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社】二戰(zhàn)日本的亞洲盟軍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Men-at-Arms(MAA)系列第532號:日本的亞洲盟軍(1941-1945)-Japan's Asian Allies 1941-45。原作者Philip Jowett,繪圖Stephen Walsh。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A:“滿洲國”和內蒙古
A1:步兵輕機槍手,“滿洲國”陸軍,1944年
“滿洲國”的陸軍穿著與日本陸軍相似的制服,但他們有自己特殊的野戰(zhàn)帽和徽章。相比日本陸軍的款式,他們的帽子帽頂要平一些,上面佩戴“滿洲國”的被花冠環(huán)繞的五色星帽徽(顏色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為黃/黑/白/深藍/紅)。陸軍保留了中國的M1930式土黃色制服,冬季版為毛料,夏季版為棉制(如圖所示)。上衣的領章牌上分別展示著數(shù)字“2”和“8”,這指代的是部隊番號;縱向步兵紅色肩章上的三顆黃色五角星代表了上等兵軍銜。上衣和半馬褲(一種錐形褲子)是之間有一定色差的棉布制作的。他的靴子是日本人的棕色皮革版,這和他的攜行裝備所使用的材料一致。輕機槍是6.5毫米口徑的M1922“大正十一式”;由于替代型號產量不足,日本陸軍也一直在使用這種武器。
A2:騎兵一等兵,內蒙軍,1943年
這名士兵身穿日本帝國陸軍的冬季制服,但毛皮帽子上佩戴的是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內蒙古的軍隊使用的那種中央帶黃色圓盤的藍色琺瑯質五角星。需要注意的是,為日軍特別裝備的這種帶毛襯里的冬季大衣采用藍色肩章,這種顏色是內蒙古軍各兵種通用的,上面的代表軍銜的兩顆星以日本人的樣式排列(日本陸軍的士兵分三個等級,用1到3顆星代表)。士兵的其余制服和裝備都是日本陸軍的標準裝備,其中包括一雙珍貴的騎兵靴;直到1937年更高級的統(tǒng)一著裝標準采用之前,蒙古騎兵一直使用他們自己的軟靴。另外,他的武器是日本帝國陸軍“塌鼻子”的四四式(M1911式)騎兵卡賓槍,它擁有一體式的折疊刺刀。至少有三種不同類型的內蒙古軍旗被使用。這名士兵的袖標和旗幟上的圖案都是騎兵慣常使用圖案的變體;還有一種旗幟是藍底的,中央是黃色的弓加箭袋圖案。
A2a:內蒙古軍的帽徽,依據(jù)一名曾經在內蒙古軍服役的日本軍老兵作家的描述繪制。
A3:白俄志愿兵,“滿洲國”陸軍淺野旅,1941年
這個旅招募自20世紀20年代初逃離蘇聯(lián)的白俄移民。他們和他們的子弟往往渴望加入親日和反蘇的軍隊,偽滿洲國政府的日本“顧問”們認為,如果與蘇聯(lián)再次爆發(fā)戰(zhàn)爭,他們將是一筆有用的資產。這名士兵穿日本陸軍基本型的夏季制服,肩頭佩戴的是老的五式(M1930式)軍銜肩章。在他胸前佩戴的是該旅特殊的布面徽章,它采用俄羅斯標志色白、紅、藍三色的十字架,同樣的圖案也出現(xiàn)在他的小號上掛的旗幟上。另外,日本的M1932式鋼盔在“滿洲國”軍隊中被廣泛使用。

B:中國的“南京政府”
B1:汪精衛(wèi),1942年
