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儒教的反思
大家好!
(引言)
今天我們來討論有關批孔反儒的話題。對于孔子以及其所代表的儒家作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對他們我們自然要予以承認的。但是,對他們長期以來站在壓迫統(tǒng)治階級一方,對廣大人民進行思想奴役惡行,也要進行批判,解開他們的真面目,講清他們的目的同樣是必須的。
(目錄)
這是我們今天的內(nèi)容。
(1)
我想,孔孟之道究竟是不是什么圣人之言,最直觀的體現(xiàn)就是過去農(nóng)民們的回應。統(tǒng)治階級們總說什么“用圣人之言教化民眾”,那么歷朝歷代的農(nóng)民起義又是予以什么回應的呢?我來看在科舉制度逐漸成熟的宋明清三代時期,幾次比較大的起義過程中群眾們是怎么回應那些圣人們的。
他們無不是搗毀祭祀孔丘和他的徒子徒孫們的孔廟,將士人階層奉為經(jīng)典的四書五經(jīng)一同燒毀,打作“妖言”。有的還針對道學家、理學家們所謂的“男女有別”提出了“男女無別”??梢哉f,農(nóng)民階級的革命運動在歷史不斷的打擊當時封建社會統(tǒng)治的政治基礎和思想基礎,這些思想領域里的權威在底層人民那里是不斷被打擊、打倒的。但無奈于農(nóng)民起義的果實總是不斷被竊取,以及各種因素的疊加導致的結果,正如毛主席所說:“反映舊制度的舊思想的殘余,總是長期地留在人們的頭腦里,不愿意輕易地退走的。”,到如今,封建思想的余毒仍舊在當代社會殘留著。
(2)
那么,孔家店里究竟都賣過些什么呢?在具體的討論他們提出的思想觀點時,我們的要看到這樣一個前提思想,就是每一代的儒生們總有一個原則觀念,也就是“法先王”的原則,這是先秦時期就產(chǎn)生的儒學理論。孟軻在孔丘“信而好古”的基礎上第一次提出,“法”就是“效法”,而“先王”也就是指諸如“堯”、“舜”文王、武王等一系列奴隸主頭子,法先王就是主張厚古薄今,以古非近??偸钦J為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要開歷史的倒車,基于此我們也可以更好理解為什么孔丘會提出克己復禮等一系列主張。
我主要以孔丘為主要切入點來討論,作為孔家店的大老板,孔丘的每一句話無不是被代代徒子徒孫反復品味,進而不斷形成了一系列的主張。我們列舉以下幾點:
首先,如今的新儒生們一談到孔丘時,總會認為孔丘是不信鬼神的的,說什么“子不語怪力亂神”,我們要注意,不語,是不談,不是不信。其次,孔丘并不是不談這些“暴力、怪異、變亂與鬼神”。就比如,孔丘講“天”,事實上,天就是“神”,只不過這未必是什么具體的神祇,但也是一種特殊的“意志”。并且對鬼神,更是深信不疑,他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不然為什么要對死者進行厚葬還有一系列繁文縟節(jié)呢?而且當時的社會在鬼神里也代入等級觀念,認為那些奴隸死后是沒有靈魂的,沒有資格受祭奠,而貴族死后是有的,而且上等的貴族死后,他們的鬼魂,下等的奴隸不僅沒有資格祭奠,而且他們也不會享用。其次,孔丘不僅講天命,他還要搞愚民政策,認為對待小人和君子以外的民,也就是奴隸們是不能讓他們知道太多的,即使是政策,也不需要他們理解,只管驅使就好了。這同時也和他自己的教育觀,也就是“有教無類”相矛盾。他自己說“有教無類”,但他說要先收十根好肉條,這對當時連吃飽飯,活下去都是奢望的奴隸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更何況,奴隸連人身自由都沒有,又談何教育呢?所以,那些鼓吹什么孔子是大教育家,搞了平等教育理念,打破階級知識鴻溝的人,實在是可笑。最后,孔丘最深信不疑的兩件事,一者就是,他堅定不移的要求,被統(tǒng)治階級是不允許亂批評政權的,他認為這樣一來就會導致社會混亂,統(tǒng)治階級的政權就會垮臺,所以,他很痛恨人民評論政府。所以吧,有些東西都是有來源的。其次,他也堅定不移的認為,上等的貴族都是先天就是聰明的、有知識的,下等的奴隸們都是先天以來就是愚蠢的、蒙昧的,并且永遠不會改變。這明顯就是一種先驗論的思想,認識和知識來源于實踐中,而孔丘卻鼓吹奴隸主貴族是天生的智者。
(3)
孔家店里的老板們一代換了一代,但他們所鼓吹的東西其實花樣并沒有多少變化,并且無論歷史的風向怎么變化,他們從來都堅定不移的站在壓迫的統(tǒng)治階級一邊。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大變革之中。諸侯國陸續(xù)實行變法,孔丘所處的魯國自然不能除外,面對這一局面,他自然是痛心疾首。當魯國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問題,開始實行“初稅畝”政策,這是一種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度的轉變,由此魯國的革新力量借此而崛起,代表的就有季孫、孟孫和叔孫三家,就連孔丘的學生冉求也協(xié)助季孫氏??浊鹌屏舜蠓溃_了冉求的儒籍,還號召他的學生們一起“鳴鼓而攻之”,此外,還要求魯國國君來削弱三家勢力,想扼殺魯國的新興力量,最后自然魯國的政治實權在幾次物理碰撞后轉接到三家手里。
