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做的不如會說的!老板到底想聽我匯報啥?

匯報就是把自己的思路說清楚
一、會干的一定會講,只會干不會講的人,是錯判了自己所謂的“會干”
因為講就是干的一部分,我們所謂的干事情不是你一個人蹲在小房間里面,做一個你自己喜歡的事。我們是一個團隊,一個集體里面做事情,我的上級也是這個集體的一份子。
說白了就是讓公司更愿意相信我們這邊是做得更好的,能拿到更多的資源的,所以我們才要去匯報的。我們把老板當做我們的很核心的這件事情的助力、資源來源和信息來源。我們必須要溝通和審視這個事情到底是不是還在方向上。因為如果這個事情本身你自己自我感覺良好,特別是一些研發(fā)的同學,他一醉心于那個某一個東西的研究的時候,他說:“哎我們搞個新框架搞個大的,我們來一次重構(gòu)”。對于公司的節(jié)奏和公司的目標,他們完全不關心,導致的結(jié)果,最后老板也不會覺得你們做的好。因為失控,你跟我講了一堆你自己怎么做了個特別牛的框架,關我屁事。我們要的是什么,我們要的是商業(yè)結(jié)果。
二、為什么說會干的一定會說
是因為實際上你們以為的匯報是什么,高大上的什么各種拽名詞。
匯報就是白話,匯報就是講我的思路。你做事沒思路,你怎么講的出來呢?
所以反過來講,一個講不出自己思路的人,你做事會有思路嗎?做的時候很有思路,講就講不出來,你覺得可能嗎?
思路是什么
為什么做,怎么做,方法是什么,有哪些優(yōu)劣點,我如果做,我的時間節(jié)奏,里程碑怎么安排,其他部門的協(xié)作是怎么看的,有沒有風險,結(jié)論是什么,數(shù)據(jù)是什么,量化怎么衡量,我的benchmark就是標尺是什么啊,就是怎么去確定我自己做的好。
很多人覺得自己做的好,我讓他說你怎么做的好,他答不上來,怎么才算好啊?
例子:有一個同學跟我匯報,他說“哥,我們今年的做的這個項目,同比去年我們增長了5%,我們覺得表現(xiàn)還是不錯的”我說“你底數(shù)多少”“原來是個**”“原來數(shù)字這么低,你漲個5%有屁用啊,5%是天花板嗎”他說“天花板不知道”我說“為什么不知道”他說“因為還沒做,我不知道啊”我說“你估啊”“我估不出來”“好,那你如果這些都不知道的話,你為什么覺得好呢”
“因為比去年多啊”“那你怎么確定是你做的,是你造成的5%增長呢?那如果說每年的自然增長就是5%的,每年就會慢慢的隨著我的品牌我們的投放增長,本來就會有這么多的增長,你怎么證明是你造成的5%?”他說“我可以抽樣,那看看抽樣是不是5%?!?/p>
就是這個對話就會永遠會陷入到一直在反駁,一直在通過一些可能性來堵你可能說的那些問題。
作為一個管理者來說。我不是要挑戰(zhàn)你的這些問題,是你自己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沒。如果你想過,你就不會做成這樣,你一開始就會跟我說了。你就不會等到我問你的時候,你再找各種方法一些理由來補了。
問題就是在于他沒有想過。他是那種應激的,去回答一些問題。但是即便是應激回答問題。就剛才這段回答而言,其實還算OK。能打個六七十分,其他更多的人是回答不上來。
匯報就是把思路說清楚。
然后匯報結(jié)構(gòu)就是金字塔??偡帧⒖偡挚偠夹?。大白話就行了,你別一問三不知。一問底數(shù)不知道。一問比例是同比還是環(huán)比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