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友分享】dCS至臻之聲:追求“好聲音”


音頻發(fā)燒之路,是一條追求“極致之聲”的道路,也是燒友們不斷完善自身對于“好聲音”認知的道路。
一路走來,你是否還記得初次試聽高端器材的震撼?
你是否已經找到了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聲音?
你心中的“夢想器材”又是哪一款?
在dCS和國磚吧聯合舉辦的“至臻之聲”主題故事征集活動中,許多燒友分享了自己追求心目中“好聲音”的歷程。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是否能從中獲得共鳴。
#dCS至臻之聲# 原聲黨的追求
By @大仙
一個人的經歷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喜好。我是個追求還原的聽感的人,大概和個人聽歌類型有關系。我喜歡聽樂曲,從原聲、各種輕音樂到古典?;叵胍幌?,開端應該是初中有了CD機以后更加喜歡聽班得瑞和《動感新勢力》附贈的CD里各種動漫原聲吧,這種經歷也使得我和帶我入門的朋友聽音取向差距較大。那么從開始接觸HiFi的伊始,如何能夠聽到一個還原的聲音,就是我個人的追求,也是夢想。
可是什么又是還原呢?剛入燒的時候我對這個概念其實極其模糊,能夠對比的就是身邊的朋友,能想到的就是不要像他們聽那么多帶音染的聲音,大概就是還原了吧。所以由MX500入坑的我相對于那時流行的鐵三角,我選擇了MX90。在工作后我有了一定的收入,才慢慢開始真正了解什么是高保真,進而知道自己追求的其實并不是還原,而是自然的聽感。

如果說現場演奏,追求的是聽到真實的美,享受著只此一次的演奏,抓住那稍縱即逝的閃光,那就我而言HiFi就是追求美的真實,讓創(chuàng)作者們的旋律成為永恒,反復去品味。真實的現場演奏因為空間混音和自然擴散衰減,是不可能有耳機中那種清晰度的,在實地體驗后,也讓我明白真正自然還原是需要空間的,不是耳機能夠做到的。那么耳機能做到的,就是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讓聲音在高素質下盡量的自然,用技術去模擬、去修飾、去接近真實自然的聽感。當逐漸明白了基礎后,就需要選擇一款合適的耳機了。
耳機是一套系統中的第一失真項,它的表現直接決定系統聲音走向,所以我追求自己風格的第一個考慮項就是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耳機。HD800是一款經典的擴散場均衡耳機,在三頻能量分布均衡方面有著極強的優(yōu)勢,可惜2009年發(fā)布的時候我還是個窮學生,無緣入手。到2016年,HD800S出來的時候,我就沒有猶豫第一時間入手,之后雖然聽過更多素質更好、表現更強的耳機,但是我自己的主力耳機,就再沒有換過,因為它除了音染較少外,能量分布更加接近于自然狀態(tài)下的聲音,讓我感覺更加舒服。
如果要聲音自然,那么又回到最初的目標——還原了。那還原什么呢?經過不斷的了解,還原唱片的混音合成和母帶制作的意圖就應該是還原了。以前總是看播放器會說母帶級回放,原來追尋的謎底一直都在謎面上。想要追求還原,不僅要選擇耳機,最后還要落實在前端上。我的系統也是為了這個目標去搭配,讓前端盡量地去強調線條感和層次感,強調聲音整體框架的搭建而不重視某個頻段的渲染。經過一頓折騰,也算是穩(wěn)定下來了,個人感覺是對錄音有很強的還原能力,聽感上又比較自然的系統。其實這些認識和追求目標總是在實踐中逐漸變化的,只能說一個階段是一個階段的認識和搭配,通過不斷的實踐去提升經驗,通過不斷交流學習去提高認識,最后將認識和實踐統一起來相互驗證,不斷地糾錯不斷地改進,才能讓聲音更加接近自己理想中的表現。
