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劉珣)------一輪復習筆記整理

2020-12-15 19:12 作者:漢碩小哥  | 我要投稿

第一部分?緒論篇

第 1 章?對外漢語教育是一門專門的學科

1.1?復習筆記

一、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名稱

(一)語言教學中有關語言的幾個基本概念

1.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

按人們獲得語言的先后順序區(qū)分:

(1)第一語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觸并獲得的語言。

(2)第二語言:指人們在獲得第一語言以后再學習和使用的另一種語言。有的人還會學習和使用第三語言、第四語言,因為學習這些語言的規(guī)律與第二語言有很多共同之處,因此統(tǒng)稱為第二語言。

(3)雙語或多語現(xiàn)象:有的幼兒出生以后同時習得兩種甚至多種第一語言,而且這些第一語言達到同等熟練運用的程度的現(xiàn)象。

2.母語和外語

按國家的界限區(qū)分:

(1)母語:是指本國、本民族的語言。

(2)外語:是指外國的語言。

3.本族語和非本族語

按言語社團、通常是民族的界限區(qū)分:

(1)本族語:本民族的語言,這一術語與“母語”可以通用。

(2)非本族語: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語言,可能是外語,也可能是指本國其他民族的語言。

4.目的語

目的語是指人們正在學習并希望掌握的語言。不論是外語或非本族語,甚至是非第一語言的母語,只要成為一個人學習并爭取掌握的目標,都可以稱為目的語。

5.“第二語言”和“外語”的區(qū)分

(1)第二語言指母語(或第一語言)之外的、本國通用語或本國其他民族的語言。外語指別的國家的語言。(2)從有無語言學習環(huán)境的角度進行分工

凡是在該語言使用的環(huán)境中學習的目的語稱為第二語言;而不在其使用環(huán)境中學習的目的語則稱為外語。

6.總結

(1)廣義的“第二語言”:是指任何一種在第一語言獲得以后學習和使用的語言,包括外語。(2)狹義的“第二語言”

①是指第一語言以外的本國通用語或本國其他民族的語言,不包括外語;

②是指在該語言使用的環(huán)境中學習的目的語,包括一部分外語。

(二)學科名稱的討論

學科名稱含義:學科名稱是學科的內容和學科本質特點的反映。

1.對外漢語教學

(1)《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中寫道:“對外漢語教學是指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實際上也包括對第一語言不是漢語的海外華人進行的漢語教學。

(2)局限:只突出了主要教學對象,未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學科性質——第二語言教學。

2.漢語教學

“對外漢語教學”原本是針對國內教外國人漢語這一事業(yè)所起的名字,明顯帶有從中國人的視角來稱述這一

學科的色彩。

3.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

從學術上較能精確地指稱這一學科內涵和性質的,應當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即“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英文縮寫為 TCSL)。這一名稱既能指在中國進行的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即

對外漢語教學,也能指世界各地的漢語教學,而且還能包括與之性質大體相同的對我國國內少數(shù)民族的漢語教學。4.以上三個學科名稱之間的關系

(1)“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則涵蓋國內外所有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而且也顯示了它本身是整個第


二語言教學的一部分,在學術研究中很多情況需要用這個詞語。

(2)“漢語教學”本來既包括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也包括漢語作為第一語言的教學,但在特定的情況下如國際學術討論中,可以專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

5.應用語言學(Applied Linguistics)

(1)提出:19 世紀末就由波蘭語言學家博杜恩·德·庫爾特內(Baudouin de Courtenay)提出。

(2)含義

①廣義的應用語言學是跟理論語言學相對的概念,指把理論語言學的理論、規(guī)律、原則和方法應用到其他學科領域,從而產(chǎn)生的新的邊緣學科,如神經(jīng)語言學、病理語言學、數(shù)理語言學、計算語言學、詞典編纂學、機器翻譯學,乃至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

②狹義的應用語言學則專指語言學理論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特別是指第二語言教學。

6.外語教學(法)(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這是國外語言教學界廣泛使用的名稱,我國外語教學界長期以來也一直用它。

問題:不能表示出作為一門學科的理論層次和它所包含的全部內容。即使后邊加上一個“法”字,仍只是強調了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層面。

7.外語教育學(Foreign Language Pedagogy)和教育語言學(Ed·ucational Linguistics)針對外語教學(法)這一名稱的缺陷,很多國內學者(如許國璋先生等)主張用“外語教育學”。8.第二語言教學(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這是一個使用得愈來愈多的名稱,在西方有取代“外語教學”這一名稱的趨勢,在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界的使用也日漸普遍。

(三)“對外漢語教育學科”的提出

1.提出原因

不論是“對外漢語教學”、“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或“第二語言教學”,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即如何正確體現(xiàn)“教學”與“教育”的關系。

2.“教學”與“教育”的關系

(1)“教學”主要指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傳授和學習有關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影響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的一種教育活動,它只是教育系統(tǒng)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教學的研究通常是以教學過程及其規(guī)律為對象;

