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嵌名柯健君題詩
嵌名柯健君題詩
2016年9月14日
瀟灑柯條舞瘦身,
輕盈健羨尚肥人。
只因君子識垂柳,
才趁東風看早春。(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注:
柳,柳樹包括旱柳、腺柳、垂柳、楓楊等;旱柳又名柳樹、河柳、江柳、立柳、青皮柳等;垂柳又名水柳、垂枝柳、垂楊柳等;“柳”字與“留”字讀音近同,“柳樹”就是“留樹”,表示保留樹干以便再次利用的一類樹。柳樹的得名源自柳樹的木頭作業(yè)法。柳樹木材至今仍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古代工具簡陋,伐取粗大樹干非常困難,而伐取兩寸來粗的樹枝則比較方便。因此,先民所用木材主要是兩寸來粗的枝干。在長期使用中,人們發(fā)現(xiàn),柳樹伐過枝干后,茬口處能夠萌生新枝條,而且新枝通直,更利于使用。在中國鄉(xiāng)土樹種中,柳樹萌枝能力最突出。因此便形成了對柳樹的頭木作業(yè),在一定高度截去樹冠,促進新枝萌生,每隔幾年伐取枝條利用。頭木作業(yè)的結果是保留樹干,以便持續(xù)利用枝條。這就柳樹得名的所在?!渡胶=?jīng)·海外西經(jīng)》記載:“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边@則神話故事中人物刑天氏是否就是柳樹的頭木作業(yè)法原型,這個還需要考證。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柳》「釋名」小楊(《說文》)、楊柳。弘景曰:柳,即今水楊柳也。恭曰:柳與水楊全不相似。水楊葉圓闊而尖,枝條短硬。柳葉狹長而青綠,枝條長軟。陶以柳為水楊,非也。藏器曰:江東人通名楊柳,北人都不言楊。楊樹枝葉短,柳樹枝葉長。時珍曰: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蓋一類二種也。蘇恭所說為是。按:《說文》云:楊,蒲柳也。從木,聲。柳,小楊也。從木,聲音酉。又《爾雅》云:楊,蒲柳也。旄,澤柳也。檉,河柳也可稱楊,故今南人猶并稱楊柳。俞宗本《種樹書》言:順插為柳,倒插為楊。其說牽強,且失揚起之意?!讣狻埂秳e錄》曰:柳華生瑯邪川澤。頌曰:今處處有之,俗所謂楊柳者也。其類非一:蒲柳即水楊也,枝勁韌可為箭,多生河北。杞柳生水旁,葉粗而白,木理微赤,可為車轂。今人取其細條,火逼令柔,屈作箱篋,《孟子》所謂杞柳為插之皆生。春初生柔荑,即開黃蕊花。至春晚葉長成后,花中絨,因風而飛。子著衣物能生蟲,入池沼即化為浮萍。古者春取榆、柳之火。陶朱公言種柳千樹,可足柴炭。其嫩芽可作飲湯。柳樹是柳屬落葉大喬木或灌木,高可達30 米,徑最大可達1.5米;樹皮組織厚,縱裂,老齡樹干中心多朽腐而中空。枝條細長而低垂,最長可達2米,褐綠色;冬芽線形,密著于枝條。葉互生,線狀披針形,長7-15 公分,寬6-12 毫米,兩端尖削,邊緣具有腺狀小鋸齒,表面濃綠色,背面為綠灰白色,兩面均平滑無毛,葉柄短,具有托葉。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葇荑花序不下垂,無花被,苞片全緣,雄蕊 2、3、5或多數(shù),花絲基部具腺體。雌花無花被,子房無柄或具柄,1室,花開于葉后。果實為蒴果,成熟后2 瓣裂,內(nèi)藏種子多枚,種子上具有一叢綿毛。木本之中,柳是最易成活的樹種;有“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一句為證。所以柳樹屬于廣生態(tài)幅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很廣,喜光,耐寒,耐旱,耐水濕,為濕生陽性樹種。在遭受水淹時,能生出許多不定根,漂浮水中,有吸收和運輸養(yǎng)分的機能,短期水淹及頂不致死亡,喜生于河岸兩旁濕地;但一些種也較耐旱和耐鹽堿,在生態(tài)條件較惡劣的地方能夠生長,在立地條件優(yōu)越的平原沃野,生長更好。高燥地及石灰質土壤也能適應。冬季落葉后可修剪、整枝。柳樹發(fā)芽早,落葉遲,生長快速,30年后漸趨衰老,少數(shù)種可達百年以上;旱柳壽命一般為100年左右,最長的可以活1000余年。柳樹主要用于園林觀賞,多栽植于小區(qū),園林,學校,工廠,山坡、庭院、路邊、建筑物前。柳樹樹形優(yōu)美,樹枝展向柳樹四方,使庭院青條片片,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實為美化庭院之理想樹種,觀賞遮蔭樹木如白柳和垂柳,賞柳著名的地如杭州西湖的“柳浪聞鶯”、貴陽花溪的“桃溪柳岸”。