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滿族秧歌隊——長篇紀實文學《我們這一輩》連載之二十二

2018-07-30 14:43 作者:龍鼎山人  | 6條評論 相關(guān)文章 | 我要投稿

滿族秧歌隊

——長篇紀實文學《我們這一輩》連載之二十二

前不久回故鄉(xiāng)鑲紅旗村,我特意去看望本家二哥德安。二哥年逾古稀,頭發(fā)全白,但身板硬朗,談吐仍滑稽幽默。二哥問:“聽說你去朝鮮了?”我說是的,接著我唱了二哥當年扭秧歌時唱的段子:“往東走到高麗國呀,往西走到渤海灣哪!”二哥笑了:“你還記得這詞兒?”“記得,當年你們秧歌隊的人我全能叫出名?!薄澳阆葎e吹,”二哥說著去北墻摘下像框,“這是秧歌隊當年的老照片,你認認?!?/p>

這是一張發(fā)黃的彩色照片。當年所謂的彩色照片,不過是在黑白照片上涂點顏色罷了。照片上的男角瀟灑英武,女角嫵媚動人,沒化妝坐前排的是樂隊和領(lǐng)隊。上方寫著:紅升社滿族秧歌隊合影——1956年節(jié)?!凹t升社”是我們村初級合作社的社名。我接過照片,仔細辨認起來:“頭蹺高慶貴,老媒婆姜聾子,壓鼓丑林漢勤,壓鼓妞由勝謙,喇叭匠郗麻子,大鼓林運波……這個小嘴的就是你。”二哥天生嘴有殘疾,小而且偏,但他不生我氣:“你別看我嘴小,我是樹上的知了嘴小動靜大?!弊x者要問,那老媒婆壓鼓妞咋都是男的,一點兒不差,咱村那時候的秧歌隊,清一色的大老爺們兒,男扮女裝,那位由勝謙我還管他叫三大伯呢?1955年,在農(nóng)業(yè)合作化高潮中,紅升社的滿族秧歌隊也紅紅火火辦起來了。晚上排練不給工分不供飯,炒一鍋花生拎半籃蘋果便是宵。演出期間,中午供一頓高粱米干飯大白菜燉豆腐。那年正月初三鄉(xiāng)里搞秧歌匯演,咱村秧歌隊由于滿族特色鮮明而一舉奪魁。二哥保存的那張照片就是當年在鄉(xiāng)政府門前的合影。

先說頭蹺高慶貴,真可謂英俊瀟灑,身著青色馬褂馬褲,白線紐罩胸,頭戴皂色英雄帽,上挑一只大紅英雄球,衣擺褲腳鑲七色三角彩綴,鼻下一挑黑色燕翅胡,手揮藤條彩穗馬鞭,如罕王再世。高慶貴說,他家本姓新覺羅,老祖宗就是老罕王。他的備馬戲更是傾倒了全鄉(xiāng)觀眾,他身腰敏捷,連續(xù)幾個1080度的大翻身,即使不踩高蹺的人也未必翻得了。他雙蹺咔咔一打便是叫板,樂隊便加快節(jié)奏。大鼓林運波棰如急,聲若串雷;郗麻子嘴巴子鼓得圓亮,響震行云。此時的高慶貴,身輕如燕,忽而仰天長嘶,忽而疾步若飛,甩鞭若赤兔振鬣,騰躍似的盧躍澗,再現(xiàn)了滿族這個馬背上民族的驍勇、剽悍和粗獷,真把滿場的人看呆了。再說林漢勤與由勝謙的壓鼓戲,林漢勤畫三花臉白鼻梁,一臉滑稽的小丑相,扭著扭著,忽被一石絆倒,他急中生智,先坐扭,再跪扭,而后又站起來扭。內(nèi)行人知是場上補救,外行人則稱為絕活。由勝謙扮相俊美,豐乳肥臀,面如桃花,眼含秋波。他挑逗而不放蕩,嘻笑而不輕佻,款款蓮步,踏來青春嫵媚;婀娜腰身,扭出淑女柔情,呵,好一對黃金搭檔!老媒婆姜聾子手執(zhí)大棒槌,大棒槌本是他老伴洗衣捶被面的家什,這時也派上了用場。但見他耍起棒槌快如飛梭,脖后胯下空中信手穿行。時而點點淑女,二目眨眨傳美意;時時捅捅俊男,快腿擰擰撮鴛鴦,逗得觀眾捧腹淌淚,心猿意馬。

