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昌良的動畫作曲術(shù):能寫會唱的 Friend

作者:怠心客
封面:《動物朋友》
大石昌良,在作為一名歌手,擁有著卓越的吉他演奏技巧和清亮歌聲的同時,也作為作編曲家,參與了如 TV 動畫《動物朋友》 OP 《ようこそジャパリパークへ》等眾多動畫主題歌?!禨ound Designer》造訪了他家中的工作室,聽他談?wù)撟约旱淖髑椒ā?/p>
大石昌良代表曲:
《月刊少女野崎君》 OP 《君じゃなきゃダメみたい》(作詞、作曲、編曲、演唱 [オーイシマサヨシ名義])
《Overlord》 TV 動畫版 OP 《Clattanoia》(作曲、演唱 [OxT名義] )
《動物朋友》 OP 《ようこそジャパリパークへ》(作詞、作曲、編曲)
《A3!》 主題曲 《MANKAI☆開花宣言》(作詞、作曲、編曲)
※ 大石昌良在作為搖滾歌手和作曲家活動時使用漢字寫法的筆名,同時不戴眼鏡;但是在作為動畫歌手和 OxT 成員活動時,使用的是寫成片假名的“オーイシマサヨシ”,并且佩戴無度數(shù)眼鏡出鏡。

首先,大石昌良講述了動畫歌曲給自己帶來的沖擊。2000 年代中期發(fā)表的《ハレ晴レユカイ》(《涼宮春日的憂郁》)、《もってけ!セーラーふく》(《幸運星》)、《Cagayake!GIRLS》(《輕音!》)等動畫歌曲,隨著動畫的一大轉(zhuǎn)換期一同登場,構(gòu)成了今天動畫歌曲的基礎(chǔ)。
當時,大石還沒有進入動畫歌曲的領(lǐng)域,而是 J-POP 領(lǐng)域的人,一個玩樂隊的。正是從這種立場,他敢說這么一句話,不怕別人誤解:那個時候,他感受到了動畫歌曲和 J-POP 之間的差距消失、追上了 J-POP 的瞬間。在那之前一直被人認為有種 B 級感、是一種亞文化的動畫歌曲,開始吸收 J-POP 表現(xiàn)不出來的風格的創(chuàng)意。
比如說,《もってけ!セーラーふく》中對人聲大膽的編輯等,在那個時候的 J-POP 中是聞所未聞,非常新鮮,而伴奏也非常有 Funk 味。那個時期,接二連三地出現(xiàn)了許多讓大石光聽伴奏會大吃一驚的作品:“這種歐美感是怎么回事?!”
而當自己開始創(chuàng)作動畫歌曲之后,大石非常重視兩個要點:
其中之一,是思考什么樣的要素,才會實現(xiàn)“在這部動畫里播這樣一首歌曲,觀眾會覺得高興”。比如說,如果是萌系動畫,在歌曲里插入角色的號子聲或者臺詞,動畫觀眾可能就會高興。這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是 J-POP 最不會有的要素。
還有一點,是怎樣在 89 秒的限制內(nèi),傳達動畫作品的世界。像是大石自己創(chuàng)作的《ようこそジャパリパークへ》,從副歌開始,有前奏,經(jīng)過 A 段、B 段、副歌、尾聲,然后還有一個 D 段。把這么多部分濃縮到 89 秒,就可以讓聽眾感到超過一分半的長度。這種切割時間的方法,讓大石感到非常有趣,他認為也是代表了最近動畫歌曲的一種趨勢。
89 秒的限制固然會讓人放不開手腳,但是就像足球正因為不能用手才有樂趣,動畫歌曲也是一樣,正因為有 89 秒這條絕對原則存在,才會有獨有的趣味性,還有從中生出的創(chuàng)意、匠心。
就在接受采訪前不久,大石有機會曾經(jīng)和搞笑藝人、ピコ太郎的制作人古坂大魔王會話。古坂說過,搞笑短劇的時長也是一分鐘或者一分半,因為不管大人還是小孩,能集中精力去看去聽的時間,頂多只有一分半。大石說,動畫歌曲的 89 秒規(guī)則,最初可能是因為商業(yè)上的理由誕生的,但實際上是很有講究的一個長度。
而且最近,音樂越來越有往“廣告語”的方向發(fā)展的趨勢,特別是廣告音樂,在最開始的兩個小節(jié)就已經(jīng)定了生死。《ようこそジャパリパークへ》也是一樣,開始的圓號樂句成為了動畫世界觀的入口。最開始的一兩個小節(jié),必須具備能抓住聽眾的力量。