柳樹常用來營造頭木林,大眾采用頭木作業(yè)法周而復始地獲取薪材或編織材料,是中國古人最早認識并大量栽植的樹種之一。在甘肅一些地方,人們將頭木作業(yè)伐取的柳樹枝干修整后,剝皮,埋入土里,再灌上水,幾個月后待枝干周圍的泥土發(fā)黑時,挖出枝干,陰干使用。經(jīng)過這樣處理的柳樹枝干用作椽子,不翹不裂,不生蛀蟲。在甘肅一些地方還發(fā)現(xiàn)另一種伐用柳枝的方法,不截除樹冠,只伐取枝條,樹干仍可以像正常樹木那樣生長,而且有意使樹干傾斜,加上枝樁,很方便攀登作業(yè)。柳樹材質輕,易切削,韌性大,干燥后不變形,無特殊氣味;可供建筑、坑木、箱板、火柴梗等用材;可作小農(nóng)具、小器具;木材纖維含量高,是造紙和人造棉原料;河柳枝皮的纖維可作紡織及繩索原料;柳木、柳枝是很好的薪炭材;許多種柳條可編筐、箱、帽等;柳絮可填塞椅墊和枕頭;柳葉可作羊、馬等的飼料;蜜源植物。柳樹對空氣污染及塵埃的抵抗力強。瑞典通過栽培短輪伐期柳樹矮林(以下簡稱柳樹矮林)獲得生物能源,其造林地主要是農(nóng)地,所生產(chǎn)的生物量在地區(qū)供熱廠中用于聯(lián)合熱電生產(chǎn)。在生物能源生產(chǎn)的同時,柳樹矮林還可起到清除污染物和治理環(huán)境的作用。瑞典已成功地將柳樹矮林用于城市廢水、垃圾瀝出物、工業(yè)廢水(如貯木廠噴澆原木后的廢水)、下水道污泥和鋸沫等處理,主要是通過植物吸收來減少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和過多的養(yǎng)分,促進土壤微生物對有機污染物的降解。這個過程被稱為植物整治。柳屬植物藥用歷史悠久,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文獻記載,利用白柳葉子止傷痛。1763年,有個叫斯通的學者向英國皇家學會報告了希波克拉底的“柳皮療法”,指出柳皮還能治療瘧疾。中國醫(yī)藥學家很早就知道從柳樹上取得豐富的藥材。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載,柳之根、皮、枝、葉、絮均可入藥,有祛痰明目,清熱解毒,利尿防風之效。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柳為本經(jīng)下品,性味苦寒,無毒,可治療風水黃疸,瘡癰腫毒等癥”。據(jù)《中藥大辭典》記載:“柳樹嫩葉或枝葉,其性寒、味苦,無毒,具散風、扶濕、清濕熱、治黃疸型肝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濕疹、地方性甲狀腺腫等功效”?,F(xiàn)在中國民間有把柳葉當茶飲,以治療高血壓。迄今楊州長春嶺寺內(nèi)的僧人仍用柳葉和茶葉混合制成“消災延壽茶”。在廣陵一帶還用柳芽拌在飯里或和面蒸卷食之,以清熱明目。在蘇北和皖、魯?shù)鹊孛耖g,每當柳芽萌出時,許多少女結伴采摘柳芽,用開水后再放冷,加上麻油、食鹽、蔥蒜、香醋拌勻當菜吃,或將柳芽曬干到夏天用豆油炸著吃。更奇怪的是,有一種侵害柳樹的昆蟲叫天牛,其幼蟲稱柳蠹蟲,也是一種傳統(tǒng)中藥?!侗静菥V目》記載,將此蟲烘干研末,每服一條,可治瘀血、腰傷、胃痛、風疹風毒、目翳、腸風下血、產(chǎn)后下痢、口瘡耳腫、齒齦腫痛等癥。柳蠹蟲在柳樹蛀孔中排出的烘木屑,可煎服或炒熱熨敷,能祛風止癢、消腫退腫。柳樹作為醫(yī)學界的第一棵樹,產(chǎn)生了阿司匹林aspirin,消炎殺菌、抗血栓,揭開了人類健康史的第一次變革。阿司匹林是什么?簡而言之,乙酰水楊酸,感冒發(fā)燒頭痛,來片阿司匹林,便宜而效果卓著,只不過今天由于它的利潤實在太小,已鮮有醫(yī)院或個體醫(yī)師會開它給病人。總之,柳樹是阿司匹林傳奇的源起,歷史沒有忘記柳樹和它的伯樂的功勞,2007年12月17日,英國皇家科學院檔案館將英國病理學家約翰·瓦內(nèi)爵士的論文與愛德華·斯通的論文一起載入了阿司匹林研究的史冊,醫(yī)學屆將永遠記住它的第一棵偉大的藥用樹---柳樹。柳樹是中國的原生樹種,據(jù)考證,在第三紀中新世的山旺森林里即有柳屬。經(jīng)過對山東青島地區(qū)孢粉分析得知,在距今~8500年間,青島膠州灣附近就有柳屬植物。柳樹在中國已有近4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蜀魚鳧王封樹定界。柳樹也是中國被記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圍最廣的植物之一,史前甲骨文已出現(xiàn)“柳”字。柳樹在全世界約五百余種,中國有二百余種。柳樹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溫帶地區(qū);垂直分布在華北達海拔1600米區(qū)域。