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中的禮儀

神話中的禮儀
禮儀的確立,無疑與人類對于廣大天地的敬畏離不開關系。后來,這種敬畏逐漸演變,才有了人對于上級甚至對于皇權的敬畏。從時間線上來說,人類最初的“禮”是對自然的敬畏,《禮記》曰:禮者,天地之序也?!洞呵镒髠鳌吩唬悍蚨Y,天之經(jīng),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妒酚洠瑯窌罚捍髽放c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由此番資料而言,神話思想的“萬物有靈”與禮儀思想的“天地之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禮儀是將神話中的“思想”具象成“行為”罷了。遠古先民對于自然的敬畏遠遠超過現(xiàn)代人的認知,那時的他們無法理解自然的種種行為,所以他們通過玉器與天溝通,試圖理解上天的旨意,然后將“黃米、牛羊”等東西擺上祭臺,此間內容《山海經(jīng)》中也有記載,祭祀的內容會像總結一樣,出現(xiàn)在五藏山經(jīng)的最后,如《南山經(jīng)》:“凡南次三經(jīng)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龍身而人面。其祀皆一白狗祈,糈用稌(tu)?!庇纱丝梢?,在“神話中國”的時代,祭祀就是遠古先民的最高禮儀。祭祀作為最高禮儀還有一個主要原因,那就是:魂魄的思想。在《禮記,郊特性》中記載“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边@種思想慢慢的延伸出了祖靈思想,即每一個部族都有一位,受后人頂禮膜拜的祖先。祖先們庇護著自己的子民,子民則需要盡心供奉著祖靈,比如:牌位等儀式。祖靈思想統(tǒng)治著子民們的心靈,于是這種思想就被統(tǒng)治者拿來沿用,為他們的統(tǒng)治與管理尋找了很好的切入點,既不得罪子民,還能收效頗豐,皇權似也莫過如此,不過此番都是題外話。
拉回到原有的主題,“神話中國”中的禮儀思想,用上文的話進一步來分析就是:禮儀的思想與自然萬物、陰陽萬物的秩序相對應?!兜赖陆?jīng)》有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尚書,洪范》為代表的夏、商、西周時期的五行觀還是一種樸素的對自然事物特性的認識“,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薄按簽榍嚓枺臑橹烀?,秋為白藏,冬為玄英?!薄稜栄?,釋天》春夏秋冬、青朱白玄 (黑) 分別對應東、南、西、北。這種將時空觀混談的思想,也是神話中國特有的思想。隨著天地觀的形成,禮也不僅僅拘泥于谷穗、農畜的“供養(yǎng)”,轉變成一定有規(guī)則的禮儀,如《周禮》中的記載:

由此可見,遠古先民的禮儀即是“以初為常”。所謂“以初為?!本褪且栽铝?,昭示春始冬終,敘述日月、帝神、物侯之后,敘以王事,天子法天之旋,座“明堂”行王事。同時《禮記》也記載過:

這種規(guī)則一直沿用到漢朝,《后漢書,祭祀》中也是采用時空方位觀混談,從而記載祭祀之禮:

通過上述遠古祭祀禮儀的分析,可以看出遠古先民對于天地自然的敬畏。燭龍作為出現(xiàn)的大神,祭祀禮儀必不可少。但是燭龍所在之山:鐘山、章尾山皆沒在五藏山經(jīng)中出現(xiàn)過,所以很難輕易將這位“人首龍身”的神安排出一個合適的“祭祀典禮”。但是燭龍的描述十分有趣,“晝”、“夜”、“冬”、“夏”這種時間性的“二元論”恰恰就是遠古先民對于天地最初的認知,若是歸結于“禮儀”的話,燭龍的出現(xiàn)即是“禮儀”的出現(xiàn),遠古先民剛認知到大神的存在,那種似跪不跪,似趴不趴的狀態(tài),也猶如萬物初開的“混沌狀態(tài)”。隨著燭龍帶來的時間上二元論的發(fā)展,加上人們對于世界認知的加深,才有了禮儀。即燭龍這集即是“以初為常”的禮儀狀態(tài)的開啟者。
開啟后禮儀制度的創(chuàng)立者隨著而來,那就是人文初祖伏羲。伏羲的功績較雜亂,但發(fā)明禮樂這一條必不可少。遠古時代的祭祀禮與樂密不可分,從“儺”一類的祭祀風俗就可窺得一斑。所以伏羲創(chuàng)立禮樂的制度之后,“禮”的概念就漸漸深入人心。在劉慧萍老師的《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一書中,列舉了大量史書、民間祭祀伏羲的活動。可惜的是唐之先的史料殘缺不全,不知遠古先民是如何行為??紤]到“以初為?!钡亩Y儀思想,唐代的祭祀無疑也能提現(xiàn)祭祀的一切特點,如:《唐會要》摘:其擇日及置廟地,量事營立,其樂器請用宮懸,祭請用少牢……由此可見樂器加農畜的祭祀已然開始沿用。后世加上神農辨別五谷后的糧食,就行成了山海經(jīng)中的山海的祭祀禮儀體系。但由于祭祀過程中的動作等較難考究,如干戚舞等。
備注:由于此篇文章撰寫時間較早,所以一些具體學術圖片的出處已經(jīng)忘記。所以此間引用做的并不嚴謹,在以后再次遇到相關知識,會將出處再度填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