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長學姐說:每周都要組會,我該怎么辦?——組會匯報PPT正確的打開方式
導讀
組會,即課題組一起開會。胡老師一直提醒我們組會是展示交流的地方,我們一般周一開會,大家輪流PPT匯報上周工作內(nèi)容/工作計劃/分享讀到的好文獻/探索的好方法等。從研一進組的摸爬滾打,到如今的些許淡定,針對“組會有沒有意義?”“通過組會你收獲了什么?”“如何開好組會?”這些問題,本期我們就看看VSL的研究生們有什么感悟和干貨/避坑指南吧~

組會的收獲
01解兵林(博三)
Deadline是第一生產(chǎn)力,每組周會則是時間線節(jié)點。如何將每周工作量串起來形成一個階段的成績或者一個課題的成果才是目的!一方面,將組會作為一個促進機制,從計劃到實施研究內(nèi)容,讓自己保持科研在線,老師能夠監(jiān)督課題進展,培養(yǎng)自己正確把握課題方向和研究內(nèi)容的能力,使時間不錯付、精力不浪費。另一方面,將組會視為一個學習機會,作為匯報人,要總結好一周的研究工作,準備好匯報內(nèi)容,想好接下來的工作計劃,構思好講演的邏輯,跟同門分享自己的問題與收獲,注意通過一次次做PPT和匯報提高自己講好科研故事的表達能力;作為聆聽者,對研究內(nèi)容不盡相同而研究方法有相關性的課題,要善于傾聽其他同學匯報工作,跟著報告人邏輯走,能夠知道同門在做什么,以學習同門研究課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準備匯報的技能,同時,邊聽邊想,能夠提出自己問題,與同門進一步交流也是收獲。不過,胡老師安排我們每兩周輪流做一次匯報的不松不嚴要求,讓我不得不好好反思自己為何沒有做好每次的匯報……
02姚顯花(博二)
很多研究生應該都感受過被組會支配的恐懼,我覺得開組會的意義和目的主要有三點:鍛煉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首先,通過組會匯報可以很好的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在組會匯報PPT的準備、演講和交流過程中,如何呈現(xiàn)和講好一個故事,是胡老師一直強調(diào)的。將自己近期的工作通過再加工讓別人聽懂,考驗的就是我們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通過研究生階段的組會匯報鍛煉,相信很多同學能夠明顯的感受到自己表達能力的提升。其次,作為研究生而言,組會不僅能夠反映出近期的科研狀態(tài)和進展,更能從側面push自己,deadline永遠是第一生產(chǎn)力。在組會匯報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從而在下周的工作中進行彌補,對導師來講能夠及時了解你的科研進度以及是否遇到什么問題。最后,在研究生階段,我覺得很多本課題之外的知識大都是從組會上獲得的。通過組會,能夠看到師兄弟姐妹以及同門的科研情況,學習他們在科研的過程中的優(yōu)秀表現(xiàn),進一步提升自己。
03劉天暢(研三)
(1)苦盡甘來。雖然被迫要求你把每周所做的工作總結成PPT分享,但是這樣不僅可以讓導師了解你的進度并及時對你的工作進行指導,而且日后要是寫論文或者遇到其他匯報,就可以直接拿組會的圖片截圖粘貼,節(jié)省時間提高速度。
(2)種草避雷。和同課題組的同學可能會有課題某些要點交叉的地方,則定期開組會有助于相互了解彼此的科研進展和所遇難題。通過聆聽他人的匯報,可以獲得某些解決問題的小tips,或者學習到可行的設計方案,或者提前排除不必要的坑。
(3)好事多磨。老胡常說”要學會講故事“。因此,可以把組會看作講上周的科研故事。在思考要怎么把故事講清楚的過程,也是不斷修正PPT和邏輯框架的過程(有時間的話),可以鍛煉思維能力。
04劉盼(研三)
開組會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分享自己最近的科研進展,同時也了解同門師兄師姐做的事情。通常,定開組會的導師是比較愿意對學生負責的,匯報的時候,導師也會給學生一些建議。因此,一定要提前準備匯報PPT,PPT內(nèi)容建議包含:研究背景(做的哪方面的課題研究),近期研究結果,然后再說怎么做的,遇到了什么問題,是怎么解決的,最后的結果是什么,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是什么。按照這種匯報的邏輯,可以讓導師清晰的知道你最近做了什么事?你是怎么去解決的?還有什么難點需要去攻克?這樣導師才會知道你付出的努力,并且精準地給出建議。