明白差距和不足,更能夠明白接下來的前進方向,畢竟不滿足才是繼續(xù)升級的動力。通過不斷的交流和實地試聽,通過和高階器材對比,我也發(fā)現了目前系統的不足,比如動態(tài)不足、聲音清晰度略差等,說明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我還是很期待未來升級帶來的提升的。畢竟曾經的目標隨著時間可能會變,對HiFi的理念會隨著時間不斷改變,只有追求不斷。
原帖鏈接:
https://tieba.baidu.com/p/7837578546
#dCS至臻之聲# 讓我有沉浸式體驗的聲音
By @月落天霜
好多人在說起入坑時候的感受,往往脫不開“已經沒有了當初的感動”諸如此類的言說,其實我還是挺羨慕的,我當初買下CX200的時候,初衷并不是說多么多么喜歡HiFi之類的,那會我還不懂HiFi是為何物,僅僅是身為程序員的我想沉浸式寫代碼,就是這么簡單。
后來為啥就慢慢地入了HiFi坑了呢,這跟當時在研究所工作時的領導以及另外一位同事有關。那位領導是一位副總師,跟我是一個辦公室的,日常喜歡聽音樂,我記得當時他的設備有D50,還有德國騎兵的一款播放器,耳機倒是沒什么印象了,兩個播放器我都摸過,當時的感受就是很“哇塞”,仿佛進入了一個新世界,然后另外一位副總師也是同好者,偶爾會過來跟他聊設備的一些話題,我也算是耳濡目染了吧,慢慢的對HiFi有了點了解。
一段時間后我換辦公室了,同辦公室的同事們在干活的時候也是喜歡戴著耳機的,沉浸式干活嘛,大家都喜歡。有一天,我發(fā)現一位同事戴的一條耳機不大一樣,看起來蠻高級的,借過來聽了下,哎喲,完全不同的感受,百度了下,才知道這是一條創(chuàng)新的單動鐵耳機,售價高達1000+,不禁感慨富婆啊富婆。
慢慢地我發(fā)現,貴價的耳機確實有貴價的道理,這個時候“一分錢一分貨”就是真理好嘛。不久之后我也入手了一條在當時的我看來非常貴價的耳機——DN2000,盡管那次是半價搶購的,確實已經是我下狠手的一次敗家行動了。那時候我的手機還是有著3.5mm耳機孔的,所以DN2000就是直接用手機直推的,聆聽體驗于我來講,相比手機原配耳機已是奢侈檔位了,至于播放器,那么貴,開玩笑好吧。
然而,“那么貴”的播放器其實已經在搔首弄姿極力誘惑我了,我的忍耐力也在一步一步被侵蝕,直至被蠶食殆盡,我還是入手了一臺便攜播放器,那就是凱音i5,高舉支持國產的大旗,終究是入坑了啊哈哈。這一下完蛋了,我似乎又撕開了一層世界薄膜,怎么可以這么好聽,我發(fā)現工作起來似乎更有勁,更有效率了。不愧是我,擁有打工魂的打工人啊。
設備鳥槍換大炮了,我發(fā)現自己喜歡聽的歌,還是那么幾個歌手的,周杰倫,陳奕迅,林俊杰,蔡依林,SHE,劉若英等等。若干年后,我的HiFi設備又經過了多次更新換代,然而,我聽的歌單,還是以前那么幾位歌手的歌,很長情是不是。工作也是換了很多次,工作環(huán)境也各不相同,相同的是那個多年保持下來的“沉浸式工作”的習慣(有些公司明確不允許上班戴耳機的就算了)。當然,現在聽歌的目的也不光是為了沉浸式去工作,沉浸式小憩,沉浸式做家務,沉浸式運動,或者沉浸式擼文,好的聲音就應該可以讓我可以沉浸式去做另外的事情,當然,奢侈一把,啥也不做,抱著設備沉浸式聆聽歌曲,也是我當下極為喜歡的一個狀態(tài)。

如今,我也漸漸明白了,HiFi設備的不斷升級,確實能給我更為優(yōu)質的聆聽感受,更好的設備有時候確實能聽到更多的歌曲細節(jié),但是我要的或者說我一直以來習慣的“沉浸式”的狀態(tài),其實,一路下來,經手的那些設備都能夠給到,關鍵在于我自己能不能夠找到某一種合適的方式去排除干擾,讓自己的心安靜不浮躁,而聽自己喜歡的歌曲就是我的方式,而且,這個靜心的方式也慢慢演化成為我的一個小小的愛好,一個可以交朋友的愛好。
好的聲音是佐料,也可以是主菜。
原文鏈接:
https://tieba.baidu.com/p/7837434783
#dcs至臻之聲# 淺談“好聲音”
By @萌爪獸
談起對“好聲音”的理解,各大發(fā)燒玩家可謂是百花齊放眾說紛紜。每個人對其都有不同的體驗與理解。
有的人會覺得,“好聲音”,是來自音樂本身,而不是依靠器材去“修飾”。
有的人會覺得,“好聲音”,一定要有特別好的器材,才能去獲得。
等等等等..........
