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子時的爭議】早子時還是夜子時?我們中國的時辰不是這樣論的,子時不存在早晚
在現(xiàn)代的命理學中有一個爭論存在,就是關于“子時”是否要區(qū)分為早子時和夜子時。認為需要區(qū)分“子時”的觀點是,夜子時也就是當日的23時到0時,這一個小時需要使用次日的天干地支,而早子時是指凌晨的0時到1時,這一小時內需要使用當日的天干地支。認為不應該區(qū)分“子時”的觀點是,我們應該秉承十二時辰制,子時就是第二天的開始,我個人也是支持不區(qū)分“子時”這個觀點的。
聊起“子時”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提一下我們中國人對時間的劃分,早在西周時期我們就開始使用十二時辰制了,到了西漢時期為十二時辰命了名,依次為1夜半、2雞鳴、3平旦、4日出、5食時、6隅中、7日中、8日昳、9晡時、10日入、11黃昏、12人定,并且配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以晚上11點到凌晨1點為子時,來作為新一天的開始,依此遞推。
我們中國的時間叫做“時辰”,名字很風雅又令人敬畏,古人的心思是非常細膩的,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有兩柱香,一炷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而一盞茶的時間是十分鐘,一炷香是五分鐘,一彈指是十秒鐘,那么一剎那就只有一秒鐘,這無數(shù)個一彈指、一剎那合在一起,就成了我們中國人的一輩子。
了解了中國人對于時間的劃分,你就不會困惑是否需要區(qū)分早晚“子時”了。這也并不是“子平法”推理的主流,然而在排列四柱的時候,一個天干或者一柱的差別,會產(chǎn)生天翻地覆的差異,因此在習慣了24小時制的當下,才會產(chǎn)生早子時和夜子時區(qū)分的想法。對于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首先就是歷法層面,前文中我說了我國是自西周起就開始使用十二時辰制的,并且在西漢時期已經(jīng)做到了完善,并且配以了十二地支。因此自那時候起,中國就一直是以“子時”作為一天的起點,并且一直沿用到了明代晚期甚至于清代中期。
翻閱古書可以得知,直到明代晚期的時候,在天文歷法上仍然是以子時作為一天的起點的,而午夜十二點叫做“子正”,那個時代并沒有早子時和晚子時的概念,并且我查找了我能翻到的所有明代和清早期的命書,都沒有發(fā)現(xiàn)所謂的“早子時”和“晚子時”這樣的詞語,因此可以斷定,在使用《大統(tǒng)歷》的明代絕對是沒有這個說法的。
直到清代順治元年,德國傳教士湯若望上呈清廷《西洋新法歷書》,并且由多爾袞定名為《時憲歷》開始實施,并且最終在康熙九年的1670年才最終取代了《大統(tǒng)歷》,而徹底施行,以前文中我提到的“子正”0時作為了時間交換點,從而子時就有了跨越兩天的分野問題。
雖然從1670年開始,子時就有了橫跨兩天的分野問題,然而我想說的是命理學的干支紀法,早至隋唐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了,能夠明確留存下來的古書如《李虛中命書》就已經(jīng)有四柱了,難道那個時候有早晚子時了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斷定所謂“夜子時”無非就是1670年之后,慢慢衍生出來的人云亦云而已。
其次還有一個個原因,就是民間的時間準確性問題,在鐘表普及之前的廣大中國,每個人都是很難確定自己的出生具體時間的,尤其是在黑天之后出生的,很多都是靠“子午卯酉仰面而生,寅申巳亥側面眠,辰戌丑未面伏地”等等民間口訣來確定的,直到計時工具普及了之后,出生時間才變得準確了。時間準確了,就有人吹毛求疵了,想著既然是24小時制,那么就應該以0時為界限來排列四柱。
綜上所述,我本人時非常不認同當下流行的早晚“子時”的,四柱誕生在中國傳統(tǒng)的歷法制度之內,就要按照傳統(tǒng)的十二時辰制來排列。子時稱為“夜半”,作為一天的起點已經(jīng)近兩千年了,并且十二時辰是那么風雅和美的創(chuàng)造,為什么要破壞和否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