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閱讀筆記(十一)
第六篇 ?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
第一章 ?新啟蒙思潮
第一節(jié) ?理性和教權
國家反抗教會,理性反抗規(guī)定的真理,個人反抗教會組織的強制。教會和國家矛盾的解決有利于國家,但是,在教會和國家內部也醞釀著對政治、經(jīng)濟、宗教和文化自由的要求。
教會的權威慢慢地但確實地在人心中削弱了,個人尅是堅持獨立思考精神。在哲學上理性代替權威,哲學擺脫了被監(jiān)護的地位。個人扔掉教會的枷鎖,要求以《圣經(jīng)》和良知為準則。他拒絕承認處于他和上帝之間的人的中介,渴望親自同他所信仰的對象發(fā)生神交。
第二節(jié) ?人文主義
這個時代擯棄舊的東西,渴望新鮮事物,有兩條出路:創(chuàng)造生活、藝術和思想的新形式,或者復歸于古代以求范本。中世紀人心受教權和傳統(tǒng)的束縛,不能立即開辟新的途徑。文化方面的改革家為尋一啟發(fā)而轉向古典文化,希臘和羅馬文化復活或重生,這就是文藝復興;重新發(fā)現(xiàn)人性,這就是人文主義。
十五世紀,西方世界覺醒,欣賞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古典文明的遺產。人們對人類的成就發(fā)生興趣,尊重人,推崇人類天才;人的才能不再認為無足輕重或可鄙的,因此當時的詩人、演說家和歷史學家屢屢享有榮譽。好像藝術和建筑學也人文化了,表現(xiàn)厭世、苦難和死亡的精神的中世紀藝術,讓位給表現(xiàn)人生自然快樂的文藝復興的藝術。
第二章 ?新哲學
第一節(jié) ?柏拉圖主義
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逐漸擺脫經(jīng)院哲學的因素,也不再墨守成規(guī)地遵循古代的模式,思想比較新穎和有創(chuàng)造性,終于發(fā)展成為被稱為近代哲學的階段。
普勒托于1440年建立起佛羅倫薩學園,目的是要教授和捍衛(wèi)柏拉圖的哲學。從此西方學者能夠得到柏拉圖的全部著作,在哲學領域內,改革家得以設置一對立面,以反對教會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但是,他們完全根據(jù)東方的方式,把柏拉圖巨大的唯心主義體系解釋成新柏拉圖主義。
貝薩里昂維護柏拉圖,認為柏拉圖的哲學是智慧的精華,是掌握基督教的鑰匙。他曾編輯和翻譯柏拉圖和新柏拉圖主義者的著作,并對這些著作也有注釋。
第二節(jié) ?庫薩的尼古拉
十五世紀沒有因襲經(jīng)院哲學的老路,唯一建立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體系的,是庫薩的尼古拉(1401-1464年)。尼古拉的世界觀是中世紀思想和近代思想的混合物。它表明受有德國神秘主義、新柏拉圖主義和畢達哥拉斯數(shù)論的影響,動搖于泛神論和基督教關于上帝與塵世的二元論思想之間。
尼古拉具有唯名論的觀點,認為理性不能作為認識上帝的泉源。堅持主張人對上帝有直接的直覺,這就是“洞見而不理解”,可以由忘我的沉醉狀態(tài)來達到。尼古拉不愿意以任何方式來形容上帝:唯有那知道自己對上帝一無所知的人,才能接近無限的上帝。
世界是上帝的展現(xiàn),是分化為雜多的統(tǒng)一體;它是上帝的摹本,是一個生氣蓬勃的整體,上帝以其全部力量呈現(xiàn)于其中每一部分。尼古拉試圖把世界同上帝分開,以便使他的理論復合正統(tǒng)的二元論。他宣稱事物的本質和上帝的本質不同,事物是有限的,并未完全實現(xiàn)神圣的理念;事物是偶然的,不是必然地來自上帝的本性。
第三節(jié) ?真正的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的信奉者分裂成兩派,在解釋亞里士多德的體系上,一派信奉阿威羅伊,一派追隨阿弗羅迪西阿斯的亞歷山大。
