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象在咱們中國的歷史分布。
以前野生的大象在咱們中國分布的很廣啊,3千多年前殷商時期河南地區(qū)有野生大象,春秋戰(zhàn)國時期湖南云夢澤地區(qū)還有大象犀牛,鱷魚。南北朝時期,淮河流域都還有野生大象。
商朝人即訓練大象為軍事用途。商代的人馴服大象,以暴虐東夷。周公以部隊驅(qū)逐象群,將它們趕到了江南。引證一《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于江南,乃為《三象》。” 引證二《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qū)飛廉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qū)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p>
西周中期周昭王(約前995年至前977年)和穆王時期開始,氣候開始變冷,大象在黃河流域的生存環(huán)境惡化,但是淮河下游的淮夷、長江中下游的楚國、西南的古蜀,依舊盛產(chǎn)大象。
《詩經(jīng)·魯頌》記載,公元前七世紀, 淮水下游的“淮夷”向魯國進獻的禮品中, 有“元龜象齒”,反映當時淮水下游有野象活動。此野象活動一直持續(xù)到南北朝時期,后述詳情。引證《詩經(jīng)·魯頌 ·泮水》“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爾猶,淮夷卒獲。翩彼飛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懷我好音。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
《國語·楚語》敘述公元前六世紀初,楚國巴浦之犀、擎、兌、象,其可盡乎?” 引證《國語.楚語上》:“靈王虐,白公子張驟諫。王病之,曰:‘不谷雖不能用,吾慭置之于耳?!瘜υ唬骸嚲弥?,故言;不然,犀、犛、兕、象,其可盡乎!其又以規(guī)為瑱也?’”韋昭注:“瑱,所以塞耳也。言四獸之牙角可以為瑱難盡也,而又以規(guī)諫為之乎?”
《爾雅·樺地》則稱:“南方之類者,有梁山之犀象焉”。
《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岷山,江水出焉……其獸多犀、象”。《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有“巴蛇食象”之說。
公元前506年,吳國率聯(lián)軍伐楚,楚國曾用火象陣抵抗吳軍。引證《左傳.定公四年》“吳伐楚,針尹固與王同舟,王使執(zhí)燧象,奔吳師?!倍蓬A曰:“燒燧火,系象尾,使吳師驚卻之?!?/p>
據(jù)晉代蜀州人常璩的《華陽國志》,古代蜀國之寶有大象、犀牛,可見四川盆地同樣有大象分布。引證《華陽國志》卷三,“其寶則有璧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堊、錦、繡、罽、氂、犀、象、氈、毦,丹黃、空青、桑、漆、麻、纻之饒,滇、獠、賨、僰僮仆六百之富?!?/p>
漢晉時揚雄著《蜀郝賦》和左思的《了郁賦》都論及四川一帶有犀象的生存。直到唐末時,今重慶綦江、南桐一帶仍有大象出沒。
東魏天平四年(537)八月,有一頭巨象到達南兗州(今安徽亳州),被當?shù)匕傩詹东@,送往京師鄴城,東魏還因此而改元“元象”。
南北朝的時候,淮河地區(qū)還存在大規(guī)模的野象群。引證《南史?梁本紀下第八》記載,南朝梁承圣元年(公元553)12月,“淮南有野象數(shù)百,壞人室廬?!被茨媳热嵌丫暥冗€略偏北?;春拥貐^(qū)公元前7世紀就有野象存在,見前述。
《宋史·五行志》記載,“建隆三年(962),有象至黃陂縣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復、襄、唐州踐民田,遣使捕之。明年十二月,于南陽縣獲之,獻其齒革。乾德二年(965)五月,有象至澧陽、安鄉(xiāng)等縣,又有象涉江入華容縣,直過闤阓門;又有象至澧州澧陽縣城北?!鄙鲜龀霈F(xiàn)大象的區(qū)域,大體上位于今天的湖北省。
長江以南地區(qū),野生大象的出現(xiàn)頻率就更高了?!端螘し鹬尽贰八挝牡墼卧辏?25)十二月丙辰,白象見零陵、洮陽。元嘉六年(429)三月丁亥,白象見安成、安復?!薄赌淆R書·符瑞志》“永明十一年(439),白象九頭見武昌”,以上出現(xiàn)大象的地區(qū),位于今天的湖南、江西兩省?!赌淆R書》還記載,南朝齊永明十年至十一年(公元492年至493年),“有象至廣陵(今揚州)”?!段墨I通考·物異考》記載,南朝梁天監(jiān)六年(507)年三月,“有三象入建鄴”。說明一直到南朝,人口較為密集的長江下游,都有大象出沒。
再往南到福建,宋代時大象太多為患,官府還要懸賞捕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