(2)“教育”的內涵則豐富得多,指從德智體美方面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主要是學校的活動。對教育的研究,除了教學過程和規(guī)律以外,還要研究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教育全過程和教育規(guī)律。

(3)本學科研究的任務也就不僅限于教學一個方面,而是涉及到學習者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涉及到對一般教育原理和教育規(guī)律的探討;涉及到對外漢語教育的發(fā)展歷史及現(xiàn)狀;涉及到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跨文化交際學與本學科的關系;涉及到教育的各種內部和外部因素,甚至包括國家的教育政策和所能提供的教育方面的設備條件等。

二、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任務和學科體系

(一)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任務

1.任務

(1)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育原理、教育過程和教育方法,并用來指導教育實踐,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學習者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

(2)以自身的學科理論建設,為第二語言教育學科甚至整個語言教育學科的理論發(fā)展做出貢獻。

2.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對外漢語教學。

3.對外漢語教學系統(tǒng)中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內部因素

①學習與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習者和教師,包括學習者的生理、心理、策略等個體因素和教師的基本素質;

②學習與教學活動的客體——所教的目的語,即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

③學習與教學活動本身——包括總體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測試評估四大環(huán)節(jié)的理論與實踐。(2)外部因素

①是一些基礎學科,特別是與本學科關系最為密切的語言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等對本學科理論所起的支撐作用;


②語言環(huán)境,包括社會語言環(huán)境和教學語言環(huán)境,及其對學習所產(chǎn)生的影響;

③國家的方針政策,國家、社會及具體的教育單位所能提供的各種資源、條件對教學實踐所產(chǎn)生的影響。

(二)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體系

1.國內外學者提出的各種語言教育體系模式

(1)美國學者斯波爾斯基于 1980 年提出的“教育語言學理論模式”

①斯伯爾斯基模式中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的主要來源:語言描寫、語言學習理論和語言運用理論,其中的語言

學習理論又源出于語言理論和學習理論,語言描寫也由一定的語言理論所決定。上述諸因素又分別由普通語言學、心理學、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等學科作為理論基礎,從而構成了斯波爾斯基稱之為“教育語言學”的學科。

②優(yōu)點:這一模式不僅較早地提出語言教學理論的各個組成部分,同時更明確指出,單單語言學不足以構成

語言教育的理論基礎。他具體列出作為該學科理論基礎的各相鄰學科及它們與該學科有關部分的聯(lián)系。

③缺點:“教育語言學”系統(tǒng)內部的層次不夠清楚,另外,像教學原則、教學方法這樣一些語言教學理論的

實質內容未能表示出來。

(2)加拿大教學法專家斯特恩于 1983 年提出的“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的一般模式”

①特點

a.把模式分成三級,模式內部各層次的關系顯然比斯波爾斯基模式更為清晰,更體現(xiàn)了系統(tǒng)性。這個三級模式的核心是在第二級,即由語言、學習、教學和語境四個方面所組成的學科體系,相當于斯波爾斯基所說的教育語言學。位于模式中層的第二級理論部分成為溝通第一級理論基礎與第三級教學實踐之問的橋梁。

b.把“實踐”部分(即第三級)納入到學科體系中來。

②不足之處

主要在第三級實踐部分,即其中的教學目標、內容、過程、教材、效果評估等不僅僅是單純的實踐,本身也


有一定的理論性,是學科理論的一部分,應屬于中層“教學”部分的具體內容。此外,該模式在層次劃分上也并非完美無缺。

(3)我國從事語言教育的學者們提出的不同的學科體系

①張鴻苓先生提出過“中學語文教育系統(tǒng)的結構”;

②章兼中先生提出過“外語教育學的理論模式”;

③呂必松先生有關第二語言學科理論和第二語言教學結構的論述;

④崔永華先生從學科的理論體系、教學體系和人才體系三個方面來論述,并把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稱為“支撐理論”,以表示這些是別的學科來支撐我們學科的基礎理論。

(4)國內外學者提出的模式的共同處

①所有模式都認為本學科有自己的理論體系,盡管名稱不同,但其組成部分卻大體一致。這一理論體系正是

學科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主要標志之一。

②所有模式都強調學科的綜合性、跨學科性,受到多種學科的影響;各模式所列舉的主要相鄰學科也基本相

同。

③很多模式都提到教學實踐這一層面,把教學實踐納入學科體系之中能更好地體現(xiàn)本學科應用性的特點。

2.對外漢語教育學科體系

對外漢語教育學科體系的組成:理論基礎、學科理論和教學實踐。

(1)理論基礎部分提出與本學科的發(fā)展關系最密切的七個基礎學科,即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文化學、社會學、橫斷學科及哲學。

(2)直接應用于語言教學、屬于本學科范圍內的學科理論體系,包括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兩部分。