南京“重組政府”的這名傀儡領導人兼總司令穿原中國軍隊的軍官毛料制服,但帽徽是南京偽軍的版本,而領章是屬于他獨一無二的款式。帽徽是仿制國民黨的青天白日圖案設計,不過加上了一圈紅色外邊緣。這一圖案的小號版本還同時出現(xiàn)在鍍金色領章的前端,它后面是金色的三角扣型章。在一次視察性的閱兵中,汪精衛(wèi)佩戴了白色的禮服手套,同時攜帶原中國軍隊陸軍軍官版本的馬刀。
B2:騎兵下士,1943年
本圖還是一樣的人物的制服和中國軍隊的幾乎一樣,其中包括了帶青天白日蠟貼徽章的德國M1935式鋼盔。軍銜領章系統(tǒng)也是依據(jù)中國軍隊的款式序列,采用了三角形和短杠式徽記,但有些領章上增加了阿拉伯數(shù)字以指代佩戴者所在的師。他們的大部分武器都來自被占領的中國軍隊的軍火庫,這名騎兵得到了一支比利時FN公司制造的7.92毫米口徑毛瑟M1924式短步槍。圖中隱蔽看不清的是兩條布制彈藥背囊(參見圖B3)。軍旗與中國軍隊的軍旗相同,只是在軍旗的頂部增加了一面黃色的三角旗,上面寫著漢字“和平反共建國”。這是汪精衛(wèi)的日本主子執(zhí)意要求增加的,以強調對共產主義的共同仇恨。
B3:一等兵,江門,1944年
在遠離“首都”南京的地方,名義上隸屬于汪精衛(wèi)政權的軍隊往往衣著和裝備都很簡陋。這名裝備糟糕的步兵來自遙遠的南方省份廣東,他屬于原來由國民黨軍官指揮的一支地方軍隊。他的帽子是大多數(shù)國民黨軍隊都戴的那種標準的淺灰色棉帽子,但帽徽是南京“政府”的。一份美國的情報顯示了圖中這種黑色棉制服(但這份報告中的人物戴的是和制服同樣材質的帶帽舌的常服帽)的存在。作為軍銜標志,代表接受過訓練的士兵的兩顆星徽縫在了袖子上,胸前藍底黃字的布片則是他所在部隊的識別標志。士兵的基本裝備包括了兩個布制彈藥背囊,背囊上的彈藥袋用繩帶扎緊。他的武器是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步槍,這是德國的M1888式步槍的中國仿制版。

C:緬甸
C1:軍旗手,緬甸獨立軍,1942年
1941年到1942年間,緬甸獨立軍的志愿兵們所穿的服裝都是軍服和平民服裝的臨時組合;流行的軟木遮陽帽是私人購買的物品。日本人的熱帶襯衫和短褲是由他們在海南島訓練時教官們捐贈給緬甸獨立軍的。他的左袖子上佩戴著緬甸國家標志色黃、綠、紅三色的臂章;其他的袖標上的圖案則是用來代表不同兵種的。雖然綁腿是日本人的,但士兵的鞋子是他自己的,而繳獲自英國人手中的點455口徑韋伯利左輪手槍則裝在織物手槍套里,固定手槍套的則是民用皮腰帶。圖中這種旗幟是緬甸獨立軍使用的第二個版本,在綠色的底面上展示了1885年以前緬甸王室的象征——孔雀以及額外添加的四條紅色閃電。
C2:昂山,緬甸國防軍,1943年
圖中昂山總司令身著1942年至1943年間的緬甸國防軍制服,而緬甸國防軍是日本人第二次嘗試組建的緬甸軍隊。昂山的日本野戰(zhàn)帽上帶有黃色帽帶和采用黃色背板的黑色星形帽徽。日本陸軍的黃棕色八九式(M1938式)毛料軍官制服是在訪問日本時穿著的;在緬甸的炎熱天氣里他更合適穿著棉質服裝。在金色的日式少將軍銜領章后面是獨特的黃色圓盤型布面領章,上面展示著孔雀圖案。在訪問日本期間,昂山被授予了櫻花勛章,他還拿著一把軍官等級質量的武士刀,1941年至1945年間,有幾把這樣的刀贈送給了親日軍隊中一些受青睞的軍官。
C3:一等兵,緬甸國民軍,1944年
