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種語言是完美的

阿航讀后感,今天要分享的是《表象與本質(zhì)》
今天來聊聊,因語言導(dǎo)致的思維缺陷。
從牙牙學(xué)語到熟練掌握母語,這個過程在每個人的童年時期,顯得那么自然,那么迅速。

如果一個外國孩子出生在中國,或一個中國孩子出生在外國。那么也絲毫不會因種族差異,導(dǎo)致其掌握不好另一種語言。
每一天,小孩子都置身于,使用同一門語言的人群中。
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小孩子先是聽、然后說、最后寫。這個過程每天都要重復(fù)多次,直至某一門語言的框架在腦海中形成。

在日常的溝通和交流中,小孩子絕不會、也沒能力去質(zhì)疑母語的缺陷。
但精通幾門語言的語言學(xué)家或翻譯家們則不同。由于工作需要,他們經(jīng)常要把一門語言翻譯成另一門語言。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chǎn)生許許多多,因語言而導(dǎo)致的思維誤區(qū)。
比如,動詞“玩”和“play”的中英文差異:

“play”在英文中代表的意思很廣, 彈鋼琴、打羽毛球、吹嗩吶、拉二胡, “彈、打、吹、拉”都可以用“play”代替。這在英語母語者看來,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可從漢語的角度來看,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在日常用語中,從沒聽過有誰說:玩鋼琴、玩羽毛球、玩嗩吶、玩二胡。如果真有人這么說了,那我們的第一反應(yīng),肯定感覺很別扭。
比如,有名的唐詩宋詞,如果直接翻譯成英文,其中的韻味和意境也就全部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