對外漢語教育學科體系

基礎理論包括的四個方面:對外漢語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漢語習得理論和學科研究方法學。

①對外漢語語言學是作為第二語言來教學和研究的漢語語言學,包括語音、詞匯、語法、漢字、語義、語用、

話語、功能和文化因素等方面。

②對外漢語語言學的研究與母語研究的區(qū)別

a.研究的目的不同。本學科研究漢語是為了讓常常是從零開始的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較短的時間里快速、有效地掌握漢語的詞語和造句規(guī)則,培養(yǎng)其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而不是如何提高早已具備漢語交際能力的人對其習焉不察的語言規(guī)則系統(tǒng)的理性認識.

b.研究的內容不同。本學科主要研究那些通過與學習者母語對比所揭示的漢語特點和漢語作為目的語學習


所遇到的難點,也就是漢語的特殊規(guī)律,并研究如何將這些規(guī)律、知識轉化為學習者的技能;而不是面面俱到地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tǒng)性與完整性。

c.研究的側重點不同。本學科需要從意義的表達出發(fā),突出用法和功能的研究,多講句子的條件,建立漢語的組裝規(guī)則體系;而不是單純從語言結構出發(fā),集中于描寫語言現(xiàn)象、分析語言現(xiàn)象

d.研究的角度不同。本學科要求除了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研究以外,還要從漢外對比、跨文化交際、語言習得、學習者個體差異、認知心理等多角度進行綜合研究

e.研究的方法也不同。除了一般的語言學研究方法外,還要采用對比分析、偏誤分析以及心理實驗等多種方法研究。

③漢語習得理論是對對外漢語教學的主體之一—學習者的研究,即側重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教學對象的學習

過程和學習規(guī)律。

④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是把上述兩個方面——對教學內容和對教學對象的研究結合起來,即研究如何通過教學

活動使教學內容為學習者迅速、有效掌握的規(guī)律和原理。

⑤學科研究方法學也是本學科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研究的成果,甚至

影響到研究的成功與失敗。

(3)學科體系的第三層是教育實踐,主要是教學實踐,它是學科理論服務的對象,也是學科理論產(chǎn)生的土壤。

三、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性質和學科特點

(一)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和特點

1.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

(1)對外漢語教學首先是語言教學。語言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教好語言,也必須包括一定的文化因素的教學。

(2)對外漢語教學是第二語言教學。這一性質使對外漢語教學不同于第一語言(常常是母語文)教學。

(3)對外漢語教學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一方面受到第二語言教學普遍規(guī)律的制約,同時漢語教學又有本身的特殊規(guī)律,不同于英語、俄語、日語、阿語等其他第二語言的教學。

(4)對外漢語教學是對外國人進行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

(5)總結

①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它是第二語言教學的分支學科。

②對外漢語教學、世界漢語教學、我國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學、我國母語文教學和我國的外語教學之間的關系

.對外漢語教學的特點

(1)以培養(yǎng)漢語交際能力為目標——讓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掌握用漢語進行聽說讀寫交際活動的能力。

(2)以技能訓練為中心,將語言知識轉化為技能——語言作為技能和能力,只有通過練習、實踐才能掌握。

(3)以基礎階段為重點——語言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最為重要;基礎階段總是擁有最多的學習者,也最能體現(xiàn)第二語言教學的特點與規(guī)律。

(4)以語言對比為基礎——通過漢語與學習者母語的對比確定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分析并糾正學習者的錯誤。

(5)與文化因素緊密結合——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教學,語言教學本身就應包含運用目的語成功地進行交


際所必需的文化內容。

(6)集中、強化的教學——相對說來,課程較集中,課時較多,內容較密集,進度較快,班的規(guī)模較小。

(二)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特點

1.對外漢語教育是專門的學科

(1)專門學科的含義:專門學科就是指它有專門的研究對象、研究任務和研究視角,是別的學科所無法替代的。

(2)對外漢語教育的研究對象: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育現(xiàn)象、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并以對外漢語教學為核心,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全過程及整個教學系統(tǒng)中各種內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3)對外漢語教育的研究任務:是揭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育規(guī)律和教學規(guī)律,以指導教育實踐和教學實踐,解決實踐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實現(xiàn)教育目標。

(4)對外漢語教育的研究視角:不僅是語言學的,也是心理學的和教育學的,而且是這幾方面的綜合的獨特的視角。

2.對外漢語教育是綜合的學科

(1)邊緣交叉學科:由兩門學科相交而介于其間的稱為邊緣交叉學科。

(2)綜合交叉學科:由多門學科涉及到同一對象而形成的綜合性學科。

(3)對外漢語教育是一門綜合交叉學科。它綜合了多種學科的理論成果,研究本學科所面臨的特殊課題,從而形成并逐步完善自身的學科理論。

(4)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科學,也是方法論的科學。哲學從總體上揭示客觀世界最一般的規(guī)律,從而啟發(fā)人們研究各門具體科學的特殊規(guī)律,從宏觀上、方向上對各學科產(chǎn)生指導作用,因而是包括對外漢語教育在內的一切學科的理論基礎。

