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針使用場景的悖論
我從今年3月開始練習(xí)飛針,一周練兩三次,上靶的距離從一開始兩步不穩(wěn)定上靶,到后來四步五步六步穩(wěn)定上靶。動作就是看b站視頻學(xué),步伐按照拳館教練教我的拳擊步法,按照上步打后手拳的方式把針直飛甩出去,訓(xùn)練過程中我也比較重視移動,還在空擊中設(shè)想打組合拳過程中把針飛出去。 在早期練習(xí)飛針的過程中,也更理解了為什么射箭不能空放(比如 練一小時飛針肩肘都會很疼)。 到現(xiàn)在也練了三個月,今天是最后一次練習(xí),之后不繼續(xù)練了。 主要是因為我認(rèn)為飛針的使用場景存在著一組悖論。如下: 首先,飛針作為一種暗器,它的威力一般來說小于飛刀,為了使得它的攻擊具有足夠的殺傷力和停止作用,那么在練習(xí)中人們總是意圖把針?biāo)Φ綄Ψ降拿娌?。理論上攻擊身體也可,從我練習(xí)中它扎進(jìn)靶子和樹干的情況來說,穿透人們?nèi)粘7b綽綽有余,但是實際的打斗中 比如常見的對手可能雙手持外套至于身前做對刀的防御,所以攻擊部位可能還是以面部為適宜。 飛針作為一種“概率武器”,很大程度上不光是我們對針的把握,更多是對對手的“下一個身位在哪里”的判斷,如果要攻擊的對手距離我們太遠(yuǎn),那么命中的難度大大增加,命中要害部位更是困難,所以按我的理解,飛針最佳的攻擊距離就在3—5米,成年人的五步之內(nèi)。更遠(yuǎn)的距離命中難度大幅提高。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有兩種情況: 一,在法治社會,如果是一般的沖突矛盾,我們不可能直接掏出一根鋼針?biāo)Φ綄Ψ侥樕?,對敵我雙方的后果都太嚴(yán)重了。我不可能率先沖動干出傷人更害己的事,所以不會飛針。 二,如果面對極端危險情況,歹徒向你沖來,這時候你手中持有鋼針,你會選擇用一個“概率武器”去攻擊他嗎 如果萬一沒打到,或者傷害不夠大,對方就沖到你面前,畢竟距離也就三五步,這就太危險了,所以不會飛針。 就好比,你手中有一把開山刀,一只老虎向你撲來,你練過飛刀,你會選擇持刀與虎對峙?還是直接向老虎飛刀? 我會選擇前者。后者一旦失敗 自己就陷入手無寸鐵坐以待斃的被動局面。 面對歹徒,在三到五步的距離,我認(rèn)為持有鋼針最好的應(yīng)對辦法,是用步法保持與敵距離,同時前手持有鋼針,以打刺拳的方式,限制對方對我們的近身。同時擇機(jī)找到更長的可以控制距離的手段比如說推倒地形中的柜子和轉(zhuǎn)椅(成龍電影里那種方式(笑)) 小結(jié)來說 1.非極端情況你不能飛,2.極端情況你不敢飛。 除非是這樣一種情況,飛針只是你的暗器,而你還有其他主武器,比如長刀 劍 棍,但這種情況我們還要考慮歹徒手里有沒有武器。畢竟我們不是關(guān)羽趙云,也不是比武打擂。 綜合來看,我不覺得飛針是一個好的方案,與其飛針,還不如從周圍順手抄起桌椅板凳、推倒柜子等砸向歹徒擋住來路,然后我們轉(zhuǎn)身就跑。 所以我不練了。 放棄了,哈哈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