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
檸檬心理丨作者
檸檬心理&QQ音樂丨音頻
前幾日,檸檬去朋友家里拜訪,發(fā)現朋友家的小孩在默默抽泣,于是檸檬便小聲詢問孩子是不是犯錯了,結果發(fā)現是因為孩子在午飯的時候只顧著玩游戲,被媽媽責令這一整天都不可以玩手機。晚餐結束后,令檸檬奇怪的一點發(fā)生了,孩子做完作業(yè),一直不肯睡,非要玩一局游戲,朋友居然同意了,我事后跑去問朋友為什么,朋友說擔心孩子一直纏著不肯睡,還不如玩一局游戲立馬睡覺,更省事些。其實,這樣的省事只能處理好今晚的問題,卻為以后對孩子的教育埋下了雷。
??孩子做錯事之后,家長經常會采取一些懲罰措施,但很多家長看到之后孩子的表現還不錯,就將懲罰措施給取消了,家長覺得沒什么,其實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家長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性降低,之后同樣的懲罰措施就失去了有效性,因為孩子知道,懲罰措施是可以被免除掉的,之后孩子的行為就會越來越難管控。雖然撤銷處罰也是對孩子的規(guī)范行為的負強化,但家長往往掌握不了這個度。那么具體應該有什么舉措呢?
首先,在對孩子的獎懲以及要求上,家長需要加強懲罰的威懾性。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往往會采取一個懲罰措施,比如,今天不可以看電視,或者今天八點前必須睡覺,但很多孩子都會撒嬌,家長這時就會心軟,最后導致懲罰措施被取消了。其實適當的負強化是可取的,比如孩子在犯錯后態(tài)度非常端正,也在積極改正自己的錯誤,家長可以偶爾原諒孩子,取消懲罰,但如果每次都這樣解決,那懲罰措施就停留在言語層面上,也毫無威懾力了,孩子之后也會認為,反正也不會真的懲罰我,我每次撒撒嬌不就行了。在家長定好懲罰措施后,即使孩子表現的很不錯,家長減小懲罰措施的強度即可,還是得讓孩子嘗到做錯事的苦頭,這樣才能更好的避免問題行為。之前家里孩子總是賴床,導致他為了不遲到經常不愿意好好吃早飯,試過很多方法他都改不掉這個毛病。后來我想出一個辦法,要求他必須洗漱吃完飯后才能走,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遲到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得自己承擔后果,結果孩子果然遲到了。經歷了兩三次這種情況后,孩子后來每天都自己看時間趕著吃早餐離開。獎勵方面也需要家長言出必行,不然會影響孩子對家長的信任,之后家長再想正強化孩子的行為時,孩子也會將信將疑。
其次,家長的言出必行可以為孩子做好榜樣。孩子的模仿與學習的能力很強,如果你想讓孩子少玩手機,那首先你得先降低自己對電子產品的使用頻率,如果你想培養(yǎng)孩子看書的樂趣,那你就得留出一些休息時間讓自己能夠安心地和孩子一起看看書,如果家長是言出必行,自己是將任務都按時做完的,那么孩子就會認為言出必行是一個很自然的行為。孩子其實很容易會半途而廢,如果家長放縱孩子,那么孩子會覺得這件事可做可不做。在這一點上,檸檬看到過一位家長做的就很好,這位家長在教孩子讀書的時候,定好的任務是一篇,即使孩子真的讀不下去了,家長不會說明天再讀,而是自己帶著孩子讀,告訴孩子定好的目標就要用全力將其完成。
孩子的情緒需要照顧,但不代表孩子的所有想法都需要順著來,孩子在小學時期的習慣和觀念是需要家長去塑造的,家長的言出必行不僅可以供孩子學習模仿,還可以強化孩子對于規(guī)范的概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