(5)數(shù)學等橫斷科學運用于各個領域中,起著方法論的作用。數(shù)學是從量的角度來反映客觀世界及其規(guī)律的工具,也是科學研究的普遍方法。

(6)20 世紀中葉崛起的系統(tǒng)論、信息論和控制論,是最初產(chǎn)生于技術科學而后成為橫跨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思維科學和數(shù)學的新的橫斷學科。這些學科所提出的系統(tǒng)方法、信息方法、反饋方法和功能模擬方法等,對各學科都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

(7)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生活、社會制度、社會行為、社會變遷和發(fā)展等社會問題的學科。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社會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因此語言學和語言教育的研究,都不可能不受社會學的影響。

3.對外漢語教育是應用的學科

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任務,決定了這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具有極強實踐性的應用學科。對外漢語教育學科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包括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主要闡述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與教學規(guī)律以及教育規(guī)律。

4.總結

正是在綜合運用各相關學科理論并致力于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育的特殊規(guī)律的基礎上,在指導教育實踐并經(jīng)受實踐檢驗的過程中,對外漢語教育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有理論和方法的學科體系。

四、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定位與爭論

(一)“小兒科”論

1.學科定位的含義:學科定位是指某一學科在眾多學科中的位置,也就是科學地確定它的門類歸屬問題,通常是由該學科的研究內容、任務和性質所決定的。

2.60 年代至 70 年代,對外漢語教學曾被看做是教外國人說中國話,教“人手足刀尺”的“小兒科”,認為“是個中國人就能教漢語”,不承認這是一門學科,需要什么學問。這是早期的“學科否定論”。

(二)“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學科”論

1.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對外漢語教學界就進行過一場語言與文化、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關系問題的熱烈爭論。

2.這場爭論,初步探討了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推動了對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及具體內容的深入研究。

3.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明確了學科作為第二語言教育的性質,在姓“語(言)”還是姓“文(化)”的緊迫問題面前,強調了本學科的語言屬性,把握了學科的大方向。

(三)“應用語言學學科”論

1.評價

把第二語言教學歸于語言學、應用語言學范疇,或直接稱之為應用語言學是不恰當?shù)摹?/p>

2.原因

(1)第二語言教學所“應用”的理論不僅是語言學,還有心理學、教育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單單應用語言學理論解決不了語言教學的所有問題。另一方面,一些“后結構主義語言學時代”的最重要的語言學理論,如轉換生成語法理論,卻最難應用到語言教學中去。因此把這一綜合交叉學科僅僅定位于其支撐理論之一的語言學,缺乏科學性。

(2)語言學與語言教學之間的關系絕不僅僅是“應用”。

(3)“應用語言學”這一名稱非?;\統(tǒng),不能明確地表示出本學科的內容。此外,這一名稱強調的是本學

科“應用”別的學科理論的一面和它所具有的應用性的一面,而忽視了它作為一門專門學科所具有的理論性。

(4)如今的語言教學已經(jīng)進一步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學科特征,明確了自己的發(fā)展方向,找到了自己的發(fā)展道路。

(四)學科定位——語言教育學科

對外漢語教育學科的性質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育,應當定位于語言教育學科。它是語言教育學科下的第二語言教育的分支學科。

1.2?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一、填空題

1.在美國出生的孩子,父親和母親都是中國人,孩子的母語是________。[中國傳媒大學 2010 年研]【答案】漢語

【解析】母語是指本國、本民族的語言。一般情況下母語是人們的第一語言,但對一些移居國外的人來說,其子女出生后首先接觸并獲得的語言有可能是居住國的語言而不是母語。因此孩子的母語是漢語,第一語音是英語。

2.第二語言教學的內部因素是指語言學習和教學活動的主體、客體和________。[首都師范大學 2010 年研]【答案】本身

【解析】內部因素主要指:①學習與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習者和教師,包括學習者的生理、心理、策略等個體因素和教師的基本素質;②學習與教學活動的客體——所教的目的語,即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③學習與教學活動本身——包括總體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測試評估四大環(huán)節(jié)的理論與實踐。

二、判斷題

1.對外漢語教學就是對外漢語,是指對外國人進行的漢語教學。[中國傳媒大學 2010 年研]【答案】錯誤

【解析】對外漢語教學是指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實際上也包括對第一語音不是漢語的海外華人進行的漢語教學。

2.對外漢語教學是一種第二語言教學,也是一種外語教學。[首都師范大學 2011 年研]【答案】正確

【解析】對外漢語教學是一種第二語言教學,也是一種外語教學。它的性質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它是第二語言教學的分支學科。