旱柳產(chǎn)于中國華北、東北、西北地區(qū)的平原。垂柳遍及中國各地,歐洲、亞洲、美洲許多國家有引種。朝鮮垂柳、圓頭柳、長柱柳、白皮柳、大白柳、細柱柳、杞柳等多產(chǎn)于中國東北,甘肅,陜西一帶,朝鮮、日本及俄羅斯遠東地區(qū)也有。爆竹柳原產(chǎn)歐洲,中國東北有引種。白柳產(chǎn)中國新疆,甘肅、青海及西藏等地,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阿富汗,俄羅斯和歐洲也有分布。腺柳產(chǎn)黃河中下游流域及遼寧省南部,朝鮮、日本也有。云南柳產(chǎn)中國云南、廣西、貴州和四川。紫柳產(chǎn)中國長江下游流域。大葉柳產(chǎn)中國四川省。棉花柳在中國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有引種。柳樹在臺灣,約于明朝末年時引進,迄今已有三百余年歷史。常見栽培類型有饅頭柳、龍爪柳和絳柳。渤海柳1號、渤海柳2號、渤海柳3號是由山東濱州一林業(yè)公司選育的三個柳樹品種。2013年6月21日,國家林業(yè)局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組織中國林科院、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江蘇省林科院及山東省種苗站有關專家對其進行鑒定,并將其認定為新柳樹品種。在喀什長一棵巨大的柳樹。據(jù)考證,它已生長了一千五百余年,樹高達二十米,占地1.2畝。傳說在一千五百年前,一位巴基斯坦的商人,去古城樓蘭經(jīng)商路過此地,由于步行時間長,又渴又餓,想休息一下繼續(xù)趕路,不知不覺就把手中的寶貝拐杖插入地里入睡了,一覺醒來,他驚訝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拐杖變成了一株柳樹。這位商人立即跪在柳樹前說:“你是我的唯一,一定是棵搖錢的神樹!請保佑我在生意上發(fā)財。”說完揚長而去。據(jù)說這商人就此在樓蘭發(fā)財了。以后,人們不管經(jīng)商還是出遠門,都要在此樹前祈禱、跪拜,此樹也譽為“神樹”、“發(fā)財樹”。此樹被自治區(qū)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對象。金寨柳樹王位于金寨縣青山鎮(zhèn)茅坪村境內(nèi)的西淠河畔,其主干高10米,粗圍約8米,干體龐大,大半部已成深溝槽狀。干體上有四個徑約30厘米的樹洞,能從另一側透過光亮。主干上端,三株盆口粗側干狀如蟒蛇,長勢旺盛。1943年元月,日本侵略軍入侵茅坪,火燒茅坪小街,制造了駭人聽聞的“茅坪慘案”,慘遭日軍殺害562人,柳樹王被大火燒烤數(shù)小時,致使樹皮壞死。數(shù)年以后,樹心逐漸枯朽成溝槽狀,數(shù)株側干因缺乏營養(yǎng)而先后枯折,留下空洞。柳樹因其頑強的生命力、適應能力和柳樹的形象特點,而得到人們廣泛的肯定和贊美,并賦予很深的寓意:從柳樹的外貌特征來看,柳樹幾乎都是倒垂著柳枝,飽含著中華民族溫柔、含蓄、修養(yǎng)、涵養(yǎng)、謙遜等偉大的品格;從柳樹的適應能力和頑強的生命力來看如一幅說得好的對聯(lián):“有意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飽含著中華民族剛毅、堅強、頑強、不屈不撓的、堅韌的偉大精神!大多柳樹都是立春前后發(fā)芽吐綠,寓意人們的事業(yè)、前程生機勃勃、生機盎然、春光無限。所以人們只要看到柳樹發(fā)芽吐綠,就知道春天來了。杜甫有詩:“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彼嬷谴禾鞖庀⒌念A報員,因而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愛柳,還形成許多與柳有關的民間風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中國古代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那天家家門前有插柳枝的風俗。到宋代時,這種習俗更盛,不僅門前插柳枝,而且還在頭上戴個柳條帽圈,坐著插滿柳條的車子、轎子,到郊外踏青游春。據(jù)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nóng)事祖師神農(nóng)氏的。一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大臣介之推的。據(jù)說他力保國君重耳出逃19年,割股作湯,忠心耿耿。后來重耳作了國君他卻被遺忘了,他與老母在綿山自耕自織為生,最后被大火燒死在山中的枯柳樹下。