各種各樣的“好聲音”,如一片廣闊的花田一樣,各式各樣的鮮花,五彩斑斕,各顯美麗?!昂寐曇簟?,沒有一個唯一的答案。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理想的“好聲音”。
而我對“好聲音”的理解,較為純粹,較為注重在情感與內容上,追求一種形態(tài)非常飽滿的表現力。

從小學習音樂的時候,老師常教導我,一位演奏者,要將一首作品演繹好,不僅要理解音樂想表達的內容,感受音樂中那份情緒情感的流露,在演繹過程,把自己代入進這首作品,將作品所需的情緒起伏盡可能夸張化,并且利用演奏技巧,融入自己對作品理解上的適當修飾,讓歌聲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張力,更具有力量,往更遠處宣揚出去,去打動他人的內心,讓他們也能從演奏者所演繹出來的這份歌聲中,深深感受到作曲家所想表達的情感,所想表達的內容。
其實,玩器材欣賞音樂,跟演繹作品,有近似的地方。在我個人看來,將一首音樂作品,以更佳的表現效果,回放回自己的耳朵,不僅要理解音樂本身,還要理解音頻器材的不同對聲音的影響,理解如何利用器材,給聲音加上適當的修飾,讓聲音更加具有感染力,更加往理想中的“好聲音”靠近。
音樂與器材,兩者之間關系是緊密的,是一種相互輔助的重要關系,就好比做一道美食菜式,想要做到色、香、味俱全,做出精彩的味覺與視覺享受,不僅需要優(yōu)質的食材,還需要配合合適且適當的佐料,配合扎實的基本功,與巧妙的烹飪技巧、具有創(chuàng)意的擺盤,讓品嘗這道美食的食客體驗到十分驚艷的感覺。
比如,在音樂廳現場聆聽一支水平高超的樂隊演繹一套激昂的交響樂。你不僅能感受到樂章在高潮階段,那種無比宏偉的能量與氣場,還能在其中,清晰地聆聽到一些聲音微小卻又非常巧妙的聲音。整首樂章中,如同繁星閃爍的星空,有大有小,有明有暗,有起有伏。
在這場演奏中,你絲毫不會感覺到任何令人難受的聲音,反而在音樂中感到舒服愜意,感到震撼人心,沉浸在音樂中,仿佛穿越進了音樂中的世界。如果現場演奏的這個聲音,就是我心目中最為理想最為頂尖的“至臻之聲”,那么我認為的耳機音響系統中的至臻之聲,理應像現場一樣,將音樂更好地去表現出來。
假設在返聽任意一首作品時,一套系統,因為要突出某一部分特性,強行把部分頻段進行加強,如果把控不好,容易導致出現令耳朵不適的怪聲。比如高頻尖銳吵耳,或者缺失鈍混,中頻悶厚或者干硬,低頻薄硬似鐵皮,或者肥厚大狂轟濫炸。不僅令人不舒適,還會導致整體的音樂情感表現上大打折扣。
音樂,本該就是通過美妙的聲音,給人帶來聽覺上的享受,帶來精神上的放松,帶來心靈上的感動。
一套系統,做到三頻健全、中正、平衡的基礎上,做到優(yōu)秀的聲音質感,無論是聽古典中的獨奏、協奏、交響樂,又或者流行口水歌等各種風格的音樂,能把音樂中的情感,更豐富更有張力地表達出來,讓人每次聆聽都能被打動,或許,這就是音頻系統中的至臻之聲,依靠優(yōu)秀的音樂與器材,產生出來的美好的“化學反應”。
原文鏈接:
https://tieba.baidu.com/p/7841858990
#dCS至臻之聲# 融于情境才能進入人心
By @方原第一
前些日子里我完成了畢論答辯,終于有余暇來想想能和大家聊些什么,一些很早之前就在我腦海中縈繞的思緒徐徐浮現,于是決定將其整理成文,以供大家玩賞交流。