緬甸國民軍作為新“獨立”的緬甸的軍隊在1943年成立,它繼承了緬甸國防軍的領導層和工作人員,然后只是稍作了重組。這名年輕士官戴土黃色野戰(zhàn)帽,它帶有慣常的黃色帽帶和黑色星形帽徽。在他的棉質襯衫上展示了1944年開始采用的新式綠底白色軍銜領章系統(tǒng)。在士兵的左胸口袋上方佩戴的白色帶子上用日文寫著他的名字和所在部隊。褲子和深色綁腿以及綁腿上方的交叉綁帶都是日本陸軍的標準裝束,而他的足袋鞋則是帆布加橡膠材料制造的。戰(zhàn)爭后期生產的日本腰帶和三只彈藥盒(其中一只在身背后)都是膠化帆布制造的,可能是淺土黃色或是發(fā)紅色的土黃色的。緬甸國防軍的標準個人武器是三八式步槍和一一式標準輕機槍。

D:印度國民軍
D1:一等兵,馬來亞,1942年
這名一等兵屬于1942年由莫罕·辛格領導的“第一版”印度國民軍。他穿的原英屬印度陸軍的土黃色訓練服在左袖子上展示著白色圓型臂章,臂章上帶橙色、白色和綠色邊緣(由內到外),臂章上的圖案包括了帶紅色圓型中心的棕色八角星、交叉的三色旗以及“INA”字樣(印度國民軍的縮寫)。臂章之上的單一一條白色橫杠代表了他的軍銜。士兵戴MkII型鋼盔,裝備37年版織物裝備(腰帶、背帶、“通用包”、水壺套、刺刀掛鉤和常見的“小背包”),這都是繳獲自英國在新加坡的倉庫的。英國戰(zhàn)敗后被繳獲了成千上萬支槍,其中這支點303口徑的李-恩菲爾德(SMLE)步槍被再次裝備——這些前英軍士兵在幾個月前投降時上繳的就是這些武器。
D2:中尉,印度國民軍(INA),自由印度黨,1943年
這名錫克族中尉屬于沙哈斯·昌德拉·鮑斯(Subhas Chandra Bose)在1943年組建的第二代印度國民軍,同時他也屬于政治-軍事組織“自由印度黨”,該黨將負責未來所有“被解放”的印度領土的管理。他的土黃色頭巾上佩戴著印度國民軍的錫制徽章,無論軍銜如何,所有志愿兵都會使用它。制服的其余部分都是原來英國人的,其中包括一套土黃色訓練夾克加褲子以及一雙黑色皮靴。帶紅色滾邊的肩章上展示著兩條象征軍銜的藍色短杠,它們之下是“INA”字樣。印度國民軍的徽章釘在他胸前,黃色臂章則是屬于自由印度黨的,圖案為著名的德里紅堡的圖案。另外,中尉的英國織物腰帶上固定的手槍套里裝著點38口徑恩菲爾德2號左輪手槍。
D2a:印度國民軍的徽章
D3:中士,占西女王團,緬甸,1944年
“占西女王”團由女激進主義者拉克希米·沙加爾(Lakshmi Sahgal)建立并命名,而占西女王是1857年至1859年間印度大兵變(今天被稱為第一次印度獨立戰(zhàn)爭)的一位著名女英雄。這名志愿兵的野戰(zhàn)帽上配有印度國民軍慣常的錫制帽徽。這種最早一版的連身制服具有實用設計,同時也照顧了年輕女性志愿者的羞怯感,另外,它的褲腿是焦特布爾風格的。她右胸前佩戴著印度國民軍徽章和印度獨立聯(lián)盟的圓形三色章,帶三條白色橫杠的臂章則代表了中士軍銜。她的棕色皮革裝備是日本人提供的,是荷屬東印度倉庫中繳獲品。同樣來源的荷蘭版6.5毫米口徑曼利夏M1895式卡賓槍相比之前的點303口徑SMLE步槍(許多在英國人的第一次空襲中損失掉了)更適合身材纖細的年輕女性。

E:泰國
E1:步兵列兵,撣邦,緬甸,1942年
緬甸境內的這名士兵穿綠黃色的夏季棉制服(包括了步兵領章、錐形半馬褲、綁腿和棕色皮靴)。他的頭盔是泰國版的法國阿德里安M1915式鋼盔,鋼盔正前方是黃銅色的“脈輪”(chakra)圖案徽章。棕色皮腰帶上支撐著兩個彈藥盒和一只刺刀鞘,兩者都是他的泰國46型毛瑟布槍的配套品。另外他還擁有一只戰(zhàn)前的英國式樣織物背包。
E2:軍旗手,本土防衛(wèi)學生團,1941年
