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學(xué)習(xí)筆記(五)

王弼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馬王堆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閒,其猷橐籥輿?虛而不淈,動而俞出。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於中。?

自解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蘥輿?虛而不淈,動而俞出。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

自解譯白:
????????天地不親,把萬物當(dāng)作芻狗;圣人不親,把百姓當(dāng)作芻狗。天地的中間,它像橐蘥中空的部分嗎?虛無卻不會枯竭,動用就會不斷產(chǎn)生。過分地打聽統(tǒng)計極限,不如保持在中間。

自解自悟:
????????第一句列舉了天地與萬物、圣人與百姓的相似關(guān)系。芻狗,祭祀時用草扎起來的狗,得用為重,失用為輕。萬物之于天地,天地不偏愛萬物之二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天地不斷變化,不會停留,眷顧上一代勝出者,而居功不順應(yīng)天地者,又會淘汰于下一場天擇。這不就是歷史周期律的內(nèi)在原因嗎?百姓之于圣人,圣人不偏愛百姓,教化可值得教化的百姓,選擇符合條件的百姓,不因為仁義而偏袒。
????????第二句講述天地之間的特點來暗指圣人。橐蘥,內(nèi)部中空,上下扇合就會鼓出空氣。天地之間的部分是不是像橐蘥之間中空的那部分一樣?雖然什么都沒有,但是運動起來,源源不斷的空氣鼓出,似乎不會枯竭。首句講述了天地和圣人的相似性,那么第二句天地的特點便是用來暗指圣人的特點。具體來說,圣人雖然平時是虛空的狀態(tài),似乎無所為,但當(dāng)?shù)k行動起來時仿佛有源源不斷的能量。

????????第三句是由圣人的特點給出的建議。與其通過打聽學(xué)習(xí)、查找統(tǒng)計,想要把握這天地的極限,不如保持在天地的中間,順應(yīng)天地;保持在虛無之處,虛心弱志。這就是求而不得,不求自得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