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11.3 培根
【本文轉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僅供學習參考】
3、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
? 十七世紀“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xiàn)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i]他出生于新貴族家庭,于劍橋大學畢業(yè)后研究法律,后轉而研究哲學,擔任過掌璽大臣、大法官等要職,晚年離開政界,專門從事著述。
? 培根生活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序幕時期,他反映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要求,為發(fā)展資本主義生產而熱心提倡科學,謳歌自然科學的成就,奮起批判經院哲學。為清除科學發(fā)展的思想障礙,他主張要把盤踞于人們頭腦中的錯誤思想或偏見打掃干凈。他把這些錯誤思想或偏見稱作“假相”[ii],把它們歸納為“種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場假相”、“劇場假相”四種,并對這些假相作了詳盡的分析、批判。培根還認為,要促進科學的發(fā)展必須有正確的方法,因而著重考察了認識論、方法論問題,這使他成了近代歐洲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創(chuàng)始人,科學歸納法的奠基者。他的歸納法主張從感覺和特殊事物出發(fā),經過逐步上升,最后達到普遍的公理。因此他注重收集事實,強調實驗在歸納中的作用,提出“三表法”作為科學歸納的具體步驟,要求人們在歸納概括時,不僅要注意正面的例子[iii],而且要注意反面的例子[iv]和不同程度的事例[v],然后運用驅除法[vi]把那些非本質的無關的東西去掉,從中發(fā)現(xiàn)事物的一般原理。培根的歸納法是對當時自然科學中實驗分析法的總結,它在反對經院哲學的形式主義煩瑣推理方面起了積極作用。但是,培根片面地夸大歸納法,貶低演繹法,不理解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他把當時自然科學中孤立靜止的研究方法移到哲學中,這就造成了近世紀以來“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vii]培根在論述認識論、方法論的過程中,闡述了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他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在自然界中真實存在的是無數個體事物,構成個體事物的基本成分是“簡單的性質”。這些性質的數目很多,但卻是有限與不變的。在事物內部存在著“形式”作為它的本質。培根所說的形式并不象亞里士多德和托馬斯·阿奎那所說的是一種精神的東西,而是存在于事物內部的“潛伏的結構”、“潛伏的過程”;他有時又把形式說成是事物內部的規(guī)律。形式和簡單性質的關系是本質與現(xiàn)象,原因與結果的關系?!?strong>人們一旦發(fā)現(xiàn)了形式······在思維方面就能得到的自由?!倍@正是培根歸納法的主要目的。培根不僅承認世界是物質的,而且認為物質是能動的,運動是物質的“第一個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viii],并對運動作了十九種分類。“這里所說的運動不僅是機械的和數學的運動,而且更是趨向、生命力、緊張,或者用雅科布·伯麥的話來說,是物質的痛苦‘Qual’。”[ix]但是,培根的唯物主義是不徹底的,他有時容忍上帝的存在,認為信仰上帝和研究科學是不矛盾的,因而接受了文藝復興以來頗為流行的“兩重真理論”。
? 培根的主要著作有:《學術的進步》、《新工具》、《新大西島》等。
注:
[i]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頁。
[ii] ldols.
[iii] 存在表。
[iv] 缺乏表。
[v] 程度表。
[vi] 又稱排斥法。
[vii]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60-61頁。
[viii]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頁。
[ix]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