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普洛夫的狗和斯金納的老鼠

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學習聯(lián)結(jié)理論(行為主義心理學)

巴普洛夫的狗
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實驗:把食物展示給狗,測量其唾液分泌。在這個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如果隨同食物反復給一個中性刺激,如鈴聲,狗就會逐漸學會在只有鈴聲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分泌唾液。

這種教育理論在教育實踐中的運用再常見不過了。如幼兒園的小孩兒第一天來上學,老師給一些糖果玩具,第二天小孩兒們又來了,因為糖果玩具,久而久之,小孩兒對上學的認知儼然成為對玩具的執(zhí)念,或者說小孩兒們已經(jīng)“賴上”老師了。直到有一天,玩具沒了,直到有二天糖果也沒了,但是小孩兒還是會來學校的。
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的主要規(guī)律:
(1)獲得和消退
(2)泛化和分化
(3)高級條件作用
(4)兩個信號系統(tǒng)理論
斯金納的老鼠
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實驗:他于20世紀30年代發(fā)明了一種斯金納箱的學習裝置,饑餓的小白鼠通過不斷按壓竹竿,知道吃飽為止。

這個實驗在教育中的運用呢,也是很常見的,以正強化為例吧,比如孩子喜歡看電視,不喜歡做作業(yè),家長希望孩子做作業(yè),就把看電視作為獎勵,只有做完作業(yè)才可以看電視,久而久之,孩子就明白,只有做好作業(yè)才有電視可看。當然,愉快刺激和厭惡刺激呈現(xiàn)所針對的行為一定要明確,才能塑造好相應的行為,就像迷箱中的老鼠因為知道按動操縱桿就能獲得食物所以行為才會增加,但如果按動操縱桿每次帶來的是電擊,那么行為就會減少。
操作性條件作用的主要規(guī)律
(1)正強化和負強化
(2)逃避條件作用與回避條件作用
(3)懲罰與消退、維持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