第四節(jié) ?科學和哲學的改造
路易斯·斐微斯(1492-1540年)不僅反對經(jīng)院哲學的體系,而且但對它那以權威代替經(jīng)驗的一套經(jīng)院哲學的方法。他認為,在自然科學方面不要局限于研究亞里士多德,應該獨立地探索自然;不要沉迷于形而上學的思辨,應該觀察現(xiàn)象本身,進行實驗,加以思考。他還建議用經(jīng)驗方法研究心靈,不要追究它的本質,而要發(fā)現(xiàn)它如何活動。斐微斯還制定一種形而上學理論,這種理論類似經(jīng)院哲學,以論述上帝為其中心學說。在解決根本的問題上,他所持的批評態(tài)度表明他受有唯名論的影響;他認為信仰上帝和靈魂不死的倫理意義,比為二者提出的論證有較大的價值。
第五節(jié) ?邏輯的改造
彼得·拉穆斯(1515-1572奶奶)攻擊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指責它劈壞了人類思想中固有的邏輯,把當時流行于大學中貧乏無益的論辯方法歸咎于這位偉大的希臘思想家。他批評經(jīng)院式的教授法,要求教育改革,在教育領域里,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有更突出的人文主義的精神。
第三章 ?自然哲學和自然科學
第一節(jié) ?神秘主義
啟蒙時期開始表現(xiàn)有研究自然的興趣,而那時期比較魯莽的人,要揭示外在世界的秘密,卻采取荒誕不經(jīng)和虛偽欺騙的手法。
這種思潮荒誕和迷信,但可以說標志著進步。它試圖研究和控制自然,是近代科學的先驅。信奉巫術的人盡管仍然沉溺于中世紀神秘的理論和活動,他們卻面向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荒唐的因素逐漸被剝削,煉金術演化為化學,占星術演化為天文學,巫術演化為實驗;而神秘的畢達哥拉斯的數(shù)論則培育了對數(shù)學的興趣。
第二節(jié) ?自然哲學
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和科學家季羅拉莫·卡爾丹或卡爾當(1501-1576年),試圖以自然原則來解釋萬物。
貝爾納迪諾·特勒肖(1508-1588年)以改造自然科學為目的,這就是要自然科學脫離亞里士多德和古人而獨立,建立在觀察上面。
弗蘭西斯·帕特里齊(1529-1597年)把新柏拉圖主義同特勒肖的原理結合了起來。
第三節(jié) ?科學研究運動
對外界自然的興趣在中世紀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來,而且采取那樣奇異的方式,其發(fā)展的高峰為科學研究運動。人們試圖十分自然地解釋自然現(xiàn)象。古老的亞里士多德的解釋原則,已被擯棄,而代之以機械的解釋:一切自然現(xiàn)象都是按照固定的規(guī)律由物體運動引起的。數(shù)學揭示了行星運動的秘密。羅伯特·波義耳在化學中提出原子論的理論,從而埋葬了煉金術。十九世紀達爾文的理論力圖從因果和機械方面來解釋有機體,而不再著眼于事物之中或事物以外任何所謂生命力或目的。
艾薩克·牛頓(1642-1727年)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太陽中心說得到證實。
伽利略在科學問題上排斥權威和神秘的臆測,宣稱一切全稱命題都應該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
比埃爾·伽桑狄以上帝為運動的創(chuàng)始者,用這樣的神學思想作為機械論的補充。波義耳吧原子論引入化學,但是,他把原子論當做方法的工作。
第四章 ?布魯諾和康帕內拉
第一節(jié) ?布魯諾
喬爾丹諾·布魯諾(1548-1600年)和托姆瑪索·康帕內拉(1568-1639年)的著作,論述了帶有新時代精神而內容極其豐富的關于形而上學的理論。