這是一支類似于希特勒青年團的組織,其成員作為泰國軍隊的預備士兵接受軍事訓練。1941年12月8日,日本為了“正式”入侵緬甸侵犯了泰國領土,這雖然得到了泰國政府的允許,但泰國方面仍然動員了學生團的一支部隊在Nang Sang橋去抵抗日本軍隊。很快雙方都下達了?;鹈睿幣朐獛涱I導的親日政府很快就與日本正式結盟。圖中這名旗手穿標準的青年團制服,它包括了帶黃銅色帽徽的大蓋帽、淺黃色棉襯衫和短褲、黑色毛料襪子以及黑色皮鞋。在他右胸前口袋上方展示的是泰國陸軍的徽章,衣領上佩戴的是交叉的武器圖案的領章,肩章帶上則有代表軍銜的兩條黃銅色的小V字章。泰國軍隊的所有軍旗都是類似的設計——脈輪符號(chakra)重疊在中央的藍色條帶上。旗桿上的彩帶是頒發(fā)給擁有良好操行或參加過某些特定戰(zhàn)役的軍事單位或學生團部隊的。
E3:陸軍元帥鑾披汶·頌堪,泰柬邊境,1942年初
擔任國防部長時年44歲的鑾披汶元帥是1941年到1944年間泰國的實際統(tǒng)治者。圖中表現(xiàn)了與印度支那的維希法國軍隊進行邊境戰(zhàn)爭之后他視察前線時的情況。圖中他穿著標準的泰國軍官綠黃色制服,戴棉質的大蓋帽,帽徽為鍍金色的軍官版本。上好棉質面料制作的上衣佩戴金色辮紋肩章,肩章上擁有代表元帥軍銜的金色泰國王冠加交叉的權杖圖案的徽章。鑾披汶最初是一名炮兵軍官,所以他保留了他原來所在部隊的領章,也就是交叉的大炮上方加王冠圖案的徽章。軍官版馬褲和黑色皮靴是這身制服的最后組成部分,武裝腰帶上固定的手槍套里裝的是7.65毫米口徑的比利時FN-勃朗寧M1900式半自動手槍。

F:印度尼西亞
F1:“兵補”志愿兵,爪哇,1943年
印度尼西亞的大多數(shù)志愿兵不是穿著被擊敗的皇家荷蘭東印度軍隊的制服(包括很多新征募的人員)要么就是穿使用荷蘭人的庫存布料重新裁剪的制服。圖中這名全副武裝的“兵補”志愿兵穿的就是原來皇家荷蘭東印度軍隊的M1937式棕綠色制服,但配上了新的徽章。他的日式野戰(zhàn)帽上帶有日本陸軍的黃色五角星帽徽。上衣的立翻領上配的藍色領章,領章上展示代表一等兵的兩顆黃色軍銜星徽。左胸前口袋上方的白色亞麻布布塊展示著日本太陽旗圖案和表示他所在部隊的文字,而右胸口袋之上的長布條則是日文的個人身份證明。毛料綁腿和黑色帆布/皮革野戰(zhàn)鞋也是來自皇家荷蘭東印度軍隊的庫存的。因為在易受攻擊的崗位中工作,他得到了一挺縮短版的6.5毫米口徑M15式馬德森輕機槍為自己提供安全保障,這是皇家荷蘭東印度軍隊的標準班用輕型自動武器。更為常見的一種武器是荷蘭東印度軍隊特有的縮短版的警官版“克利旺”(klewang)戰(zhàn)刀,它裝在棕色皮腰帶上懸著的刀鞘里。
F2:旗手, 鄉(xiāng)土衛(wèi)國義勇軍(PETA),爪哇,1944年
PETA的征募人員穿著與“兵補”類似的制服,而高等級人員通常穿的是采用原來皇家荷蘭東印度軍的布料制作的日式制服。不過,這位低階的班長穿了一件仿造日本陸軍式樣的熱帶上衣,它是由常見的原荷蘭東印度軍隊的制服布料制作的;下翻領上的藍色領章上帶有一條代表軍銜(相當于一等兵)的黃色寬條帶。旗手還戴了一頂當?shù)刂圃斓娜帐揭皯?zhàn)帽,帽子上佩戴黃色星徽;他穿著來自日本陸軍的白色棉布襯衫和日式半馬褲,與之搭配的是原來荷蘭東印度軍所使用的騎兵護腿和軍靴。PETA的旗幟上有寫著部隊標識的白色布片,帶雕刻的硬木旗桿頂端是櫻花樣式的旗桿頭。另外,士兵的手槍套里裝的可能是11毫米口徑的荷蘭老式M1873式左輪手槍。
F3:警官,警察訓練學院,爪哇,1944年