接下來,大石以《ようこそジャパリパークへ》為例,介紹了他作曲的步驟。
非常難得的是,在《動物朋友》這部作品里,他有機會參與了制作委員會的會議。他在會議上提出申請,希望可以用“嗚—!嗷—!”這樣的臺詞,來當做人類的“哈嘍!”之類的問候。因為“嗷—!”是獅子之類食肉動物的叫聲,所以他希望用這個來做身為“動物”的朋友們的呼喝聲。而制作方幾乎沒有對他提什么要求,只說了一句“希望做出能讓來的人展露笑容的主題公園或者派對的感覺”。
因為大石自己是創(chuàng)作型歌手,所以他作曲時,是一邊用吉他自彈自唱一邊尋找靈感。具體來說,是先選擇和弦,在和弦的進行上搭上旋律,再構(gòu)思歌詞。這個時候,他腦海里往往浮現(xiàn)“既然是這部作品,那么用這種和弦演出效果會比較好吧”之類的想法。所以至少他基本上是每次都專門為來單寫新曲的。
雖然有些音樂人一開始就用 DAW 軟件錄音,但是大石自己看不到歌曲的全貌,是不會坐到電腦前的。等到有了 A 段、B 段、副歌,能看出歌曲的骨架了,大石才會打開 Avid Pro Tools 。他笑稱,在他手上,能像 Pro Tools 這么活躍的器材,也只有 iPhone 的語音備忘錄了。
接下來的流程,和在樂隊制作樂曲就幾乎一樣了:確定 BPM,在電腦里錄入節(jié)奏,加入貝斯等樂器。關(guān)于歌曲旋律,有時是他自彈自唱錄樣歌,不過更多的是用 MIDI 輸入。
大石會用 Pro Tools 完成大約七成的工作。雖然鼓、吉他、貝斯等樂器的部分會在接下來重錄,但是他會非常細致地寫出樂句,讓樂手完全 copy。他自己是玩樂隊的出身,所以懂得,演奏現(xiàn)場誕生的所謂“錄音室魔法”,既有長處也有短處,風險太大。他認為,必須由自己事先畫好一定程度的設(shè)計圖,設(shè)計好“魔法”。因而他在電腦上對樂句決定得非常細,都到了會讓演奏者覺得麻煩的地步。在此基礎(chǔ)上,他又為了增加電子音色無法得到的那種真實樂器的感觸、深度、還有讓聽者不會厭煩的風味,把寫好的電腦音樂換成真實樂器的錄音。
大石說,動畫歌曲中吉他的地位非常獨特,沉重、失真的音色用得比較多。對于這一特征的原因,他自己分析認為,不管哪一個領(lǐng)域的狂熱愛好者——也就是所謂“宅”——都是對某種事物將某種視角貫徹到底的人,所以大家都喜歡有深度的的東西。動畫愛好者對音樂也是一樣,比起悅耳的旋律,他們就是更傾向于喜歡技術(shù)性特別強的音樂,那種技術(shù)要求極高的、感覺在挑釁“有本事來 copy 試試看啊”一樣的感覺更合他們的胃口。因為他們可以解讀這些東西,更加深入地聆聽樂曲。也就是說,動畫歌曲愛好者喜歡的是最先進的東西。正因如此,動畫歌曲自身的進化非常迅速,動畫歌曲界聚集了一批水平高超的創(chuàng)作者,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面對動畫愛好者們對音樂的要求,《ようこそジャパリパークへ》十分重視,哪怕是一個聲音、一個樂句,也要給聽眾帶來異樣感。為此,大石使用了巴西打擊樂器 Cuíca,就是聲音“嗚嗬嗚嗬”的,聽起來像是叫聲一樣的那種樂器。這種樂器的音色可以助長熱帶草原的風情。網(wǎng)絡(luò)上的觀眾們也會用“嗚嗬嗬嗚嗬嗬”之類的文字來模仿這種聲音來玩。大石認為,這種音色成為了,《ようこそジャパリパークへ》的一個關(guān)鍵詞。
大石并不覺得自己在創(chuàng)作《ようこそジャパリパークへ》時,做了什么新的挑戰(zhàn)。他在乎的,是思考動畫歌曲的流行趨勢,耐心地包裝起上口的旋律和樂曲構(gòu)成。在此之中,作為一個閃光點,他加入了 Cuíca 的音色。
接下來,讓我們對照《ようこそジャパリパークへ》 短版的和弦譜,聽大石本人來解說這首歌曲和弦進行的關(guān)鍵點。