人們插柳,說是替他“招魂”。插柳在重慶則別有一番傳說:明朝末年,張獻忠率領的農(nóng)民起義軍攻近重慶時,一婦女抱長男而逃,丟幼男于不顧。張使人問其故,女答曰:“長男為別人委托,幼男是我親生,我不能為要自家兒子而丟掉人家兒子。”張聽后倍受感動,遂對她說:“義軍不殺百姓,不用逃跑、害怕。”并順手折一柳枝交給她。讓她通知鄉(xiāng)親們:“門前插柳,說明不是貪官污吏,決不相害?!彼裕貞c家家插柳,沿習至今,還有一條街叫“楊柳街”。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自春秋時期產(chǎn)生“折柳”風俗以后,代代相傳;漢代文物專著《三橫黃圖》上有關“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的記述。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了《折柳枝》(又名《折陽柳》、《楊柳枝》)的樂府詩?!端螘の逍兄尽份d;“晉太康末,京洛為折楊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辭?!鼻宕胰双@的《堅瓠廣集》上明確解釋說:“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折于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xiāng)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愿耳?!睋?jù)有關資料講,古人在清明前后開展的一項娛樂活動,即在距離柳樹一百步遠的地方,用弓箭射擊懸掛的柳葉。這一活動起始于戰(zhàn)國,流行于漢朝,至唐時,被官方確定為正式比賽項目。以后,不知何人又出新招,把原來射柳葉改成射葫蘆;在葫蘆里裝一只鵓鴿,掛于百步之外的柳樹上,射中葫蘆,驚飛鵓鴿,以命中率高低決定勝負。雖是射葫蘆,仍舊叫“射柳”。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時機。《武林舊事》記載;“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艷妝飾,金翠琛玉,接踵聯(lián)肩,翩翩游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碧で嗟囊粋€重要內(nèi)容是看柳,這點,從許多關于清明的詩詞可以看出來,如宋人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柳是美好的象征。柳葉初生,似睡眼剛展,故稱“柳眼”;女子秀眉細長如柳葉,喻為“柳葉眉”;女子身腰若柳條柔軟,故稱“柳腰”;晉代衛(wèi)灌的書像柳葉,世稱“柳葉篆”;柳絮散落為絮綿,又稱“柳綿”。有關“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臺柳”、“灞橋柳”、“水邊柳”、“隋堤柳”、“青門柳”、“江邊柳”、“城邊柳”、“東門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煙柳”、“風柳”、“問柳”、“柳色”、“柳絮”“楊柳曲”、“折楊柳”、“楊柳枝”、“柳枝詞”等,諸多柳詩、柳賦、柳記、柳詞、柳曲,構成“柳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作為文學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義是表達“離情別意”的符號。柳色如煙,柳條曼長,猶如親友間繾綣的柔情,仿佛離人不盡的別恨,加之“柳”與“留”諧音,人們樂意把柳當做情感的寄托物和負載體,產(chǎn)生了“折柳贈別”和“折柳寄遠”的風俗。長期以往就把柳視為別離的代名詞,從而植根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柳多種于檐前屋后,常作故鄉(xiāng)的象征。柳絮飄忽不定,常作遣愁的憑借。在春天,柳樹是最為迷人、最為“瀟灑”的樹木,也是千百年來詩人和作家們頌揚不已的題材之一。