布魯諾的著作有《論原因、本原和統(tǒng)一》、《論三種、極小和量度》、《論單子、數(shù)和形狀》和《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
布魯諾感到新的天文宇宙廣漠無垠,認為恒星類似于我們的行星系。他肯定上帝是一切對立的統(tǒng)一,只有統(tǒng)一而沒有對立,他既是一又是多,這是有限的心智不能領會的。
但是,布魯諾的哲學沒有擯棄舊的亞里士多德的形式。形式或靈魂使星體運動,萬物都有靈魂和生命。
除此之外,布魯諾還持有單子學說或單子論,這同斯多葛學派的胚種說相仿。
第二節(jié) ?康帕內拉
托姆瑪索·康帕內拉指出,人們要直接研究自然,不要靠書本;一切哲學知識都以感覺為基礎,一切較高級的認識無非是各種形式的感覺。他又認為自然是上帝的顯現(xiàn),信仰是認識的一種形式,是神學所由產生的泉源。
他認為我們什么都可以懷疑,卻不能懷疑自己的感覺和存在。他持有新柏拉圖主義的觀點,認為世界是由上帝流射的一系列的東西;上帝創(chuàng)造了天使、理念、精靈、不死的人類靈魂、空間和物體。
康帕內拉在他的《太陽城》中,創(chuàng)制了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學說,這同柏拉圖的《理想國》相仿。
第五章 ?新國家理論、宗教哲學和懷疑主義
第一節(jié) ?經(jīng)院哲學的國家論
正經(jīng)的經(jīng)院哲學家維護教士統(tǒng)治的世俗權力,主張國家服從教會。他們指出,一切人類政府的目標是福利,一個統(tǒng)治者能夠為這一目的而服務,就是好的,否則就是壞的,可予免職。教會來源于上帝,是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是有關信仰事宜的最高法庭,其職能是傳播和普及基督教。歸根到底,國家應該屈從教會,政治有如哲學,是神學的婢女。
第二節(jié) ?馬基雅維利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反對這種天主教的思想的程度更加強烈,這為在近代史上曾發(fā)生很重要作用的政治理論奠定了基礎。抨擊最激烈的是尼科洛·馬基雅維利(1469-1527年)。
馬基雅維利的思想,是要把意大利建成一個統(tǒng)一、獨立和自主的國家,在政治、科學和宗教方面絕對不受教會的統(tǒng)治。
馬基雅維利憎惡當時世俗和教會的統(tǒng)治;對人性抱有悲觀的看法,認為只有饑餓才能使人勤奮,只有法律才能使人為善。
第三節(jié) ?新政治學
有必要建立脫離神學和教會而獨立的政治理論,使之符合一個新的主權國家的理想。在創(chuàng)制新政治哲學方面,我們所提到的中世紀思想家的許多理論都被利用和發(fā)揮了:契約論、人民主權和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權的概念以及關于自然法和天賦人權的思想。這樣表明的思想路線,一方面發(fā)展為霍布斯的理論,另一方面發(fā)展為洛克和盧梭的理論,并在專制主義和民主政治兩方面得到實際運用。
讓·博丹(1530-1596年)指出,國家建立在社會契約之上,通過這種契約,人民主權已無可改變地轉移給統(tǒng)治者。
約翰·阿耳圖西烏斯(1557-1638年)則認為契約是有條件的,要看統(tǒng)治者遵守契約與否。
阿爾貝里科·金蒂雷(1511-1611年)在他于1588年出版的《論戰(zhàn)爭法》中,討論了戰(zhàn)爭的法規(guī)。
托馬斯·莫爾在其所著《烏托邦》(1516年)中描述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理想。
第四節(jié) ?近代國家的演變