我不打算和大家談設備、參數或是搭配之類的一些東西,相反,我想聊一些可能聽起來更“玄學”的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東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相比起某些更切實的文字而言,這篇文章能更好地幫助各位讀者“退燒”。
HiFi發(fā)燒這個愛好伴隨了我半個高中生涯和這不長不短的四年時光,當回首往事時,這份記憶和熱愛已然成了我難以分割的部分,它排遣我的孤獨,用音樂給予我感動,疏解我的疲憊,同時也讓我認識了天南海北的朋友,從第一次拿起歌德S80e時所感受到的熱情,到第一次聽到K3003時的那種感動,再到第一次將RE2000推出堂皇感時那種驚喜,這些都是我彌足珍貴的回憶。
再后來我不斷更新塞子和播放器,玩遍了大部分的國磚旗艦,也陸續(xù)購入了FiR M5,DITA XLS,NG Khaos這些頂級塞子和EA的很多高階線材,對于暫時買不到的塞子,我也會厚著臉皮借用玩賞一番才作罷。我就像一匹停不下來腳的奔馬,不停地更換設備,不停地前行,在有一年多的時間里,幾乎每周我都要更新我的設備或是聆聽新寄來的設備。
然而,走得越遠,我得到的感動反而越少,就像是刺激的閾值被不斷提高,第一次聆聽K3003、第一次聆聽RE2000時的那種喜悅再難尋覓,誠然初聽M5依舊給我?guī)砹巳绱蜷_新世界大門般的震撼,但是不知不覺間,我變得越來越嚴酷,越來越挑剔了。
為了獲取更加準確的評價,我自留的主力設備在不斷的調整下變得越發(fā)趨向于素派和均衡走向,塞子是自身協調性的前端導向型,而播放器則是三頻均衡驅動中庸的類別,就像餐餐食用粥和稀飯,為了具備更包容的審美,我?guī)缀躐雎犆恳环N音樂,甚至包括很多我從未了解過的類別。
這個過程中我的辨別能力變得越發(fā)靈敏,我對設備的挑剔卻變得越來越殘酷,我包容越來越多的審美,但卻唯獨丟棄了自己的偏愛和鐘情。我不停購買,出售,購買,不停地給一個又一個設備下判斷和定義,不含感情地貼上標簽,失去了喜悅的折騰一度讓我感到十分疲憊,但心中所尋找的那種足以退燒的聲音卻始終如同窗前明月一般可望而不可及。

很多事情是最近才想明白的,包括所謂的完美之聲是不存在的,也包括了該如何走上退燒之路。這也是我這篇文章想講的,聽音觀與時間和環(huán)境的關聯性。
曾聽過老燒說,不同的季節(jié)適合聽不同的聲音,那時也當成是水電核電等囈語一笑而過。但體驗和經歷讓我不得不承認其合理性,例如每當夜半在寢室樓自習時,耳機里的人聲總會變得格外動人,例如展會里的一耳朵驚艷,總難成為枕邊的長相廝守,例如感冒傷風時,原先聽起來恰到好處的設備總會顯得有氣無力。這些現象都在表明不同的身體狀態(tài)和環(huán)境條件下,人對“好聲音”的定義是不同的。
當我們在調整各種設備,各類搭配,去尋求整套系統各個部分之間的和諧時,往往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忽略了一個最大的變量,即人的感知。事實上人感知到的聲音,都是經過大腦的美化和調整排序之后的素材,“腦放濾波”本身,比所有的播放器所能提供的濾波方案、所有的線材,帶來的變化都要大,而對這種“腦放濾波”影響最大的就是人身體狀態(tài)的浮動。疲憊或是精神抖擻,忙碌或者安逸,這些都影響我們對聲音的感知。而環(huán)境的變化直接影響著人身體狀態(tài)的浮動。
