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爽爽川北游
秋意爽爽川北游
敬 之
秋,依然帶著夏天那一絲淡淡的氣息,悄然的到來了。隨之迎面飄灑而來的,自然是那秋意涼爽宜人怡情的氣候。淺秋靜美,秋意涼爽,仿佛讓人即已看到了丹桂的飄香,菊香的芬芳,楓葉的落英,霜紅的爭艷,以及還有那累累的豐碩收獲!
立秋前后,成都,就連續(xù)下了第一場綿綿的秋雨。它竟然洗去了酷暑難熬的夏日,猛然間,就使人們進入了淺薄涼爽的初秋。盡管多日的連綿秋雨,或許,會讓人們產生淡淡的憂傷,但對秋日以這種方式地到來,比起酷熱地夏天,顯然,人們還是非常樂意接受的。
九月十日,連綿的細雨仍未停下。上午,在送大孫子去西南民大報到,并辦理好入學手續(xù)后,下午二時許,我們預先愉快地接受了兒子與兒媳的多次善意勸說,毅然擱筆放下手中的創(chuàng)作及其它事務,提前做了一番準備。帶著淺淺秋日愉悅爽朗的心情,由兒子駕車載著我們父子-行四人,從成都出發(fā),-路暢行,便開始了對向往已久的川北那片神秘而奇特的地方之旅。(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夜宿閬中觀古城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憐日破浪花出,更復春從沙際歸。巴童蕩槳欹側過,水雞銜魚來去飛。閬中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
在杜甫這首著名的《閬水歌》的輕吟下,我們經(jīng)成南高速,穿越南充市境向前行駛。途中,歷經(jīng)三個小時車程,于當日下午五時許,即到達了那在綿綿細雨與薄霧輕浮的籠罩下,山水相依的古老而神秘的古城一-閬中。
爾后,選擇住進了既熱情且古樸衛(wèi)生,又價格合適的私人旅店——“汪家小院”。待收拾停當后,我們閑情逸致地沿著古老的巷街而行,在“吳家老廚房” 食店,專門點烹了頗有名氣的,色香味俱全而價格低廉的嘉陵江青椒裸斑魚。在那夜色朦朧霓虹燈的閃爍照耀下,聆聽著古城輕音的呼吸,品味 著美食、美酒、美景,仿佛進入了仙境使
人如仙如神如醉如癡,很是別有一番意境與滋味!所以,我們對這座具有二千多年悠久歷史的閬州古城,顯然有著另一番獨特地深刻印象。由此,而倍增了我們游覽它的興致!
第二天上午九時,我們慕名品嘗了閬州古城特肴——“一根面” 。之后,繞有興致地漫步在數(shù)千年歷史的古街巷中。游覽了古城諸多的名勝與山水景色,將古老而美麗的傳說,與古街、古跡、古苑、古水、古山、古玩,一一收入眼眸帶入心底,收藏于心于腦,銘刻于心。以此增添自己歷史文化以及人文素材的積累,豐富和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
然而,經(jīng)過親臨古城參訪與游覽,我卻被閬州古城悠久而燦爛的古老歷史、文化、山水、景物,以及美麗而動聽地傳說,深深地震撼了。一掃過去“只知其名,不知其里”的朦朧慨念。真有:“不入海,不知海有多廣多深,不到閬中,不知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有多么厚重”的真實體驗。使人由衷地感嘆:此次閬中之旅,真不枉此行啦!
誠然,由此而讓我們清晰的知曉,閬中,不僅是國家五A級旅游景區(qū),更是中國“春節(jié)”的發(fā)源地。它與云南麗江、山西平遙、安徽徽州,并肩齊名為中國四大著名古城。它建城的歷史悠久,已有2300余年的歷史。為古代巴國、蜀國的軍事重鎮(zhèn),漢蜀為巴郡,隨為閬內縣,宋以后稱閬中,多為歷代州、郡、府的治所。
然而,古城的建筑藝術風格,較為透徹地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的居住風水觀,為棋盤式的古城格局。由于古城地理位置所處在南北方之間,因而,它融南北風格于一體的古城建群,形成“半株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風格迥異的建筑。據(jù)稱,為我國古代建城選址的“天人合一”,較為完備的典型范例。
因而,在閬中古城中,文化、文物方面是極其豐厚的。城中有:張飛廟、永安寺、五龍廟、滕王閣佛塔、觀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四川貢院等8處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另有:邵家灣墓群、文筆塔、石室觀摩崖造像、雷神洞摩崖造像、牛王洞摩崖造像、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華光樓等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南充市及本級111處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數(shù)量處于四川省內縣級之冠。
而閬中古城,山圍四面水繞三方,嘉陵江水依城而繞,山水城相依,造就了生態(tài)幽雅,風光綺麗,自古既有“嘉陵第一江山”的美譽。燦爛的歷史人文與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本源文化、巴人文化、風水文化、三國文化、科舉文化、天文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紅色文化等源集其一身。彰顯了閬中的文化厚重的積淀,映襯了“江山如此多嬌”,歷史古樸文化厚重的絢麗多姿古城的無限魅力。難怪,連詩圣杜甫都發(fā)出了:“天下稀”的千古贊嘆!
