貽笑大方
望洋興嘆
見笑大方
? ? ? ? ? ? ? 《莊子·秋水》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p>
【今譯】
秋天的洪水隨著季節(jié)到來,大水按時節(jié)高漲了。眾多大川、小溪水猛漲,全都匯集灌注進(jìn)入了黃河里,波特洶涌,無阻的水勢很大,濁浪滔滔,河面十分寬闊,水大崖遠(yuǎn),不論是河的兩岸還是河心的沙洲都籠罩在一片朦朧之中,見物模糊,難辨事物,隔岸望去,簡直分不清是牛還是馬。
這時呀,黃河之神河伯于是乎揚(yáng)揚(yáng)得意,欣然自我陶醉起來,以為天下的美盛,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了。
河伯乘興順著流水向東而去,到了黃河入海的盡頭(黃河注入渤海),面朝東而了望,只見一片汪洋,天水相接,無邊無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被那里的水勢驚呆了。
到這時,河伯這才臉色大變,頓時開始改變他那洋洋自得欣然自喜的驕傲面目,仰起頭來仰望著名叫若的海神,對著北海神若,無限感嘆(望洋興嘆),說:“俗語有這樣的話:‘有的人懂得了一點兒道理,便自以為知道很多,誰也比不上自己’。這正是批評我這種人啊。而且,我還曾經(jīng)聽人說,‘孔丘的見聞學(xué)識不算多,伯夷的德行氣節(jié)也沒有什么了不起?!?以前我不信這話?,F(xiàn)在我親眼見到了你的浩淼、博大淵深、廣闊得不見邊際,才知道這話是真的啊。如果我不是親自到你的門前來看一看,那就危險了,我將永遠(yuǎn)受到那明白大道理學(xué)問淵博的人的所嘲笑了?!?/p>
【賞析】
“秋水”指秋天的水?!肚锼返闹行乃枷胧怯懻搩r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這也就是說,人應(yīng)該如何去認(rèn)識外物。
這則寓言自以為大的河伯在見到北海后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渺小與淺陋,批評了伯夷、孔子等顯名博學(xué)之人,作者認(rèn)為他們夸耀于世的名聲、學(xué)問,在磅礴天地的參照下,根本微不足道。主旨是在于譏笑儒家圉于狹隘見聞,宣揚(yáng)道家的齊物主張。
它說明了閉目塞聽就會目空一切、盲目自大,因而被人所恥笑。
“望洋興嘆”、“望洋而嘆”原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很渺小 lament one's littleness before the giant.
后用“望洋興嘆”比喻因大開眼界而驚奇。
因做事能力不夠,無從著手,或缺乏條件辦不成而感到無可奈何 feel powerless and bemoan one‘s inadequacy in the face of a great task.
view with despair the vast work to be done.
后人將“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become laughing stock of the learned people”壓縮為“見笑大方”來表示被懂得道理的內(nèi)行人所嘲笑笑話 be laughed at by those who know (the experts),一般作自謙之詞,也作“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