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媽媽
我出生在上世紀(jì)七十年代,那時‘文革’正在中華大地如火如荼的進(jìn)行。我們那個小村莊的人們也毫不例外地進(jìn)入半饑餓狀態(tài)。一輩子心強好勝的媽媽想讓這個家的日子過得更好一些。于是跟說有人一樣媽媽每天起早貪黑的去生產(chǎn)隊干活,晚上半夜半夜的紡棉花織布做衣服。跟許多人不一樣的是媽媽每個月都要搞幾次所謂的‘投機倒把’活動。
下地回來已經(jīng)黑了,媽媽喝幾口水,啃兩個冷饅頭,把我托付給鄰居照看,倒頭睡個兩三個小時,然后在晚上十二點左右和兩三個婦女悄悄溜出村子,摸著黑深一腳淺一腳的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磕磕碰碰的走一個晚上??柿伺錾闲∠老聛砭秃?,餓了就吃幾口冷饅頭。不論冬夏。緊走慢趕終于在天蒙蒙亮?xí)r趕到了山里的集市上。找個地方歇一歇腳,吃幾口冷饅頭,喝幾口小溪里灌來的溪水。
漸漸地集市上人多了起來,那時的山里因為有草藥有果子,潮濕的地里莊稼長得好一些,所以條件比我們那兒好一點。人們把一些舊衣物洗洗改改拿出來賣,便宜又不要布票,經(jīng)常有一些像媽媽一樣的人來這兒買一些自己需要的東西也可以帶回去賺個三五毛補貼家用。
歇好了腳的媽媽開始逐一地和小攤的主人問價砍價,一毛兩毛一分兩分,直到雙方都滿意。等到大家都覺得買的差不多了,才發(fā)現(xiàn)太陽已經(jīng)不知不覺奔西去了。大家慢慢聚攏在一起,歇一歇腳,又吃一些冷饅頭喝些冷水,整理一下包袱,又一路摸著黑磕磕碰碰往回走。一路上大家興奮的談?wù)撝约旱氖斋@,這個說少花兩毛買了一條褲子,那個說少給三毛買到一件褂子,還有人拿出一雙小孩的毛毛鞋,夸自己買的多值,雖然比來時背上的份量重了好多,但都覺得買到了自己認(rèn)為合理的東西,所以都興高采烈。
快到村子了,圍繞大家的另一個問題來了?;厝ヒ院笤趺磳ιa(chǎn)隊干部解釋自己沒去地里干活的原因。一致決定各編瞎話,各找理由。到家里又到晚上是十二點左右,家里有人的還能吃口熱飯,而媽媽卻得自己燒火做飯,有時累的燒著燒著就睡著了,一覺睡起一看四五點了灶膛里火早滅了,又吃幾口冷饅頭,支起紡車吱吱地紡棉花,我瞇著眼睛朦朦朧朧的在媽媽的有節(jié)奏的紡車聲中沉沉睡去。
每個月的三六九媽媽把買回來的舊衣物改裝整理后背上十幾里賣掉,給家里買回一些生活必需品,當(dāng)然還有給我的一兩毛的糖果。(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656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