不同的身體狀態(tài),不同的注意力需求下,所能帶給人感動的最佳聲音是不同的。通常情況下,出街的時候,我會更關注聲音的線條感和輪廓,而獨處時,又會更在意設備的耐聽度。當我感冒時,對聲音的需求會更趨向于重口味,而身體狀態(tài)完足的時候,又會愛好清淡和韻味。人在不同條件下對聲音的不同喜好就好比夏愛涼皮,冬戀火鍋,若在不合適的時候品嘗就會黯然失色。
在漫長的設備更替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無論我手頭的設備是多么的高級,他永遠也不可能同時滿足我每個條件下對音樂的需求。而在不適宜聽這種聲音的條件下,對設備和聲音的不滿會慢慢累加,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對設備的喜新厭舊,棄若敝履。HiFi玩家和設備之間,很顯著的,存在著“三月之癢”。這種“三月之癢”便是讓我一直難以退燒的主因。
那么該如何解決這個困境,我覺得,首先的一點,一個退燒玩家肯定不能只有一個走向的塞子,最少,也需要同級別的兩個不同塞子,兩者中應當一者個性鮮明,如火如荼,一者均衡全面,穩(wěn)如泰山。
首先為什么需要同級別的設備?因為就便攜而言,不同級別的塞子,聲音差距是十分顯著的,高級別的塞子在素質解析上的優(yōu)勢會蓋過低級別塞子的走向特點,最終讓你絕大多數時間只聽高級別塞子,而對低級塞棄之不用。其次為什么不用兩個互補走向的塞子?比如一個偏低頻,一個偏高頻。因為人對曲風的愛好和對三頻分布的喜愛是有偏好的,往往最終只會喜歡偏高頻和偏低頻當中一種,拋棄另一種風格。
最核心的一點是要聽者對于手頭的兩個設備,都愿意耐心聽,都能感受到聲音中的可取之處,并且佩戴上都不反感,平衡對兩者的喜愛程度十分重要。對于我或者很多忙碌的年輕人而言,HiFi不是某種執(zhí)念追求,而更多的是需求導向,例如我一邊看文獻一邊聽歌時需要耐聽不累的聲音,不至于占用我的注意力,而當空閑時,我會更希望音樂給我更嗨的感受、更豐富的細節(jié)。
當選擇對了合適的設備,無論何時都能找到打動你的部分,而判斷一種聲音是否適合在某個條件下聽的標準,簡單來說,就是在某個環(huán)境和條件下,某套設備你能不能聽很久還覺得好聽。
退燒燒友雙持特色鮮明的設備和均衡厚重的設備,一定程度能使兩者之間相得益彰,比如我較為推薦的一套裝備,森海塞爾IE 600+飛傲FDX,前者如劍如刀,聲音的一體性極強,后者如淵如海,沉著冷靜,幾乎無短板可挑。
當雙持兩個同級別設備時,我的思考方式就慢慢被轉變了,目光不再著眼于尋找缺陷,而是從彼此的聲音中都能找到對方的閃光點,當一個人開始欣賞不同設備的優(yōu)秀之處,而不只是皺著眉頭挑刺,滿足感便在前方。
只有保有博大的胸懷,欣賞聲音之美而心存感恩,才能真正走上通往退燒的道路。
原文鏈接:
https://tieba.baidu.com/p/7840918478
六月份,dCS全新重量級產品LINA系統正式和燒友們見面了。新時期的dCS將如何演繹“至臻之聲”?歡迎大家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