1943年在爪哇成立的五千人的準軍事警察部隊擁有良好的制服和武器配備。這名警官在雅加達的警察學院里從事教職工作,他穿的土黃色上衣制服似乎是從荷蘭皇家東印度空軍的倉庫里繳獲來的,警校的學員們其實也穿這種制服。在1944年4月,爪哇島的其他警察也開始用這種服裝替代他們以前的綠色制服,那種制服搭配的是原來荷屬東印度軍隊的大蓋帽,但正前方佩戴的是琺瑯質的日本旗圖案帽徽。這名警官的身份通過環(huán)繞紅色帽墻的金色辮紋條帶來體現(xiàn),而帽徽則是日本“警保團”(Keibodan)組織的布制徽章。上衣翻領上的紅色領章上佩戴著兩顆金色五角星(代表相當于中尉的警銜)。淺土黃色襯衫、黑色領帶、馬褲和黑色馬靴似乎也都是來自于荷蘭皇家東印度空軍的庫存的。另外,警官的隨身武器是一把未做過改動的“克利旺”(klewang)戰(zhàn)刀。

G:菲律賓、馬來亞和新幾內亞
G1:中士,菲律賓警務局,馬尼拉,1943年
1942年,日本人組建了新的菲律賓警察機構——“警務局”。他們的制服是土黃色布料制成的,草編遮陽帽通常在閱兵場合上使用,而常服序列制服中還包括了日本式的野戰(zhàn)帽。圖中中士在他的頭盔前方佩戴了1943年開始采用的銀花帽徽,當時的“總統(tǒng)”勞雷爾下令將戰(zhàn)前的美式徽章替換成更具菲律賓特色的徽章。襯衫搭配了領帶、土黃色長褲和棕色軍鞋。在左胸前口袋上方的銀色盾型章上展示著與帽徽相同的圖案以及像“B165”這樣的刻版?zhèn)€人編號。他的軍銜展示在襯衫的領子上,紅色的條型章上展示著三顆金星;奇怪的是他還在袖子上佩戴著三條紅色倒V字章,這可能是對戰(zhàn)前警察風格的一種復刻。他的棕色皮帶采用尺寸很大的黃銅扣板,上面帶有花型徽章和“Constabulary”(警察)字樣。他還配備了一支前菲律賓軍隊的點30口徑恩菲爾德P-17型步槍,它們和斯普林菲爾德M1903式步槍一樣都是供警察使用的。
G1a:1943年開始采用的警務局徽章。
G2:菲律賓愛國聯(lián)盟志愿兵,馬尼拉,1944年
1944年末,這支最親日的菲律賓準軍事組織由多支部隊合并組建完成,他們成為了帝國日本陸軍的輔助部隊并最終全部配備了步槍。一位目擊者指出,1945年時,這些志愿兵中的一些人戴著1942年繳獲的美國人的M1917A1式鋼盔,另有一些人得到了美式的藍色斜紋棉雜役服,,它們是1942年駐菲美軍的一些部隊使用過的。當然,這名志愿兵的襯衫是平民物品,顯然他還沒有得到1944年12月在菲律賓愛國聯(lián)盟成立大會的閱兵式上他的同志們所穿的那種全套的日本制服。他的左袖子上佩戴紅色袖標,上面是菲律賓愛國聯(lián)盟的標志,這是顯示對日忠誠的象征;當這支志愿部隊的人員伴隨日軍作戰(zhàn)時,他們通常會被授予一只帶有紅色日之丸圖案的白色臂章。他身上臨時當作制服的元素還包括一條捐贈來的日本熱帶短褲以及一雙民用的帆布/橡膠“平底鞋”。約5000人規(guī)模的這支志愿部隊大多數(shù)裝備的都是日本的三八式步槍及其配套的皮腰帶和彈藥包。
G3:“志愿軍”(Giyugun)士兵,馬來亞,1944年
作為占領軍的日本第25軍將馬來亞改名為馬來,他們一方面在當?shù)乩^續(xù)迫害華僑,一方面成立“志愿軍”和“志愿團”以招募馬來人和印度人。這名馬來人志愿兵穿戴日本人的熱帶制服,其中包括了野戰(zhàn)帽、襯衫和短褲,此外還搭配民用白襪子和黑色帆布鞋。襯衫的左胸口袋上方是一塊中間帶有日之丸的白色亞麻布塊,上面用日文寫著志愿兵的名字和所在部隊。右胸口袋上方的紅色矩形徽章之上除了一顆代表軍銜的黃色星星,還有一只紅色三角形圖案。這名士兵擁有一支原英軍的點303口徑SMLE步槍,并配備英國的M1908式織物載具裝備,在1941年至1942年間,這些裝備一直被存放在當?shù)氐膫}庫里。