中世紀的國家沒有近代國家所擁有的那種統(tǒng)治權。中世紀統(tǒng)治者的權力收到一定的限制。國家主權的思想是逐漸發(fā)展的,國家有主權,而且擴大了它的職能,即變成近代國家,這是歷史演進的結果。近代初期傾向于專制主義,這在十七世紀后半葉和十八世紀前半葉,即路易十四時期,達到頂峰。國家主權的概念保持未變,但是,反映在阿耳圖西烏斯、洛克和盧梭理論中的反對專制主義的思想流行起來,終于導致近代立憲君主政體和民主政體的建立。
第五節(jié) ?新宗教哲學
切爾伯雷的赫伯特(1583-1648年)以認識論為基礎,脫離任何獨斷的或歷史上的宗教而獨立地提出了一種宗教哲學。他認為一切宗教都有這種唯理的或自然的真理:有一個上帝,應該崇拜他,崇拜在于虔誠和有德性,人類必須懺悔自己的罪惡,有現(xiàn)實和未來的賞罰。赫伯特是十八世紀自然神論信徒和自然或唯理宗教理論的鼓吹者的先驅。
第六節(jié) ?懷疑主義
文藝復興時期,發(fā)過一些思想家收到希臘懷疑主義著作的影響,有類似唯名論和神秘主義的懷疑主義傾向。
米舍爾·德·蒙田(1533-1592年)著有馳名的《論文集》,他懷疑有確實認識的可能性,他所持的理由同希臘懷疑主義者所提出的相仿。
比埃爾·沙朗(1541-1603年)指出,懷疑的態(tài)度能夠保持活躍的鉆研精神,使人信仰真正的宗教,即基督教。
弗朗西斯·桑舍(1632年以前)也認為不可能有絕對的知識,他的意思是說有限的人類不可能把握事物內在的本質,或者了解整個宇宙的意義,但是他肯定,通過觀察和實驗,人類能夠認識占第二位的原因。
第六章 ?宗教改革
第一節(jié) ?宗教改革的精神
意大利文藝復興反抗教權和經(jīng)院哲學,從古典文化的文學藝術作品中得到啟發(fā)。德國的宗教改革是宗教上的覺醒或復興:那是精神對信仰的機械性抗議。宗教改革擯棄經(jīng)院哲學的神學、有關功德和免罪的煩瑣制度以及禮拜的儀式;強調內在的信仰生活和精神上的崇拜,認為以信仰代替功德活動是合理而且正當?shù)?。宗教改革同文藝復興一致輕蔑“空洞無益的經(jīng)院哲學”,反對教權和政權,推崇人類的良知。路德沉溺于唯名論的神秘派,以原始基督教的懷疑態(tài)度來看待理性。他認為理性在有關拯救靈魂方面是盲目的。
新宗教運動卻培育了批評探究和獨立思考的精神,賦予理性以評判宗教教義的權利,鼓勵唯理主義和個人主義。
第二節(jié) ?新教的經(jīng)院哲學
新教教會感到有必要使信仰理論化,即建立它自己的經(jīng)院哲學體系。在德國,承擔創(chuàng)建“新教體系”工作的神學家是梅蘭克通(1497-1560年)。他選取了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認為那是“一種詭辯最少而方法正確的哲學”。尼克勞斯·陶雷盧斯(1547-1606年)的哲學,表明新教派試圖以奧古斯丁思想為基礎,來建立一個經(jīng)院哲學體系。它反對亞里士多德主義,這標志著新教中奧古斯丁神秘派反對官方的教會教義。他認為宇宙是受規(guī)律支配的,不由神來干預,這種思想顯然是受了新的自然科學的影響。
第三節(jié) ?亞科布·柏麥的神秘主義
神秘主義在一般人中間仍然占有陣地,反對經(jīng)院哲學和宗教改革的形式主義。十七世紀開始時,亞科布·柏麥(1575-1624年)在他內容廣泛的哲學著作《曙光》中,又表達了這種神秘主義。
柏麥為世界存在罪惡而感到不安,于是試圖說明它是上帝自我表現(xiàn)過程中一個必然階段。他看到現(xiàn)實中到處都是對立和矛盾:沒有惡,就沒有善;沒有黑暗,就沒有光明;沒有差異,就沒有性質。
柏麥的世界觀中的要點有下列學說:矛盾結合而構成宇宙,生命和進程包含對立,一切現(xiàn)實事物的基礎位于精神的基質中(泛神論);這個基質從根本上說不是智慧(像埃克哈爾特所指出的那樣),而是無根基的意志(自由意志論);存在是從黑暗到光明的一個過程。柏麥試圖追蹤這過程的演進,把基督教神學思想(三位一體、天使、撒旦犯罪、人類墮落和救世計劃)同一切荒誕的概念結合起來,這些思想來自帕拉塞爾薩斯帶有巫術性質的自然哲學,滲透于德國新教的神秘主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