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舞811簡答)簡述魏晉南北朝舞蹈對唐代舞蹈莫基作用



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分裂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主流。社會的動亂與社會秩序的解體出現(xiàn)了民族大融合以及人們思想和個性的解放。在此期間,漢族樂舞文化與外國及少數(shù)民族樂舞文化長期交流,相濡以沫。
唐代舞蹈在類型,編導手法,表現(xiàn)方式上都是中國古代舞蹈史上的“高峰”時期,而魏晉南北朝舞蹈為唐代舞蹈走向高峰做了鋪墊。具體變現(xiàn)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獨立性與表現(xiàn)性態(tài)勢
獨立性與表現(xiàn)性是唐代舞蹈達及鼎盛的一大標志。首先,舞蹈在魏晉南北朝已改變了它在漢代融于“百戲”的綜合性質而向“獨立的藝術形式”過渡。其次與漢代舞蹈多用道具不同,魏晉南北朝的舞蹈轉向憑借舞蹈自身“有意味的形式”來表現(xiàn),都不以如實的再現(xiàn)為主,而是以概括的表現(xiàn)為主。魏晉南北朝的“清商”舞蹈和“胡舞”都是以純粹的動作姿態(tài)來表現(xiàn)精神內容,比如《白纻舞》、《鴝鵒舞》等。因此古代舞蹈的獨立性和表現(xiàn)性雖然是在唐代完善的,但魏晉南北朝為其起了鋪墊作用。
二、中西融合新舉
魏晉南北朝流傳的“胡舞”與中原舞蹈的風格不同,以新鮮的、異國情調的強大魅力沖擊著中國舞蹈文化。以《西涼樂》為例。永嘉之亂后,一部分《清商樂》傳入涼州,與《龜茲樂》相結合成為了《西涼樂》。其中的舞蹈叫“方舞”舞者的裝束體現(xiàn)了中西結合,腳蹬皮靴意味著步伐動作是西域型的,可它的總體基調依舊帶著中原色彩。唐太宗的《慶善樂》配曲為“西涼樂”而非“清商”,可見,“西涼樂”閑雅的風格近于中原傳統(tǒng),同時有滲透著西域民族開朗豪放的性情?!段鳑鰳贰肥抢^承傳統(tǒng)、融合異風的產(chǎn)物,在東魏、西魏、北周被稱為“國伎”,是?第一部杰出的中西結合作品,為唐代吸收外來樂舞進行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三、“軟舞”之準備
“軟舞”是唐代舞蹈的精華之一,魏晉南北朝是“軟舞”準備階段,當時很多舞蹈如《白纻舞》、《前溪舞》等,都普遍具有類似唐代“軟舞”的婀娜柔美的特征?!败浳琛敝v究舞袖、運腰、求輕、貴柔,特征表現(xiàn)在行云流水般的韻律。
漢代以袖腰為特征的舞蹈與唐代“軟舞”有著質的不同,漢代的“輕柔”主要通過雜技技巧體現(xiàn),講究“凝重的律動”,而唐代的“軟舞”則講究“流動的韻律”,給人感覺清新雅致。
魏晉南北朝的“清商”舞與唐代“軟舞”更接近,既繼承了漢代舞蹈的頓挫氣勢,又向唐舞流暢灑脫風格轉化,起到了橋梁的作用。
四、“健舞”之先聲
“健舞”也是唐代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健舞”有三分之二以上是西域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舞蹈;而漢民族舞蹈只有兩個《劍器》和《黃獐》。由此可見,唐代“健舞”的主體為“胡舞”,而“胡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在中原流傳,所以唐代的“健舞” 是魏晉南北朝“胡舞”的基礎上建立的。原始社會末期的“刑天舞干戚”開始了華夏“武舞”的歷程,后又出現(xiàn)周的《大濩》《大武》,漢的“刀舞”,“棍舞”等,“武舞”的特征為古樸,厚重,雄健,猛銳與“胡舞”“健舞”奔放,癡狂,瀟灑,明快的特征有較大差異。因此,南北朝時期的“胡舞”為唐代“健舞”奏響了先聲,而不是前代的“武舞”。
五、“燕樂”之基本構架
唐代的宮廷燕樂主要包括“九,十部樂”,“坐,立部伎”“健舞”“軟舞”“大曲”“歌舞戲”,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清商樂舞和胡樂胡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首先唐代的“九,十部樂”,在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具備了百分之八十,實際上是對南北朝中外樂舞的組合整理與提高。其次,唐代的健舞、軟舞、歌舞戲大多也是源自魏晉南北朝。如《烏夜啼》《蘭陵王》等是南北朝就有的舞蹈。再如大曲的《伴侶》、《玉樹后庭花》等也是魏晉南北朝“清商樂”的同名同類舞蹈上發(fā)展起來的。
綜上所述,沒有魏晉南北朝的“胡樂胡舞”“清商”舞蹈,就沒有唐代的“健舞”“軟舞”;沒有魏晉南北朝流行的西域樂舞和其他外國樂舞,就沒有隋唐《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即使是新型的唐代宮廷樂舞----《坐部伎》,《立部伎》,離開了魏晉南北朝的準備,也不能得以豐富。所以正是有了魏晉南北朝的為唐代舞蹈創(chuàng)建的基礎構架,唐代樂舞才能在中國舞蹈史上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