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漢書節(jié)選 卷九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南粵傳 文帝書
皇帝謹問南粵王,甚苦心勞意。朕,高皇帝側(cè)室之子,棄外奉北藩于代,道里遼遠,壅蔽樸愚,未嘗致書。高皇帝棄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臨事,不幸有疾,日進不衰,以故悖暴乎治。諸呂為變故亂法,不能獨制,乃取它姓子為孝惠皇帝嗣。賴宗廟之靈,功臣之力,誅之已畢。朕以王侯吏不釋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乃者聞王遺將軍隆慮侯書,求親昆弟,請罷長沙兩將軍。朕以王書罷將軍博陽侯,親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問,修治先人冢。前日聞王發(fā)兵于邊,為寇災不止。當其時,長沙苦之,南郡尤甚,雖王之國,庸獨利乎!必多殺士卒,傷良將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為也。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問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長沙土也’,朕不得擅變焉。吏曰:‘得王之地不足以為大,得王之財不足以為富,服領以南,王自治之?!m然,王之號為帝。兩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爭也;爭而不讓,仁者不為也。愿與王分棄前患,終今以來,通使如故。故使賈馳諭告王朕意,王亦受之,毋為寇災矣。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遺王。愿王聽樂娛憂,存問鄰國。
通過看古代的故事,對照現(xiàn)在的新聞,感到一股悲哀,一股失落。千年前的一位帝王,名聲不如自己孫子和父親,也沒做什么開疆拓土,雖遠必誅的行為。毫無疑問文帝更為我喜歡,因為我的身份在他的時期必然是一個小平頭百姓。文中打動我的還是那些有溫度的話,以一種規(guī)勸的語氣說幾件不應該做的事情,說你攻打邊境給我們帶來了邊境的災禍,然而發(fā)動災禍的你難道就得到的都是利益嗎?難道你沒有損失嗎?或者說即使帶來了利益,可是這利益是沾滿血的呀。當然這不會沾你和你家人的血,沾的是那些兩家的兵卒血,和兵卒親人妻子的淚水。使妻子失去丈夫,使父母失去兒子,使孩子失去爸爸,以如此的代價當然會獲得利益,可這利益太沉重太沉重了,我真是不忍心所為啊。我偶爾在懷疑,懷疑歷史是什么,歷史真的是那些豐功偉業(yè)和開疆拓土嗎?歷史有進步嗎,還是歷史是個循環(huán)?搞不清楚。我只知道,當我處在漢代,有選擇的話,我選擇生活在文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