然而,在閬中這座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卻有著奇特而美麗的傳說。相傳,華胥氏是伏羲、女媧之母,她根源于四川盆地北緣的渝水(今閬中市),其后裔部分留居原地,其中一支華人帶著部落的圖騰“花”,沿著東去的河流向肥沃的平原和丘陵遷徏。后有的華人演變?yōu)闁|瀛的一支,舜帝即為其中后裔,而大部分華人則演變?yōu)檠S族系,構成了早期的華夏民族部落。至春秋時,中原地區(qū)的東瀛人,再度融入炎黃族系,最終形成了華夏民族的核心。
上古時代,相傳自伏羲至大禹九位帝王,為同宗而有天下,各后裔支系并延至商周時代。對于此傳說,文字載于宋代羅泌的《路史》:“太昊伏羲氏,母華胥,居于華胥之諸”。《路史》作注稱:“所都國有華胥之淵,蓋因華胥居之得名,乃閬中渝水也”。而另據(jù)上世紀末,國家對大地灣羲皇故里的考古發(fā)掘,根據(jù)出土文物及皇城遺址推測,距今已約有8000年的歷史。華胥氏葬于今陜西省藍田縣,而華胥氏陵墓至今尚存,正緣于此,才有今天的“華山”之名。
承上所述,至今尚流傳于閬中的這個美麗而傳奇的傳說,或許,是有一定歷史依據(jù)與可信度的吧?!
攬勝雄奇劍門關
九月十一日上午十一時,陰間多云。我們父子一行四人,依依不舍的告別了閬中古城。沿著南(充)——廣(元)線,驅車行駛了三小時車程,前去參訪慕名已久的天下雄關——劍門關。
劍門關,李白曾作詩是這樣來形容它的:“劍壁門高五千尺,石為樓閣九天開?!薄皠﹂T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笨梢?,劍門關的雄奇、驚險,卻是古代軍事的重要關隘。然而,當我們到景區(qū)后,抬首環(huán)顧,只見:景區(qū)四周群山環(huán)抱,刀劈神工的峻嶺屹立并插入云端。古木參天,植被豐富,綠樹成蔭,給人一種雄奇、險峻、靜幽、陰深的感覺。仿佛古時在此發(fā)生的屢次戰(zhàn)役中的廝殺聲,也不斷地在耳畔響起,恍惚間,將人帶回到古代歷次慘烈地戰(zhàn)役之中……
由此,處于對歷史文化的感知,以及對雄美險峻關隘的獵奇,驅使我們對它要一探究竟。所以,我們一行為節(jié)省時間和體力,免去爬山的辛苦和汗水,購買了纜車票。電動纜車載著我們,沿著近七十度的山體上行,將我們送到大劍山底下的小山山梁上。待我們欲再乘坐上大劍山頂上的纜車時,由于當時氣候有些惡劣,風勢較大,為確保游客安全,纜車已停止運行了。無奈,我們只好作罷,停留在小山梁上觀景了。
我們與眾多青年男女游客一道,瀏連在風景如畫的小山上,雖不及大劍山頂?shù)囊曇伴_闊,但也有:“會當臨絕境,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抬首遠眺,視野仍較開闊,一眼望去,仍可見十數(shù)里遠的山水景物。但仍有一批年輕勇者,沿著似刀劈的懸崖上開辟的古棧道,在奮力向前行進。有的爬上山頂后,不知是為了釋放勞累,還是為了測試雄關大劍山的粗獷,竟然扯開嗓子,大聲并聲嘶力竭地嘿嘿的吼叫。由此,而引起了群山一陣陣悠長,而連綿不斷的回聲!
