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它,潛艇再也不怕直升機了!

自從飛機被用于反潛作戰(zhàn),這種海上的“阿薩辛”——潛艇,就像被官軍通緝的海盜一樣,惶惶不可終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后期,德國375艘潛艇甚至都沒撈到和敵人軍艦和護航隊對決,就被飛機送到海底,損失高達德國潛艇總產(chǎn)量的35%,若只算被擊沉的比例,則是781艘中的375艘,接近50%。

為了對抗飛機,潛艇在50年的進化中不斷強化自己,比如通氣管,AIP,核動力等等手段,水下潛航能力更強,速度更快,下潛深度也越來越大,但飛機也毫不示弱,發(fā)展了聲納浮標,吊放聲納,反潛魚雷等大量有效的搜潛和反潛工具,尤其是高精度海上搜索雷達和磁異常探測儀,讓潛艇幾乎連通氣管都不敢用,在沿岸附近的近海更是像被開了“全圖透視掛”一樣無處遁形。而隨著反潛直升機的出現(xiàn),驅(qū)護艦自身的反潛實力也進一步增強,直升機就如同lol的藍色探照眼一樣增強了軍艦對遠處潛艇的探知能力。潛艇的日子,看來是越來越難過了。


而如今,潛艇一味被動挨打的日子終于要迎來曙光了!那就是“潛射防空導彈”。
潛艇帶導彈打飛機并不是一個新的玩意。在1982馬島之戰(zhàn)時,阿根廷潛艇就用肩扛式導彈反擊過英國直升機,但以失敗告終;幾乎同時,蘇聯(lián)更進一步,為877型“基洛級”配備了由“針”改良而來的潛射防空導彈。但肩扛式導彈有很多先天劣勢,如射程太短,導引頭太小,且無法由潛艇補充制導等,因此一直以來不受人重視。


而隨著光纖制導防空導彈的出現(xiàn),這一切可能會迎來轉(zhuǎn)機。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就在mk48魚雷成功測試了光纖制導的可行性。不過由于成本原因,mk48至今也沒換裝光纖制導。不過,光纖制導引發(fā)了一陣時髦,這時候歐洲人和日本人分別開發(fā)了自己的光纖制導導彈。


光纖制導導彈比起線導有很多好處,除了導線不容易損壞以外,光纖更高的帶寬有利于發(fā)展人在回路中的“察打一體”系統(tǒng)。不過由于90年代光纖通訊設(shè)備成本高昂,各國研發(fā)成果轉(zhuǎn)化成功案例寥寥無幾,唯一算是修成正果只有日本96式多用途導彈。不過到了2010年之后,光纖通訊的成本大幅降低,因此光纖制導再次成為了熱門,這就要提到本次主角:IDAS光纖制導潛射防空導彈。



IDAS基本上可視為獨眼巨人的“穢土轉(zhuǎn)生”,其結(jié)構(gòu)和原理是一樣的,通過魚雷管進行部署。因為魚雷管直徑很大,一個魚雷管可以塞入4枚防空導彈,一次可以齊射多發(fā),打擊多個目標。
潛射防空導彈工作流程如下:潛艇升起潛望鏡/雷達桅桿發(fā)現(xiàn)靠近的直升機等目標——發(fā)射導彈——導彈出水,沿著預設(shè)路線飛行,打開攝像頭——操作員將導引頭目標匹配后,指揮導彈飛向目標。這樣一來,潛艇就利用光纖突破了大海對無線電的阻攔,為射向空中的導彈提供了制導。而且當導彈鎖定后,還可以切換到自動模式,降低了操作負擔。

由于中國外圍國家反潛實力很強,國內(nèi)潛艇加上防空系統(tǒng)也是勢在必行。而我國在已經(jīng)掌握紅箭10的量產(chǎn)能力下,改裝出類似的防空導彈并沒有技術(shù)上不可逾越的瓶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