3.狹義的應用語言學指的是語言教學。[中山大學 2011 年研]【答案】正確

【解析】廣義的應用語言學是跟理論語言學相對的概念,指把理論語言學的理論、規(guī)律、原則和方法應用到其他學科領域,從而產(chǎn)生的新的邊緣學科;狹義的應用語言學則專指語言學理論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特別是指第二語言教學。

4.母語是從親屬關系的角度命名的,外語則是從國別的角度命名的。[廈門大學 2010 年研]【答案】錯誤


【解析】這兩個概念是按國家的界限來區(qū)分的。母語是指本國、本民族的語言;外語是指外國的語言。一般情況下母語是人們的第一語言;但對一些移居國外的人來說,其子女出生后首先接觸并獲得的語言有可能是居住國的語言而不是母語。

5.科學主要通過思想理論途徑和技術手段途徑來對教育施加影響。[廈門大學 2011 年研]【答案】正確

【解析】教育都包含一套技術程序,都能加以系統(tǒng)地描述和研究,都能傳授和改進。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思維科學和數(shù)學的新的橫斷學科等科學,提出的系統(tǒng)方法、信息方法、反饋方法和功能模擬方法等,對于教育都有著方法論的指導意義,從而使得教育更加科學化、現(xiàn)代化。

三、選擇題

1.教學活動的本質是( )。[首都師范大學 2012 年研]

A.實踐活動 B.認知活動

C.課堂活動 D.交往活動

【答案】B

【解析】教學活動通常指的是以教學班為單位的課堂教學活動。它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教學活動是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tǒng),它是由一個個相互聯(lián)系、前后銜接的環(huán)節(jié)構成的,從根本上說,教學活動都要受到這樣一些認識規(guī)律的制約。但是,教學又不是簡單地服從一般認識規(guī)律,作為人類認識活動的一種,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2.國內少數(shù)民族的漢語教學屬于( )。[中國傳媒大學 2010 年研]

A.第一語言教學 B.外語教學

C.第二語言教學 D.對外漢語教學

【答案】C

【解析】第一語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觸并獲得的語言;第二語言指人們在獲得第一語言以后再學習和使用的另一種語言;外語是指外國的語言;對外漢語教學是指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實際上也包括對第一語言不是漢語的海外華人進行的漢語教學。因此,國內少數(shù)民族的漢語教學屬于第二語言教學。

3.對外漢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 )。[首都師范大學 2012 年研] A.傳授漢語知識 B.訓練漢語能力

C.傳播中華文化 D.包括以上三個方面

【答案】D

【解析】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目的可以歸納為:掌握漢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培養(yǎng)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增強學習漢語的興趣和動力,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漢語的自學能力;掌握漢語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國國情和文化背景知識,提高文化素養(yǎng)。

四、簡答題

1.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有哪四個層面?它們之間的關系怎樣?

答:(1)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四個層面

對外漢語教學屬于應用語言學研究范疇,它是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計算語言學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交叉地帶。

對外漢語教學包括四個層面的研究:

①本體論,即從事漢語本體研究,其理論基礎為語言學。

②認識論,即從事漢語習得與認知研究,其理論基礎是心理學。

③方法論,即從事教學理論與方法研究,其理論基礎是教育學。

④工具論,即從事現(xiàn)代科技手段應用于教學與學習的研究,其理論基礎為計算語言學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2)四者間關系

我們認為應走出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單向模式,走向四個層面研究相結合的系統(tǒng)研究格局,研究思路與研究視野應有開拓性、原創(chuàng)性,把對外漢語研究看成一個系統(tǒng)工程。

①本體論,即從事漢語本體研究,其理論基礎為語言學,主要解決教什么的問題。


②認識論,即從事漢語習得與認知研究,其理論基礎是心理學,主要解決如何學的問題。

③方法論,即從事教學理論與方法研究,其理論基礎是教育學,主要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④工具論,即從事現(xiàn)代科技手段應用于教學與學習的研究,其理論基礎為計算語言學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主要

說明用什么技術手段的問題。

總之,各領域間是相通的,不是封閉的。四者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

2.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本體研究有何特色?

答:對外漢語教學既是一種漢語教學,又是一種外語教學,即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本體研究。研究“對外漢語”與研究作為母語的漢語在目的、內容、方法、手段上均有很大的差別。

(1)旨在培養(yǎng)外國友人的漢語交際能力

研究對外漢語的目的,在于讓學習者掌握漢語語音與韻律,了解漢語詞語用法與搭配習慣,明白造句原理與句子組裝規(guī)則以及正確、得體的漢語表達方法,從而養(yǎng)成新的語言習慣,培養(yǎng)學習者的漢語交際能力。

(2)內容上要求闡明漢語與其他語言的共通之處并揭示漢語的獨具特點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特別應點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難點。(3)研究方法多用語言對比分析、教育測量與統(tǒng)計等

這種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漢語研究,體現(xiàn)了本學科的研究特點,是學科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本”。