據(jù)史載,以及接待人員介紹。劍門關,地理位置處于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劍門縣北部,現(xiàn)為國家五A級景區(qū)。唐武周圣歷二年(669年),新置劍門縣,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以漢德縣(今縣轄漢陽鎮(zhèn)),有“大劍至小劍隘朿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 為由。爾后,于此地“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戌守,謂之劍閣,成為軍事要隘。
由此,在封建諸侯割據(jù)時期,交通、經(jīng)濟、科技落后的古代,此地構成了與外界通旅的險隘。成為所謂:“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天然雄關要塞。然而,若以現(xiàn)時的觀點去看待它,顯然,是不足為奇的。但古時自然不是現(xiàn)時,所以,劍門關的歷史作用與價值,又豈能以現(xiàn)時的觀念去評價它?
因而,它的歷史作用,以及它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價值,自然是不可低估的!
云游仙境九寨溝
九月十一日下午五時,我們告別了劍門關景區(qū),又馬不停蹄地駕車向下一個旅游地,九寨溝疾駛而去。
我們沿蘭(州)——海(南)公路向前行駛,進入甘肅省境內,途徑青川縣跨越文縣。沿途呈現(xiàn)出青山綠水,風情各異,白馬藏族民居獨特,很是使人心情愉悅也格外地養(yǎng)眼,甚至在多處停下車來,仔細地瀏覽觀看拍照作念。經(jīng)七、八個小時的車程(其中文縣至近九寨溝縣城路窄、彎急、路爛),終于在晚上十二時許,到達了九寨溝旅客中心附近,找到一家叫“福鑫酒店”下榻,以方便第二天購票進寨游覽。
“金秋訪九寨,紅葉勝花開。碧海泛五彩,風雪舞劍巖。四顧皆仙境,一步一徘徊。揮手暫離別,相約又重來?!边@首佚名詩,真實的描繪了仙境九寨溝的美景,也充分表達了廣大游客,對它的溢美之詞與難舍的心情。然而,事實上,九寨溝既是中國的“香格里拉”,它不僅山美、水美、景美,而且整個環(huán)境天人合一,自然堪稱大美之地。所以,這首佚名詩足見一斑!
然而,魅力無限的九寨溝,它原先若似一位藏在深山無人識的閨秀,并未被世人所發(fā)現(xiàn)開發(fā)利用。相傳,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一批書畫院校的師生,在野外寫生中偶然發(fā)現(xiàn)的。當然,這種偶然性,我道認為,它自然孕育在必然之中的。因為,世間任何有價值的物體,遲早都會被人類發(fā)現(xiàn)和開發(fā)利用的。就像人類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這說明在偶然之中,自然是有它的必然性的。
九月十二日,晨七時,我們既早早的起了床,趕緊整理行裝帶好照相設備。用過早餐后,懷著象見新娘的急迫心情-樣,趕往游客中心雄壯寬廣的大門口。只見人員傳動,歌舞升平,熱鬧非凡,大約已有數(shù)萬人已排在檢票口等待檢票進入。而在偌大廣場的下端大屏幕前的壩子,則是九寨溝民族藝術團的藝術家們,穿著藏族的艷裝,在歡快的載歌載舞,以示盛情歡迎各地來此游覽的客人們。偶見數(shù)名游客加入其中,雖動作生硬,但卻熱情地模仿起來,手舞足蹈的跟著跳起了舞來,這就更增添了熱鬧地氣氛!
爾后,我們在人潮相互擁擠和推攘下,排了近半小時的隊,才進入檢票口檢票進寨。但上景區(qū)仍約有二十公里路程,好在景區(qū)管理局早已做好了準備,一律采用環(huán)保電動大巴車,將游客安全往返送到各個景點,然后又才將游客送下山。九寨溝整個景區(qū)呈V字形,我們乘車先游覽了V字形右邊的,五彩池、珍珠灘瀑布等景觀,后游覽了左邊的景區(qū),待到下午五時,才乘車下山離開了景區(qū)。
據(jù)資料,以及景區(qū)車上視頻介紹得知。九寨溝,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是我國第一個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qū)。同時,也是國家五A級景區(qū),全國著名風景名勝區(qū)文明風景旅游示范點。是一條縱深50余公里的山谷地,總面積為公頃,其境內大部分為森林所覆蓋。它因溝內居住有九個藏族村落,由此而得名。景區(qū)內自然資源豐富,環(huán)境、山水、景物極其美。一九九七年十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網(wǎng)絡。
誠然,由于九寨溝處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度,形成了氣候多變的狀態(tài)。平均氣溫多在9-18℃之間,每年四月前即有凍土及殘雪,夜間較涼。夏天氣溫多在19-22℃,秋天氣候宜人,保持在7-18℃,冬天則較寒冷,氣溫多在0℃左右。而九寨溝的降雨少,通常集中在每年的7-8月,為降雨季。
然而,九寨溝的美景,自然是美在水及湖泊(當?shù)胤Q海子)上。正如流傳的俗語所稱的那樣:“到過黃山后,再不看山,游過九寨溝后,再不看水?!本耪瘻暇皡^(qū)內,有大小湖泊114個,絢麗多彩各有特色。湖水常年碧藍澄澈,明麗見底,而且隨著季節(jié)變化與陽光照射,會呈現(xiàn)出不同色彩與水韻。最為典型的是“五彩池” ,秀美無比的湖水,玲瓏剔透,雄渾的碧波不傾,格外的招人青睞。若遇好天氣風平浪靜的話,您將驚喜的看到,藍天、白云、遠山、近樹,倒影湖中,水上水下,虛實難辨,夢里夢外,如幻如真!