除了經(jīng)濟上,在禮法矛盾上,孔丘也是堅定的反對立法的,尤其是明確的法律條文。在當時,單純的依靠禮制來維系社會秩序逐漸不斷現(xiàn)實,奴隸們四處反抗。稍有些進步傾向的人都認識到對貴族和奴隸之間的關系要進行一些調(diào)整,必須做出一定的讓步。這樣就要出臺一些法律條文,限制一下奴隸主,就叫“刑書”,當時是鑄在鼎上的這就是“鑄刑鼎”,這是當時上層建筑的發(fā)展,最后也就演變成了“法律”,然而孔丘卻認為這樣將貴族和奴隸混在一起失去了貴賤之分。
最后,在思想領域的爭端也就演變成了一場流血事件,就是著名的“少正卯案”。據(jù)說當時法家的先驅卯,在魯國擔任少正,他和孔子一樣講課,提倡社會革新,他的主張很受待見,吸引了很多孔丘的學生,據(jù)說使孔丘門下“三盈三虛”,孔丘出離的憤怒了,他列舉了卯的幾大罪狀,然后判了他死刑。圣人向來是極少動用武力的,因此,就這件事也引起后來無數(shù)人的討論,孔門的徒子徒孫們從各個方面進行否認,大抵是什么圣人絕非是意氣之人,是不會做出這種事情,還有什么,認為儒家的經(jīng)傳里沒有記載,所以怎么可能是真的云云。
到了孔家店的二老板孟軻的時候,他明確的緊跟孔子的腳步提出“法先王”,還鼓吹一套復辟奴隸制的主張,并進一步宣揚性善論,他一邊利用一套民本論來,迷惑群眾,但除了為自己撈政治資本以外就再沒有做過什么確實利民的好成績了,在政壇上一番東碰西撞,只忙活宣傳自已一套主張和其他人辯論。
到了西漢時期,一位在孔家店歷史上并且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一位人物出場了。他就是董仲舒,他對儒家與中國統(tǒng)治階級牢牢綁在一起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同樣的他的思想控制對各家思想成果的極力打壓作出了良好效果,他對君權進行了神化,將有神論正大光明的寫進了儒家思想,并且反對主張復辟井田制。雖然一開始他的主張沒有被漢武帝他們采納,但隨著地主階級的反動性愈發(fā)強烈,他的主張逐漸被推崇起來。
儒學的發(fā)展到宋代迎來了一次嶄新的發(fā)展,二程的出現(xiàn)為孔家店上了新的好貨,這也就是理學的產(chǎn)生。但他們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唯心的范疇,他們無不是模糊的提出一種虛無縹緲的意識概念了,認為它規(guī)定了道德規(guī)范,并且渲染上了一層合法性。此外,二程在政治上還竭力反對王安石變法,尤是其中的程顥認為這是禍害國家,每出一令必加以評說,甚至利用災害來解釋變法帶來的危害。后來的朱熹不僅在政治上成為投降派,在思想上高度宣揚先驗主義人物,只要格物就能達到真理,其次他還嚴格鎮(zhèn)壓農(nóng)民反抗勢力,認為“綱常千萬年,磨滅不得”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他一面認為孔丘誅殺少正卯是存疑的,又在書中一方面否認,又在其他地方覺得或許存在,自相矛盾。
(4)
以上就是幾位富有代表性的孔家店老板,那么,總的來看儒家的幾位代表思想家無疑都是反動的。儒家思想作為傳統(tǒng)思想存在在中國文化中集中表現(xiàn)在以下三點里:
第一,孝悌之義
孝道是中國文化里部分極大的一部分,盡孝,是中國社會歷史里長談的一個東西,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它呢?我認為,孝是宗族家庭里族權的里部分,它發(fā)展到極端就成了郭巨埋兒的極端表現(xiàn),并且家庭里的很多因素時常對一些同志形成束縛。什么“父母之命”的老一套,并且在社會輿論上,還會成為一把武器。
第二,中庸之道
第三,克己復禮
?
?
?
?
早在漢代的孔融就因為提出一些違背孝的觀點,認為父母只是負責生下孩子,就沒有什么其他關系了這樣類似的話,就被當政給殺害了
?
我想,對待傳統(tǒng)本身就是值得討論的,我們對于過去的一些東西,予以總結,予以回顧,本身的態(tài)度重要的是給予一種承認。但那些張口就是“自古以來”一副好像是將那幾千的老灰一把灑在別人頭頂樣子實在不像是一種進步的做法??偸切麚P什么傳統(tǒng)的,古代怎么怎么的,實際上依舊存在法先王的影子。當然我們不是走歷史虛無主義的路子,而是說,我們對待傳統(tǒng)不應該抱有厚古薄今的態(tài)度,應當在肯定一些,否定一些之后,積極看待現(xiàn)在的進步的新興的事物。
什么是傳統(tǒng)的呢?我們看見,過去的古人,唯物主義者是很多的,無神論者也是很多的,富有斗爭態(tài)度的戰(zhàn)士也是很多的,但是作為當今思想文化名片活躍著的,被宣傳著的卻是該掃進歷史垃圾堆里的。
我們批孔的目的在于將陳舊的封建余毒進一步掃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