G4:部落志愿兵,荷屬新幾內亞,1943年
日本駐軍對于有效占領西新幾內亞來說數(shù)量遠遠不夠,因此他們利用當?shù)夭柯渲g的對抗招募了一些所謂的親日志愿部隊。圖中這名志愿兵得到了一頂?shù)蹏毡竞\姷陌咨募疽皯?zhàn)帽和一件白色襯衫,襯衫下擺掖在他自己的土黃色短褲里。另外,他像往常一樣光腳不穿鞋。左胸前則縫了一塊典型的日本太陽旗徽章。無論得到一支什么樣的槍他都會很高興的,哪怕是他手中的這種11毫米口徑古老的Beaumont-Vitelli M1871/88式步槍,這是從1942年以前的荷蘭駐軍軍械廠里繳獲的。

H:婆羅洲、蘇門答臘、越南和緬甸
H1:志愿團志愿兵,沙撈越,1944年
北婆羅洲的“志愿團”是由日本主子武裝的另一個組織。他們戴配有日本帽徽的野戰(zhàn)帽,穿熱帶襯衫、短褲和帆布/橡膠材料的“平底鞋”,這些都是慣常的裝束,而襯衫上的徽章(紅框內有一顆紅色五角星的白色布片)則是北婆羅洲志愿團所獨有的。這名志愿兵使用的是日本人丟棄不要的裝備,其中包括了帶兩只彈藥盒的膠化帆布腰帶和帆布背包,當然他還很幸運地裝備到了一支三八式步槍。
H2:軍官,“志愿軍”(Giyugun),1944年
這名下級軍官穿日本陸軍的熱帶制服;在他的左胸口袋上方展示著“志愿軍”的圓形徽章,上面有初升的太陽、交叉的步槍和一頂鋼盔圖案以及印尼語“Seokala”(志愿兵)字樣。他的右胸口袋上方是紅色的軍銜徽章,圖案為兩條金色橫杠之上加一顆星。另外他手持著日本的士官版軍刀。
H3:“保安團”(Boa-an)旗手,越南帝國,1945年夏
1945年3月,日本人控制了法屬印度支那并立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為新的越南“統(tǒng)治者”。日本人強迫法國的“印度支那衛(wèi)隊”為他們服務并將其名稱改為“保安團”。事實證明和其他許多日本傀儡勢力一樣,他們也是靠不住的;在越南北部,“保安團”的士兵們傾向于將武器交給共產黨領導的越盟抵抗組織(實際上其中一些人是越盟為了打擊保安團本已低落的士氣而安插的滲透者)。圖中這名男子穿原來法國部隊的M1935式夏季訓練服,但制服上的徽章去掉了,并且為了標識對新主人的忠誠,他在左臂上佩戴了代表皇家的黃色臂章。旗幟是新設計的越南帝國的國旗,它以原安南省的旗幟為設計基礎。這名旗手配備了8毫米口徑貝爾蒂埃M1916式卡賓槍,這是1940年以前法國人廣泛裝備印度支那殖民地軍隊的武器。
H4:志愿兵,若開防衛(wèi)軍,緬甸,1944年
到1944年,日本情報組織“西部機關”已經組建了幾支緬甸少數(shù)民族武裝部隊,其中包括從緬甸西部若開邦的佛教人口中招募的若開防衛(wèi)軍。圖中這名男子穿著前英屬印度軍隊的土黃色襯衫和短褲,戴當?shù)刂圃斓囊豁斨裰贫敷?。在胸前口袋上方的徽章上,下方的字母“N”代表了“西部機關”,而上方的豎條代表了列兵軍銜。他的老式長款M1893式李-恩菲爾德Mk II型步槍是來自英國人的倉庫的,而其個人裝備則是日本的贈品和繳獲的英國貨的組合,此外還加上了一把緬甸的傳統(tǒng)刀(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