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應該更關注網暴是如何開端的

01
?
這幾天,有幾件小新聞,你們或許沒有注意到。
?
1月25日,中宣部和廣電總局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播音員主持人職業(yè)行為和社會活動管理的意見》。同一天,中央網信辦決定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清朗·2022年春節(jié)網絡環(huán)境整治”專項行動,“集中整治網暴、嚴防違法失德藝人利用晚會復出”。
?
再結合這段時間的社會新聞,我聯(lián)想到了劉學洲,我認為這是一種威懾。他出事后,很多網友指出,幾家被認證的正規(guī)媒體單位,都曾在網上發(fā)表了明顯針對性具有傾向性的內容,導致了網暴行為。結果現(xiàn)在換來的是網暴的反噬。
?
網暴終歸是不對的,這樣的方式確實不可取。但,我也沒有辦法說出別的話。
?
談論網暴,我也算有些經驗了。我在網上做網民的這些日子,也一直經歷,過去有,現(xiàn)在也存在。所以我能理解網暴的威力,你們或許無法理解,有些人為了讓你了解ta對你的憤怒,會以各種方式各種渠道來表達。
?
或諷刺或挖苦,有的會以他人看起來毫無影響,但雙方都清楚其挑釁的言語動作來對待你。你會感覺ta的惡毒用意,別人又覺得不過是自己的多心。現(xiàn)實世界的冷暴力,也會在網上延續(xù)的。
?
因此,現(xiàn)在很多的評論和私信我都幾乎不看了,而我是帶著充分心理準備有著幾年的面對這類事件的經驗,依然不能妥善自處。何況一個毫無準備的少年。
?
02
?
我們談論網暴,在網暴發(fā)生后以暴制暴,這似乎成了無解的命題。我們更應該想一想網暴的源頭。為什么會發(fā)生。
?
第一,獨立的網暴者自身有著怎樣的經歷。
?
我不會同情任何一個以惡意傷害他人的行為和這個人,更加不會原諒。無論他的動機是什么。
?
但我們應該去了解,一個人是怎么成為這樣的,不能推到“天生如此”“人性本惡”這樣看似無解的理由,哪怕一個天生的大惡人,他要從惡,也需要一個給自己行為合理化的動機。這個動機,我們要弄清楚。
?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極端者從惡,事后解釋都是受了天大的委屈,所以心理扭曲,只能向更弱者報復?那,我們就看看這個委屈到底是從何而來,如何不能聲張正義。
?
我們要解決源頭,并且讓這樣的解決方式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讓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成本降低。不要讓這種惡意遞增的方式繼續(xù)延續(xù)。
?
第二,新聞媒體機構在流量爭奪中流失的公信力。
?
新聞專業(yè)的教科書里,寫明,新聞從業(yè)基本準則是:真實、客觀、公正。
?
這六個字,奠定了新聞媒體機構的公信力。但是如今,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媒體機構似乎越來越遺失本心。一個新聞,要想做到這六個字,需要大量的調查,嚴謹的用詞,端正的層層審核,這千層環(huán)節(jié)之后,呈現(xiàn)在大眾面前,也只能做到“盡力”,而很難做到毫無立場。所以,紙媒時代,新聞媒體機構的行業(yè)競爭也只能爭奪一個速度,誰搶先發(fā)布,誰的新聞就更具有價值。
?
而人人都是自媒體的競態(tài)下,新聞的端口可以來自每個人的手機,事件現(xiàn)場永遠有第一手資料快速發(fā)出。這也成了普通民眾享受輿論關注的途徑之一,所以民眾的熱情也很高漲。而新聞媒體機構此時就再無競爭力可言,一個新聞不要說調查了,等記者到達現(xiàn)場,新聞都變舊聞了。
?
于是,新媒體場的新聞媒體似乎就只能換個手段了:搬運民眾熱點視頻,發(fā)表立場導向明確的言論??砂徇\無論就意味著缺乏調查,評論只能越發(fā)言詞夸張激烈。網絡的新聞場,我們似乎很難再看到新聞媒體原生的新聞事件了。
?
新聞媒體機構需要與時俱進的想一想自身的發(fā)展目標。
?
03
?
所謂的網絡暴力,并不局限于網絡,其實也會映射在現(xiàn)實中,以暴制暴如果在網上形成風氣,只會在現(xiàn)實中也營造出更極端的社群霸凌行為。我們每個人在群體中,都可能會有一天成了無形的施暴者,或者成了受害者。
?
這也是我多年輔導員工作的感受,網上顯現(xiàn)的各種軟暴力行為,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學生,影響你們的校園人際關系。言論極端,非黑即白,言論有異,則為仇敵,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嚴肅的社會話題。
?
一方面,我是學校的老師,我會做好學校的工作,為學生服務。另一方面,因為自身的經歷,我也在專注于研究這方面的內容。我的能力有限,也會以自己的能力盡力作出改善。
?
當網暴發(fā)生時去解決施暴者,約束網暴而將委屈噤聲,這都是揚湯止沸的做法,若要解決,我們應該去構建一個更合理的制度,更周全的措施。
?
我將為這一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