05李智雄(研二)
首先,組會可以分享自己一周所進行的工作,提出科研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及時尋求老師的指導,同學的幫助,集思廣益,利于課題順利進展。其次,組會可以鍛煉自己表達能力,記得剛參加組會時候,基本按照講稿念,經(jīng)常講到一半緊張就斷了思路,通過一次次的鍛煉,有了一些提升。另外,組會可以讓我們了解課題組其他同學所研究的內(nèi)容,拓展各個方向的知識點,體會不同的演講風格,幻燈片排版與構圖思路,并從中獲取有趣的信息。而且,組會也是對于自己科研過程的記錄,回看組會的匯報內(nèi)容,對論文的寫作挺有益處。
06林楊勝(研二)
每周一次或兩周一次的組會個人感覺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組會上分享自己近期的工作內(nèi)容和想法,或者聽同門的匯報,能夠讓大家各自了解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形成有效的交流;同時又能給自己一個任務期限,督促自己在組會間隔的時間內(nèi)做出一些東西來,不至于因為缺少監(jiān)督從而每周摸魚玩樂導致科研停滯不前。
組會的技巧
01李嘉晨(博一)
就我個人來說,參加組會最大的收獲并不在于學到了多少新的知識,而是對個人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
新事物的轉(zhuǎn)化往往有兩個階段,一是讓自己明白,二是讓別人明白,我相信多數(shù)情況下第一步并不難,但第二步卻讓很多人都非常頭大。有時明明你已經(jīng)很努力地在解釋了,但臺下的大家仍然是一臉懵逼,更無語的是明明講的是同一個東西,但別人說完后大家卻在紛紛點頭……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在于表達能力的差異,因此如何讓自己的話有邏輯且易懂就很重要了。想要做到這點,首先我們得對講的內(nèi)容足夠熟悉,不然自己都會被繞暈;其次平時在聽別人匯報時,要多去學習他人好的表達方式;最后可以通過角色互換,將自己想象成聽眾,思考在聽熟知和未知的內(nèi)容時,什么樣的講述方式會更能抓住你的興趣。
02黃志雄(研三)
多放圖少放字,多看觀眾少面壁,注意時長別超時。
03林楊勝(研二)
制作組會ppt,首先得選一個不至于花里胡哨,但又略帶些精致的固定模板,最好能帶上學校學院,或者課題組的logo;ppt封面?zhèn)€人喜歡放上一張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圖片,寫明匯報人及導師;可以不用有目錄頁,因為除開作為答辯預演的組會,大多數(shù)的組內(nèi)組會還是沒有那么正式嚴肅的,老師和同門也不會給你太大壓力,只要你把匯報的內(nèi)容講得清晰有邏輯就好了,而這點是最重要的,旁聽者可能并沒有參與你的工作,不了解你講的是什么東西,所以講述的時候要站在旁聽者的角度替他(她)考慮,講明白你的工作的背景、做的是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是怎么做的,做的結果如何,把一條清晰的邏輯線展示出來,同時要避免一些過于專業(yè)的專有名詞,改用較為通俗的詞語,才有助于別人理解;其他的就是一些ppt制作方面的細節(jié)了,比如說統(tǒng)一字體和大小,對齊圖片和文字,放大加粗標題,附上參考資料來源,加上頁碼(n/N,表明總共有幾頁,講到了第幾頁),美化ppt等等。
04朱璐(研二)
組會匯報?講故事!
PPT匯報其實本來就是一門值得深究的學問,組會講PPT其實也不光是跟老師匯報上周的科研進度,它也是一個訓練思維的過程。比方說要講一個新功能結構,如何讓觀眾快速明白我們所完成的工作以及遇到的問題,這就很考驗我們“講故事”的能力。是先描述一個結構應用場景?還是先給大家介紹這種新的概念?是先拋出研究遇到的問題?還是先點明研究的努力方向?這都需要我們根據(jù)受眾和主題的不同仔細考量,組會就給了我們這樣一個不斷打磨自己“講故事”能力的訓練機會。
定期匯報?互相學習!