3.請說說“對外漢語教學”的“名”與“實”,即名稱之由來及其本質特征。

答:(1)“對外漢語教學”名稱之由來

對外漢語教學是指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實際上也包括對第一語言不是漢語的海外華人進行的漢語教學。新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創(chuàng)始于 l950 年,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

①1978 年,學者首次提出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學科

1978 年 3 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京召開了北京地區(qū)語言學科規(guī)劃座談會,與會學者根據(jù)國外第二語言教學學科特點和規(guī)律的研究,以及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的發(fā)展,提出了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學科的看法,這個建議得到與會語言學家的支持,形成了會議的共識。

②1984 年,對外漢語教學作為學科正式誕生

1983 年成立了全國性的學術團體“中國教育學會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這標志著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正式誕生。1984 年 12 月教育部部長何東昌在外國留學生工作會議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多年的事實證明,對外漢語教學已發(fā)展成為一門新的學科?!边@就標志著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其學科地位及其命名已得到我國政府的正式確認。

(2)“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本質特征

對外漢語教育是在高等學校進行的一種專業(yè)教育,是一種培養(yǎng)高等專門人才的社會活動,其具有高等教育的屬性。教育主體是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大學生,目的是培養(yǎng)高級專門讓人才,是一種社會教育活動,而非生產(chǎn)活動。

五、論述題

1.談談你所了解的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方法和技巧。[中國傳媒大學 2011 年研]答:(1)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方法

從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對外漢語教學法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教學法的研究開始深入、全面地發(fā)展,研究視野擴大、研究內容廣泛、研究方法多樣。這一時期,一方面廣泛吸收和引進了國外一些有影響的第二語言教學法,另一方面對自己的教學法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試驗和自覺的歸納,教學法呈現(xiàn)出多種并舉、豐富多樣的態(tài)勢。綜觀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的對外漢語教學法發(fā)展,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①結構與功能結合的教學法

這種教學法主張,以培養(yǎng)語言交際能力為目標,引入功能項目和交際情景,選擇符合學生實際交際需要的語言材料來編排教學內容,并通過有意義的交際活動實施課堂教學。這種教學法的一個中心原則就是交際性原則。強調語言學習就是學習交際,并鼓勵盡早、盡可能多地進行語言交際活動。

②結構、功能與文化相結合的教學法

這種教學法在注重語言結構本身和語言的交際功能之外,還著重揭示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因素,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這種教學法一般以結構為基礎,以功能為目的,文化因素融合在語言教學中,并采用通過語言教學導入


文化因素的做法實現(xiàn)三者的結合。

③教與學結合的教學法

這種教學法的指導思想由傳統(tǒng)的以教師、教學為中心自覺地向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中心或重點轉移。注重研究學生的個性因素和個體差異,強調從學生的特點和學習需求出發(fā)進行教學設計、選擇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啟發(fā)式教學法的使用和學生平等參與的成分越來越突出,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角,而教師主要是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側重發(fā)揮學生情感因素,排除學生學習的心理障礙,組織、激勵、引導和控制教學活動。

④科學綜合的教學法

“科學綜合”是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法的綜合性特點而言。20 世紀 80 年代以后的教學法無論是在教學法理論的

研究,還是教學法形式的應用上,都呈現(xiàn)出對科學綜合性的追求。

(2)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

課堂教學技巧主要指體現(xiàn)為課堂教學行為的一些教學具體方法,包括課堂教學中為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語言項目或言語技能所使用的手段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操練方式,是教與學兩個方面的教學行為。對外漢語教學課堂教學技巧具有自己的特點,分類也有不同的方式。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語音教學方面的技巧

a.演示法,即通過直觀手段而不是教師講解來體現(xiàn)語音部位、發(fā)音方法。

b.對比法,即通過對比漢語語音與學生母語語音在發(fā)音方法、部位等的不同抓住關鍵,解決難點。

c.夸張法,即通過適當?shù)目鋸埡颓逦陌l(fā)音,造成視聽形象的優(yōu)勢,突破難點。

d.手勢法,即教師借助手勢輔助,用形象的提示方法幫助學生發(fā)好音素。

e.拖音法,即通過延長音程導出新音,以有效地練習舌尖元音。

f.帶音法,即使用一個已經(jīng)學會的發(fā)音部位相近的音素帶出另一個新的音素。

g.分辨法,即讓學生通過視聽覺來甄別一個音素發(fā)音的正誤,體察兩者之間的差別,再進行模仿。

h.固定法,即采用突出容易模仿的某一點,然后固定其發(fā)音部位的方法。

i.模仿法,分為直接模仿和自覺模仿兩種,直接模仿就是簡單地跟說,自覺模仿則要依靠聽視覺等方面的

配合,經(jīng)過聽音、觀察、比較、分析后模仿。

②詞匯教學方面的技巧

詞匯教學技巧可以分為展示詞匯的技巧、解釋詞匯的技巧、詞匯練習的技巧、詞匯積累的技巧。

③語法教學方面的技巧

語法教學技巧可以分為展示語法點的技巧、解釋語法點的技巧、練習語法點的技巧和歸納語法點的技巧幾個部分。

④漢字教學方面的技巧

漢字教學的技巧可以分為展示漢字的技巧、解釋漢字的技巧、練習漢字的技巧、練習查字典的方法。

2.1994 年 12 月“對外漢語教學的定性、定位、定量座談會”是在什么背景下召開的?