秧歌隊除了扭,還表演一些傳統(tǒng)節(jié)目。這些節(jié)目有文戲,也有武戲。文戲有說有唱有逗。保留劇目有《跑旱船》、《傻柱子接媳婦》,還有滿族劇目《笊籬姑娘》、《挖棒槌》等?!扼苫h姑娘》講的是笊籬仙姑救罕王的故事。當年罕王帶手下十三個伙計同明軍打仗,被打得大敗,只身逃出,又被明軍順著腳印追趕。危急之時,被一個大辮子姑娘裝進柳條簍子里,得以逃脫。罕王離開時,姑娘又把一個裝有干糧的紅包送給罕王,使罕王得以活命。罕王得天下以后,四處打聽救過他命的笊籬姑娘,始終沒找著。軍營里有個“察瑪”(巫師)為了解除他的心病,就在正月十五晚上,做了一個笊籬姑娘,邊舞邊唱,告訴罕王,那笊籬姑娘本是神仙。罕王解除了心病,為感謝笊籬姑娘,就在不少地方修了仙姑廟。后來,滿族人家院子里都豎起神桿,桿頂掛紅布。那神桿是罕王尋人參用的索羅棍,紅布是笊籬姑娘給他的紅布。滿族青年結(jié)婚要吃“阿什布密”(黃米羊肉飯),是為紀念笊籬姑娘當年送給罕王的救命飯。每年正月十五,男女青年都要做《請笊籬姑娘上山》游戲。從此,《笊籬姑娘》就成為滿族秧歌的傳統(tǒng)節(jié)目了。節(jié)目開頭,一個少女舉著笊籬姑娘上場,笊籬姑娘就是在柳條笊籬上糊一張白紙,畫上眉眼,抹著紅臉蛋,包著彩巾,戴著花。青年們圍著笊籬姑娘又跳又唱:“罕王罕王聽我言,笊籬姑娘本是仙,危難之中將你救,修身養(yǎng)性歸深山。”(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由勝謙最拿手的唱段是《十針扎》:“王二姐呀,淚呀淚如麻,我給我二哥,繡呀繡個十針扎。一針扎呀,一條金龍盤玉柱;二針扎,二郎下山就把孫猴拿……”鄭德安二哥表演的《打棗》類似于今天的小品,他的念白“吃了一肚子,帶了一嗉子,一邁門檻造了一褲子”至今流傳。武戲有《踩蹺空翻》、《空中飛人》和《疊羅漢》。咱村的《疊羅漢》能疊四層高,最上邊的演員還是倒立的,令人嘆為觀止。

當然也有掉鏈子的時候,二大伯魏啟元是妞中高手,只可惜那天風大刮掉了他那高高的花冠,好端端一個俏妞成了禿頭花和尚。大鼓林運波不慎把一只鼓棰甩了出去,正打在郗麻子腳背上。麻子瞪他一眼,更加快了嗩吶節(jié)奏,將他一軍。運波豈肯示弱,單手握鼓槌中間兩頭擊鼓,打出兩只鼓棰的花點,令人叫絕。

抬鼓的這二位也挺有意思,吳立強老漢黃牛般任勞任怨,一根粗大的抬扁實實地壓在他對蝦似的弓背上。他抬大鼓不圖別的,只圖每天中午那頓管夠吃的高粱米干飯白菜燉豆腐。魏二憨名憨人不憨,他抬鼓時手拿一根齊肩木杈,行走時用肩抬,站立時以木杈頂扁擔代肩。他說他不圖別的,只圖免除家中勞務,還能整天看熱鬧。