① 在 A 段的開頭自然地轉(zhuǎn)調(diào)。
這首歌曲開始時是 F 大調(diào),到了 A 段轉(zhuǎn)成了 F 小調(diào)。但是 A 段開頭時并沒有一上來就彈 F 小調(diào),而是彈了一個強力和弦,這樣就自然地銜接了轉(zhuǎn)調(diào)。
② 加一個 kick,回到大調(diào)
在 A 段的最后,加一個“B?→B→C”的 kick,強行回到原本的音調(diào)(F 大調(diào))。然后再在 B 段的開始加入 Bm7(?5),讓旋律輕飄起來。
③ 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使用減七和弦
大石在一般想不到會用的地方,使用了減七和弦。比如說 B 段的第 4 小節(jié),按理說根音應(yīng)該用 G? 的地方,他反而用了 F? dim。
④ 旋律向上走,和弦向下走
副歌部分,根音是“D→D?→C”,半音半音地往下降。然而歌曲的旋律唱到“ジャパリパーク”卻是“La→Si?→Si-Do”,半音半音地往上升,這是一個要點。
⑤ 對王道進行稍作修改,加深印象
這里使用的是王道進行,但是在第四個和弦,一般來說是要用 Dm 的地方,卻把根音降了半個音,使用了 A?7(13) ,加強了聽者的印象。這種做法更加巧妙。

在與 Tom-H@ck 組成團體 OxT 活動時,大石也秉持了前文所說的創(chuàng)作意識。不僅如此,由于兩名成員都具有創(chuàng)作能力,所以他感到成長空間又拓寬了。另外,OxT 是一個可以讓他研究和玩耍的地方。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和 Tom 兩人,無論是在音樂上還是在為人上都能夠相互信賴。從 Tom 的編曲中,大石也能學到“這里要變成這種和弦”“還可以這樣結(jié)合和弦和旋律”。要問他的動畫歌曲老師是誰,他認為就是 Tom 了。
今年 7 月 26 日,大石以 オーイシマサヨシ 的名義,推出了一張翻唱專輯《仮歌》,翻唱自己為他人創(chuàng)作的動畫歌曲。他說,最近樂曲的消費動向非常地迅速,樂曲很快就會被拋諸腦后。有太多的歌曲,過了 5 年,就被世人遺忘了。在這樣的趨勢里,為了提升一首歌曲的分量和價值,他想到,如果能再一次提出 3 年前的歌曲,為它注入新的生命,那么既可以盡到自己身為創(chuàng)作者的意義,也可以讓聽者多一種欣賞樂曲的方法。不過,這些樂曲都是已經(jīng)完成過一次的作品,原唱才是“本家”。專輯收錄的一半樂曲都是大石在自己家里錄制的“仮歌”(樣歌)。他希望也能有人通過這些樣歌,去接觸原唱。
最后,大石對有志于嘗試創(chuàng)作動畫歌曲的讀者提出了建議。
他說,首先,創(chuàng)作動畫歌曲的人里,沒有討厭動畫的人。所謂“愛能生巧”,有太多東西,如果你不是自己喜歡,是沒有辦法理解的。所以喜歡動畫是第一位的。
另一個重點,是思考“用 89 秒創(chuàng)作樂曲”這種普通制作里會成為壓力的規(guī)矩,掌握帶著這個鐐銬玩耍的感覺。為了這一點,最好能夠習慣用更加數(shù)學的方法去理解樂曲,用排列組合的方式思考和弦與構(gòu)成。大石認為,這兩點非常重要。

本文僅供Anitama發(fā)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內(nèi)容。
原文地址:http://www.anitama.cn/article/a9c7bd1e47522614
官方網(wǎng)站:http://www.anitama.cn
官方微博:@AnimeTamashii
微信公眾號:Anitama0815
合作郵箱:bd@anitam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