在另一個層面上,定期的組會匯報其實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能更大程度上調(diào)動我們的能動性。我們總能在課題組其他同學們匯報里學習到一些可參考的內(nèi)容與表達形式,比如先從熟悉的生活常識做切入點;比如 引用文獻必須采用正確的格式;比如PPT字體的色彩可以從我們插入的圖片中取色;比如養(yǎng)成標頁碼的好習慣方便觀眾了解進度;比如可以加上院徽的Logo;比如高級灰其實比純黑色看起來更舒適;比如可以highlight一些關鍵詞來提醒我們的匯報思路。這些其實都是我之前從來沒有注意過的小細節(jié),但把握好這些,呈現(xiàn)效果真的會帶來不一樣的驚喜,大家互相學習,才能一起進步。

組會的故事
01馬文千(研二)
大家看了上面的感悟和技巧分享后,我來給大家增添一點樂趣,分享一些我在組會面前的摸爬滾打故事。
第一次組會:胡老師讓我們研一的同學分享自己文獻綜述的內(nèi)容,我把綜述的圖片放在ppt中,為了美觀,去掉了文字,前一天晚上還在趕進度,全文都沒完整自己過一遍,第二天全靠臨場發(fā)揮,“嗯 呃 這個……”層出不窮,還記得老師當時很委婉的批評了我,“你這脫稿了,但依靠的是以前你在學生工作中的經(jīng)驗吧”,我一下子就覺得老師批評的很到位,又讓我不至于在大家面前太尷尬,后來我就告訴自己要把ppt內(nèi)容豐滿起來,組會前自己演練一遍。
做一個自己的模板:組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ppt模板,我就準備參考大家的自己做一套出來(除了封面!劃重點!后面要考?。?,我記得那次組會是周一下午開的,我中午還在實驗室做模板,逐個框框的調(diào)整,最后開著電動車和師兄卡點從實驗室起飛到會議室,自然那次的匯報有點進步但整體還是很差。
封面把老師整破防了:剛剛提到我沒有設計ppt封面,一直用的純藍色背景,這學期初開題ppt初稿發(fā)給老師后,老師直接可能被我氣到了,然后我才意識到這個封面有多丑,我趕緊去搜一些好看的封面,自己動手參考制作了一個。


胡老師點評
上面同學們都講的很到位,我在此僅分享一個我讀書時的故事。在美國讀博的時候,我的導師是一位非常嚴謹?shù)膶W者,受到了德國工程師系統(tǒng)的訓練,對細節(jié)的要求到了極致(自行腦補)。別人都說,一個導師,你和他/她待久了就別成了他/她。我覺得現(xiàn)在自己對細節(jié)的把握也是源于導師對我的訓練。在學生時代我牢記了導師的三個原則,同時一直跟隨著我進入了職業(yè)生涯。
沒有一個PPT適合于任何觀眾。圖省事可以拿以前的東西講,但是應對不同的觀眾群體,一定要把自己的內(nèi)容做變換,而且通常都是由繁到簡,最后到極簡。你看哪個產(chǎn)品發(fā)布會上滿屏幕的字,上面就放一個字!在任何的講座前,都應該確定,會場有多大,里面多少人,他們都是誰。
PPT的邏輯大于內(nèi)容本身,更大于技術細節(jié)。通常學生時代的PPT在5分鐘到20分鐘不等,在這樣的時間里,如何讓自己的故事更清晰,邏輯是第一位的。在任何一個講座前,都應該先明確自己的時間,我通常的原則是PPT總頁數(shù)不超過總時間的1.5倍。也就是10分鐘的講座,最多準備15頁PPT。確定總頁數(shù)后,大致先規(guī)劃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分配幾頁,然后才是填內(nèi)容。在這樣的決策中,你會更清晰那些信息是主干,哪些信息是輔助。把輔助的PPT全都丟在致謝那頁后面,在問答環(huán)節(jié)以備不時之需。
細節(jié)是你做人做事風格的重要體現(xiàn)。錯字、亂碼,丑陋的配色和布局。只能說你這個人不細致,品位不好,或者粗心大意。而且那些錯誤有的時候是那么刺眼,讓別人都忽略了你整頁PPT的內(nèi)容。在一般競爭中可能意識不到,或者太過放松隨意。但是在最激烈的競爭中,和一些強者如云的比拼中,這些細節(jié)有時反而是取勝的關鍵。
在我讀博期間,我的導師花了一年多甚至兩年的時間,糾正我的細節(jié),反復打磨,才造就了今天同樣認真揣摩細節(jié)的我。有的時候我在想,在這些細節(jié)上是否對學生過于苛刻。后來我覺得不是,這些是重要的可能被人忽略的要點,是一個人邁向更大平臺的自我磨練。希望上面三點,對大家有用,希望大家做出更美更簡更直觀的PPT,讓更多人懂你在做什么。
組會更多的是一個內(nèi)部定期交流、分享的場合,分享的內(nèi)容很難像面向外部的報告那樣每個細節(jié)都十分到位,所以我們不必帶有太大的壓力,而應該把它當作一個鍛煉自己的機會。組會要想講得好,首先要有料,即上周有做事情,錯了也沒關系,這也是內(nèi)容;其次,形式要保證,ppt不能丑的無敵、字體、字號不統(tǒng)一、顏色隨便搭配、圖片沒有標注,這些錯誤寫出來會覺得有點離譜,但其實制作ppt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就出錯了,只有多注意多檢查,養(yǎng)成好的PPT制作習慣,每周有計劃的安排科研進度,才能面對組會游刃有余。
END
來源于多樣化結構實驗室VSL
排版 | 蔡? ?澈
審核 | 胡? ?楠
VSL雜談系列文章持續(xù)更新中,歡迎關注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