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歷史永遠銘記那些民族英雄
讀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史,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位原來沒有注意過的將軍——歸義軍節(jié)度使張議潮。在中唐到晚唐時期,眾多的節(jié)度使為了私欲和野心而刀兵荼毒天下之際。張議潮率河西、隴右為吐蕃所壓迫的漢民族百姓,高舉義旗驅逐蹂躪河西走廊近百年的吐蕃。在沒有得到中央政府一絲一毫的支持的情況下,將涼、洮、西、鄯、河、臨等十二州先后光復。并將北庭、輪臺等地相繼收復,使得斷絕多時的絲綢之路再度暢通無阻。使唐宣宗萬分感慨,“關西出將,豈虛也哉”。立即下詔表彰,“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長角。竇融河西之故事,見于盛時;李陵教射之奇兵,無非義旅”。
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卷首
他又把被吐蕃糜爛的淪陷地區(qū)重新理順。全面恢復唐朝制度,廢除吐蕃的部落制,重建州-縣-鄉(xiāng)-里四級制度。重新登記人口和土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的賦稅制度。而且妥善了處理了當?shù)氐拿褡尻P系,把治下之民整合的鐵桶一塊。將軍有武功能文治,且心懷故國,始終對朝廷心懷忠義。先派其兄入京為質,后又在兄長去世后,束身還朝。他的后繼者雖然屢遭朝廷猜忌,但始終以大唐為正朔,直到李唐王室終結。全忠全義,竟至于斯。不由令人想起抗倭名將戚繼光說過的一句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如此忠志之士,如此的良將竟被淹沒于歷史長河之中,不但是他的悲哀,更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從我個人角度,一直認為凡是那些抵抗外侮,驅除過虜寇的中華兒女。不論其時代,不論其出身,不論其階級屬性,都應為我們?nèi)褡?,全國家的人民所敬奉。看看我們的鄰國,那個彈丸的倭寇之鄉(xiāng)。戰(zhàn)死小卒尚能留名,為后人祭祀。我堂堂中華,名將輩出,英雄不可勝數(shù),竟不能為民族之英雄樹碑立傳,敬奉高閣。悲哉,令人為之嗟嘆。如張義潮、冉閔、陳湯、班超之流居然沒有進入歷史教科書,而尚有無恥之徒妄議岳飛是否應為民族英雄。若否定這些前輩英豪,我中華將何以立身。列寧說,遺忘意味著背叛。希望我們和我們的后輩都能永遠銘記這些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