我們這幫小孩伢子不管天多冷,從東頭跟到西頭,從村里跟到鄉(xiāng)里,從臘月廿三給軍烈屬慰問演出一直跟到正月十五鬧元宵。跟秧歌隊走是我們春節(jié)期間唯一的文化生活,當然還有五分錢一支山藥糖葫蘆的誘惑。

這支秧歌隊從1956年一直扭到1966年,隊員也從清一色的老爺們演變到男女齊上陣。由勝謙由張寶蓮接替,魏啟元換成了巴鳳芝。高慶貴的紫色棗木蹺傳給了南景新。郗麻子的嗩吶被由國生取代。由于男女參半,秧歌隊給了男女青年“自由”的土壤。場上老媒婆指指點點穿紅線,散場后青年男女相約到海邊海誓山盟。觀眾里總有某某名角的“鐵桿”護花者,秧歌隊扭到哪里他(或她)就追到哪里,類似今天的追星族。我的朝鮮族表哥樸金安即是其中之一,他看中了長得最俊、扭得最好的佟美英,頻頻獻殷勤,又是給保管衣物,又是遞毛巾又是送糖葫蘆,直到把她劃拉到手,成了我的表嫂。

一提起那時的秧歌隊,二哥十分自豪?!霸勰顷囎优ぱ砀瑁灰し植灰p錢,誰家賞一盒兩三角錢的大生產(chǎn)紅玫瑰什么的,大家還要一齊鞠躬喊謝。去鄉(xiāng)里比賽拿了第一,全隊高興,全村高興,楞是沒有人提出啜一頓的事。哪像現(xiàn)在有些秧歌隊,名曰拜年實為拜錢,給少了還罵人家損。所以不少單位一聽秧歌隊鼓響就關(guān)門兒走人了?!闭f起那茬秧歌隊員,二哥非常懷戀:“這照片上的人活著的沒幾個了。最年輕的林漢勤給生產(chǎn)隊打電井時被鋼絲繩扎了手,得破傷風死了。最可惜那幾十套滿族秧歌戲裝,都在文革中糟踐了。”

“這幾年,咱村再沒成立秧歌隊?”“還用成立?都成了秧歌村了。吳立科兒子吳新華他們家被九壟地滿族鎮(zhèn)命名為滿族秧歌大院,吃過晚飯,喇叭一吹,鼓點兒一敲,滿院子都是扭秧歌的,一百幾十號人。到了天,閑著沒事,從早扭到黑。大伙兒說,扭秧歌又樂和又鍛煉身體,不比打麻將推牌九強多了?一會兒,我領(lǐng)你去看看?!?/p>

鼓聲嗩吶聲好似看不見的磁力線,把我和德安二哥這兩個鐵桿秧歌迷吸到了吳家滿族秧歌大院大門口,放眼向院里看,只見男女老少身著紅襖綠褲穿梭往來。他們雖然不踩高蹺,清一色扭地蹦子,但人人都非常投入,舞出了滿族村里滿族秧歌的獨特風景。那正是:

開心鼓樂滿漁村,

彩扇翩翩簇錦云,

手絹旋來小康景,

高蹺扭起萬家春。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anwen/vjqaskqf.html

滿族秧歌隊——長篇紀實文學《我們這一輩》連載之二十二的評論 (共 6 條)

  • 程汝明
  • 東湖聚李胤德
  • 襄陽游子
  • 聽雨軒兒
  • 白帝孤城
  • 淡了紅顏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夹江县| 黄冈市| 茂名市| 天台县| 新晃| 桐乡市| 三门县| 寻乌县| 延吉市| 满城县| 大悟县| 密云县| 蛟河市| 玉环县| 黄大仙区| 汤原县| 体育| 出国| 民和| 天气| 西藏| 阿荣旗| 和龙市| 三亚市| 镇江市| 琼结县| 绩溪县| 天峻县| 于田县| 清水县| 清涧县| 永嘉县| 尼勒克县| 会宁县| 嵊泗县| 莱阳市| 潞西市| 深泽县| 马龙县| 威宁| 刚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