《對外漢語教學的定性、定位、定量座談會紀要》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1)“對外漢語教學的定性、定位、定量座談會”的召開背景

近年來我國涉外教育和對外漢語教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新的情況,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性質和內涵等問題上便產(chǎn)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對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本身也產(chǎn)生了某些懷疑。對外漢語教學的專業(yè)建設、課程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課堂教學以及對外漢語教學的學術方向出現(xiàn)了搖擺。在這種背景下,召開了對外漢語教學的定性、定位、定量座談會。

(2)《紀要》的主要內容

①座談會經(jīng)過坦誠的切磋,在對外漢語教學方面達成共識

“對外漢語教學的定性、定位、定量座談會”明確了對外漢語學科的性質,規(guī)定了學科的內涵,維護了“對

外漢語教學”這一名稱的惟一性、穩(wěn)定性和嚴肅性。

②明確了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性質

會議指出:“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區(qū)別,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教學,教學規(guī)律也沒有足夠的共同點,所以它們不可能屬于同一學科。”從而擺正了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

3.你對最近有人提出的“對外漢語教育學”持怎樣的看法?


答:對外漢語教育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是語言教育學科下第二語言教育的一個分支學科,其核心內容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或對外漢語教學。

(1)“對外漢語教育學科”的提出

①教育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主要方面

不論是“對外漢語教學”、“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或“第二語言教學”,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即如何正確體現(xiàn)“教學”與“教育”的關系。教育指從德智體美方面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主要是學校的活動。教學論通常是教育學中的主要部分、核心部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也是本學科研究的主要課題、核心課題。

②“對外漢語教育學”的提出順應時代要求

世紀之交,世界各國的政府和學者專家都重視教育在科技和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作用。我們國內也正在進行著教育思想觀念的大討論,研究以進行全面素質教育、培養(yǎng)跨世紀的創(chuàng)新人才為中心的教育改革問題。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應當順應世界教育發(fā)展的總趨向,把本學科的研究提升到教育層面上來。從教育的高度研究對外漢語教學,主張應與其他學科教育學的名稱相一致,即用“對外漢語教育學”比較規(guī)范。這一名稱體現(xiàn)出本學科的性質及其科學定位。

(2)“對外漢語教育學”的學科任務

①“對外漢語教育學科”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對外漢語教學

通過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與學的全過程和整個教學系統(tǒng)中各種內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揭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和教學的本質特征以及學習規(guī)律和教學規(guī)律,從而制訂出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原則和實施方法,并用來指導教學實踐,以提高教學效率。

②為第二語言教育學科甚至整個語言教育學科的理論發(fā)展做出貢獻

現(xiàn)有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和教學理論,很多是西方學者們主要以印歐語系語言為基礎研究的成果,而漢語與印歐語系語言在譜系關系上距離很遠,差別也很大。從漢語的特點出發(fā)研究漢語習得和教學的特殊規(guī)律,則可以豐富人們對語言教學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

4.如何確立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地位?

答: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個學科。當我們衡量一門學科是否具有獨立的資格時,首先要看它有無獨特的研究對象,其次要看它有無獨特的研究方法,再次要看它有無獨特的科學體系,最后要看它有無獨特的研究成果。綜觀對外漢語教學的全過程,其是一門獨立的學科。

(1)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對象是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

對外漢語教學的全過程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內部聯(lián)系和外部關系都與外國人的漢語教學有關。對外漢語教學是一種第二語言教學,又是一種外語教學。它與對少數(shù)民族的漢語教學一樣,都歸屬于應用語言學。

(2)對外漢語教學具有獨特的研究方法

從事對外漢語教學,自然要對教學中的各種現(xiàn)象進行研究,嚴格講來,這并非學科建設。作為學科的對外漢語研究,是要探討對外漢語教學中“有可能嚴格體系化的那個部分”。也就是說,對外漢語研究,尤其應該探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般原則、方法和規(guī)律,以建立自身的科學研究體系。

(3)對外漢語教學具有獨特的科學體系

按照 1993 年 7 月國家教育委員會高等教育司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和專業(yè)簡介》的學科門類劃分標準,對外漢語教學屬于同漢語言并列的、二級類中國語言文學類之下的獨立專業(yè)。后來經(jīng)調整中國語言文學為一級學科,下屬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屬應用語言學,學科歸屬不言自明。