顯然,不僅如此,若您去游覽九寨溝湖泊的話,您還將瀏覽到在湖之中,鵝黃、黛綠、赤褐、絳紅、翠碧、鴛鴦、野鴨等鳥類,在湖中自由游放。在山林中的鳥,還大膽地飛到游道與人親近,甚至有的飛到您的腳下游弋覓食,自然給人們以許多幻覺和美感。
至于,雄大而壯觀的疊瀑,則更是一大獨特的美景。九寨溝是瀑布的王國,所有的瀑布均從密集的林子狂奔而出,猶如萬馬奔騰,爭先恐后的從樹林叢中順著斜坡直奔而下。似若:“銀河落九天”的美麗而壯觀的景象。而最具有顯著特色的,自然屬諾日廊瀑布了,它在高高的翠巖上急瀉傾掛,恰是巨幅錦帛凌空飛落,格外地雄渾而壯觀,真讓人驚奇贊嘆不已!
然而,雖然由于時間所限,我們在九寨溝景區(qū)只瀏覽了一天,或許,只看到了它的“冰山一角”,而留下了些許遺憾。但就是這一“角”,卻給予了我們心靈極大地震撼,讓我們有著無盡地感概。不由從肺腑發(fā)出:啊,大美的九寨溝,你猶如英姿颯爽的年輕藏族姑娘一樣,是那樣的絢麗奪目,是那樣的嫵眉多姿,惹人無限地青睞,招人十分地喜愛啦。
或許,甚至會讓人產生很多的幻覺,這究竟是人間仙境,還是天上的瑤池?然而,事實上,這不僅是人間的仙境,而且它更多地彰顯了偉大祖國壯麗河山的錦繡。同時,也映襯出了在中華民族和諧幸福的大家庭中,也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獨有的絕美之境!
由此,在此時此刻,此情此景,面對無以絕倫的美景,我的思緒情不自禁地從內心湧出,引發(fā)了我濃濃地詩興,不由自主地輕吟起詩來,以此來深情地表達我對它的傾慕之情。
《贊九寨溝》詩二首:
(一)
美哉九寨溝,
宛若天上遊。
鳥飛身邊走,
水潛林中流。
(二)
碧海呈五彩,
古樹參天瀏。
群瀑唱贊歌,
仙境美名留。
后記: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短暫的川北四天秋日之行,雖已結束,但我的思緒與身影,卻仿佛仍停留在川北那一片古老而神奇,美麗而絕妙,悠長而厚重的歷史文化與山水景物之中。尤其是在返程途中,路過川主寺、松潘、茂縣、汶川等地,那里廣褒的草原,歷史文化厚重的古寺、古藏城、古羌城。以及樸實的羌族同胞為感恩黨和政府,競將“中國共產黨萬歲”七個字,鐫刻在黃紅色桃(南)瓜上。這些美妙絕倫的畫圖,以及藏、羌族同胞深厚地情感,一直在我腦海中縈繞,而久久不肯散去。
由此,促使我以蘸滿深情地筆法,去抒發(fā)我這一程的所見所聞與真實地情感,并一氣呵成撰寫出了這篇拙作游記。美麗的川北,景仰愛慕且古老的閬中,雄奇的劍門關,美輪美奐的九寨溝,雄姿古樸的古松與古羌城。在此,誠摯地祝愿你們安然無恙,更加靚麗,我會擇機再去探訪妳們的!
二 0一五年九月十五日
作于成都市郊寓所
聽雨軒
作者簡介:
譚奇勇,男,66歲,筆名:敬之、景之,土家族,大學文化,副縣處級干部,重慶市石柱土家族 自治縣人,居成都。
現(xiàn)系重慶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縣作家協(xié)會顧問,成都多個社團組織會長、榮譽會長等。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78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