柳作為文學形象出現(xiàn)是在先秦時期,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采微》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敝洌晃鳚h枚乘《忘憂館柳賦》是第一篇柳賦;魏晉六朝時期伴隨著詠物詩的產(chǎn)生,出現(xiàn)了以柳為題材的詠柳詩,梁·簡文帝《折楊柳》“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則是第一篇詠柳詩;《唐書·樂志》也載:“梁樂府有鼓吹歌云:‘上馬不提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此歌辭源出北國,即鼓角橫吹《折楊柳枝》是也”;縱觀歷代詠柳詩文,則以唐賀知章的《詠柳》詩最著名、最傳神,詩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标P于柳的特殊趣事記載:春秋時,有個柳下惠,原來不姓柳,因為很愛柳才改姓,于是,他的后代都姓柳了;東晉陶淵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據(jù)古代傳奇小說《開河記》記述,隋煬帝登基后,下令開鑿通濟渠,虞世基建議在堤岸種柳,隋煬帝認為這個建議不錯,就下令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并親自種植,御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據(jù)史料記載,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曾傳旨天下,“驛道栽柳樹以蔭行旅”,從此,所有大唐國土的驛道柳樹成蔭。西藏拉薩大昭寺前有一棵“唐柳”,又叫公主柳,據(jù)傳為公元7世紀中葉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松贊干布時,特地從長安帶去的柳樹苗,種植在大昭寺周圍,以表對柳樹成蔭的故鄉(xiāng)的懷念。北宋歐陽修曾在揚州平山溏掘土種植柳樹,人稱“歐公柳”;明末清初的蒲松齡臨泉卜居,泉邊栽柳,便自稱“柳泉居士”;清末名將左宗棠出征西北時,倡導軍民在潼關至新疆的驛道沿途植柳長達數(shù)千里,人稱“左公柳”。現(xiàn)代畫家豐子愷曾將屋子取名為“小柳屋”;現(xiàn)代史學家陳寅恪也特別愛柳,他的書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編為《寒柳堂集》。
被嵌名題詩的詩人簡介:柯健君,男,1974年3月生,浙江省臺州市人。1995年畢業(yè)于浙江會計學校,現(xiàn)供職于臺州市財政局/臺州市財政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臺州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臺州市詩創(chuàng)委主任、臺州市直機關文學協(xié)會主席、主編《九龍詩刊》。1995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至今累計創(chuàng)作與發(fā)表詩歌、隨筆1000多首(篇),作品散見《詩刊》、《人民文學》、《天涯》、《詩選刊》、《清明》、《江南》、《星星》、《北京文學》、《關雎愛情詩》、《中國夢文學網(wǎng)》等刊物與文化網(wǎng)站,及微信公眾平臺;作品得到廣泛讀者認可與喜歡,眾多文化媒介推薦推廣。作品入選《年度最佳詩歌》、《年度詩歌精選》等二十多種詩歌選本。出版詩集《呼吸》、《我們一直坐到天黑》、《藍色海腥味》、《海風唱》(2014年,中國作家協(xié)會重點扶持作品,浙江省作協(xié)2013年度簽約詩集)、《大地的呢喃》、詩合集《閃爍的星群》、紀實文學《坦克英雄楊阿如》(與人合著)等。在《人民文學》、《詩刊》、《詩歌月刊》等舉辦的詩歌大賽中獲獎十多次。獲2007年度浙江青年文學之星提名獎。2010年度浙江省青年文學之星提名獎。獲《詩刊》2010年度詩歌獎。詩歌《直到死亡把我們分開》榮獲首屆老子杯全國愛情詩大獎賽特等獎;組詩《周莊》榮獲《詩刊》同題詩大賽三等獎;組詩《這樣》榮獲《人民文學》“愛與和平”征文優(yōu)秀獎;入圍第五屆、第七屆華文青年詩人獎;《凈月潭詩抄(組詩)》榮獲2010年“詩意家園·魅力凈月”全國詩歌攝影大賽二等獎;《鼎城詩章(組詩)》榮獲2011年“善卷故里、善德鼎城”全國詩歌散文征文二等獎;《文成行(組詩)》榮獲“銅鈴山杯·我們美麗的文成”全國詩歌大賽三等獎;《洞頭詩抄》榮獲2014年“海的呼喚 走進洞頭”望海樓杯全國海洋詩歌大賽一等獎;臺州市第六、七屆拔尖人才。參加中國作協(xié)詩刊社第26屆青春詩會。在2016年《中國夢文學網(wǎng)》“大好河山”中華全國詩文聯(lián)賦大賽暨徐霞客文學獎征文中為“相聚天臺山”首屆全國詩文大會特邀嘉賓。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937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