邢福義先生認為:“作為一門學科,‘對外漢語教學’具有兩屬性、三要素。學科以漢語為主,以對外教學為用。漢語是學科的本體屬性,是學科構成的第一要素。對外教學是學科的應用屬性,‘對外’是學科構成的第二要素,‘教學’是學科構成的第三要素。兩屬性、三要素的相互制約,形成學科的內在機制,編織成學科的自身系統(tǒng)。這一學科的發(fā)展與成型有賴于兩屬性、三要素的有效結合?!苯陙?,“對外漢語教學”已逐漸擁有獨特的科學體系并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

(4)對外漢語教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近年來,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趨向精細化、專門化。90 年代以來,習得教育呈現(xiàn)出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勢頭。并且出現(xiàn)了眾多的研究論文。

5.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目前研究的狀況如何?

答:對外漢語教學是一種任務型語言教學,既是在教學原則指導下的教學活動,又是在學習行為理論指導下的習得活動,其本身體現(xiàn)為一種過程,是一種職業(yè)行為。


(1)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的發(fā)展

“對外漢語教學理論”關乎“教什么”的問題,關涉到以下幾個方面:教誰、教什么、教多少、何時教、如

何教。

①“教誰”

首先,要注意學習對象,即外國留學生。他們不同于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

②“教什么”

外國留學生,他們的其他知識與技能正日趨完善,他們善于類推,精于比附,故而難免把已知的語言規(guī)則的某些部分用于學習之中。所以我們說,教師不是教他們習得語言,而是教授某種新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培養(yǎng)新的語言習慣。

“教什么”是漢語本體研究的中心,應該特別注意研究“彼無我有”或“彼有我無”的語言現(xiàn)象。

③“教多少”

“教多少”是個“量”的問題,比如對漢語語法,我們就有取與舍、詳與略之分,這個問題需要在與學習者

的母語進行對比研究的基礎之上權衡斟酌之后方可定奪。

④“何時教”

“何時教”是根據(jù)語言點的難易度排列教學順序的問題。陸儉明先生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就漢語言文字方面的知識來說,需進行以下一些基礎研究:各年級學生應該掌握多少漢字、詞語和語法要點?各個漢字、詞語、語法要點在教材中出現(xiàn)時孰先孰后?復現(xiàn)率為幾?遞增率為幾?以及怎樣根據(jù)不同母語地區(qū)的特點,制定不同的字表、詞表、語法要點表?

⑤“怎樣教”

“教無定法”,因時、因人、因目的不同而異,歸納法、演繹法、解釋法、操練法??方法各異,惟我所用。

⑥“教學過程”的逐步完善

教學理論對教學實踐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導作用。教學過程首先是傳授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對所持教學理論的實踐過程,其最終目的是尋求最有效的學習框架。它包括四方面:大綱制定(用以指導教材編寫及規(guī)范課堂教學);課程研究;教法研究;測試與評估。

總之,“怎樣教”的問題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界研究的重點。近年來,圍繞對外漢語教學的“四大環(huán)節(jié)”研究,涌現(xiàn)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對教學原則、教學法路子、形形色色的教法,乃至各種各樣的教材和教學技巧,討論相當熱烈,成果頗豐,這都充實并完善了對外漢語教學學科體系。

(2)對外漢語學習理論的發(fā)展

對外漢語學習理論與學習規(guī)律的研究具有跨學科研究的特點,它已邁出傳統(tǒng)語言學的范疇,而廣泛地借鑒了許多其他相關學科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與成果。

(3)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有待發(fā)展

進入 20 世紀 80 年代以后,認知過程的研究取得的重大進展,對語言教學和語言學習的研究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于是從認知過程的角度,結合當代心理語言學研究的新成果,重新審視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教學與學習問題,發(fā)現(xiàn)過去對一些問題有所忽視??傮w來說對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注意不夠。

例如在探索語言教學與習得共性的時候較多地考慮了教與學中的共性問題,而對學習者的個性特點關注不夠,忽視了對學習者個體因素的研究。

又如就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界觀察,限于條件,不少學校多是各國學生混合編班,使用的是通用教材,往往采用了一種教法一以貫之,最后應用統(tǒng)一試題進行測試。不僅難于“因材施教”,甚至不能針對不同母語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實施不同的語言訓練。


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劉珣)------一輪復習筆記整理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龙井市| 青神县| 丽江市| 攀枝花市| 增城市| 博罗县| 潢川县| 永善县| 凤山县| 江永县| 成安县| 平遥县| 乌兰县| 奉贤区| 湄潭县| 靖江市| 双城市| 山西省| 察哈| 惠东县| 栾川县| 漾濞| 绍兴市| 云林县| 阳信县| 东丽区| 黄浦区| 神农架林区| 清远市| 长丰县| 鹤壁市| 海淀区| 屏南县| 盐源县| 抚顺县| 常山县| 浦北县| 日土县| 万山特区| 邯郸县| 嫩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