛下陷,陰虛火旺,中氣不足癥群或者遇勞即發(fā)。
病程:長,多屬久病,寒證。
病理:腎虛不固,或脾腎兩虧。
實證
癥狀:小便頻數(shù),熱澀疼痛,窘迫難忍,尿色顯紅,如絲如條,或如米泔澀滯難下,或有砂石。
病程:短,多屬新病,熱證。
病理: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

六、證候論治——石淋
【主證】小便艱澀,尿道刺痛,窘迫,少腹拘急,有時尿尿中伴有砂石,腰痛腹痛難忍,或者尿中帶血。舌質(zhì)淡紅,苔薄黃,脈略滯數(shù)。
以上諸證皆屬濕熱下注于下焦所致。
【分析】濕熱注于下焦——小便艱澀,尿道刺痛。
濕熱煎熬尿液——則結(jié)為砂石。
濕熱砂石損傷脈絡——腰痛、尿血。
初起濕熱偏重——則舌質(zhì)紅、苔黃、脈數(shù)。
久病傷陰、陰血虧損——則舌質(zhì)淡、脈略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通淋排石。

【方劑】八正散或石葦散。
木通、滑石、萹蓄、瞿麥、車前子、山梔、大黃、甘草梢。
石葦、冬葵子、瞿麥、滑石、車前子。
臨床常加金錢草、海金砂、雞內(nèi)金以排石消堅。
雞內(nèi)金有消石、散堅、導致之作用,但臨床主要對膽道結(jié)石有效,對泌尿系結(jié)石之療效甚微。
加減:發(fā)熱加蒲公英、黃柏以清濕熱,便秘,重用大黃瀉火通便,血尿加大小薊,炒蒲黃涼血止血。
上述治法為石淋初發(fā),癥狀表現(xiàn)為實證之治法。若病情日久,或尿血日久不愈則常見神疲面菱、乏困無力、面色晄白,乃屬氣血虛弱,當用調(diào)氣、補血、通淋、排石法。
方用:上藥酌加黃芪、當歸、生地以補氣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