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云展覽


【個人簡介】
潘華,浙江慈溪人。筆名大山、聽雨,號苦耕齋主。專業(yè)畫家。中國美院卓鶴君教授博士生導師的入室弟子,中國畫作品多次入選并獲獎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主辦大展,還多次入選并獲獎?wù)憬〈笮兔勒?;書法作品多次入選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辦大展。其中,中國畫作品被國內(nèi)外多家美術(shù)館、博物館、政府、高校等單位收藏。書畫作品還在《美術(shù)雜志》《收藏雜志》《中國畫家》《中國書法》等報刊雜志上刊登。
現(xiàn)為中國美協(xié)工筆畫學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省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寧波畫院畫師、杭州四明書畫院畫師、慈溪畫院副秘書長、原慈溪市美協(xié)副主席、浙美畫院院長、海上書畫院畫師、香港國際商會聯(lián)合體高級藝術(shù)顧問、云南澳門商會常務(wù)理事等。
?
【作品鑒賞】
中國山水畫之我見——潘華

我國的繪畫藝術(shù)和其它古老文化一樣,歷史悠久而豐富燦爛、畫家如云、作品如海。因此想要一幅來反映一個時代山水畫的風格,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中國繪畫藝術(shù)博大精深,繪畫類別之多。有壁畫、巖畫、彩陶畫、帛畫、木簡畫、年畫、版畫等畫種。中國畫最具民族特點,中國畫可分三大類,有人物、山水、花鳥。中國畫又可分工筆、寫意二大類。還分重彩、淡彩、水墨等。中國畫與文學、道學、佛學、書法及篆刻藝術(shù)之間的關(guān)系較為密切。唐代畫家張彥遠早已提出“書畫同源”的理論。中國畫在世界美術(shù)領(lǐng)域中是自成獨立體系的中國民族繪畫。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實在是太豐富了,如真正去研究中國畫藝術(shù)是我們一輩子做不完的功課。

中國山水畫自魏晉時興起,這是個概念性的說法。很有可能因年代久遠,有些優(yōu)秀的山水畫作品已淹沒在歷史的年輪中,而沒有流傳下來?,F(xiàn)在只留下晉朝畫家顧愷之的人物帶山水畫為早期作品的代表。東晉畫家戴逵,他擅畫山水、人物。謝赫在《古畫品錄》中評其畫云山精韻連錦,風趣巧撥,百工所范,博學多才。南朝畫家宗炳,性好山水、人物。他首創(chuàng)“小中見大”的畫法,著《畫山水序》,中云:“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shù)尺,體百里之迥?!闭撌隽诉h近法中形體透視的基本原理和驗證方法。對后世山水畫創(chuàng)作及理論影響極大。南朝時期還有許多山水畫家,如王微、蕭賁、張僧繇等。很可惜沒有作品流傳下來。但他們永遠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一席。

隋代畫家展子虔是個擅畫人物、車馬、山水的大家。對唐代山水畫影響很大,寫山水遠近,有咫尺千里之勢。存世作品有《游春圖》,是中國最早最完整的山水畫作品,后世稱其為“唐畫之祖”。對后來山水畫發(fā)展起了一定作用。唐代畫家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世稱為大、小李將軍。青綠山水是唐代山水畫的主流,以其金碧輝煌的色彩、古樸典雅的氣息,彰顯了唐代博大開闊、華貴高雅的審美特征。李思訓、李昭道作為唐代青綠山水畫的代表人物,在中國的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推李思訓為“北宗創(chuàng)始”。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也是唐代山水田園畫派的代表。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彼卯嬋宋铩⑺剿?。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xiàn)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玩味。后人稱為王維南宗“文人畫”之祖。說明了在中國美術(shù)史上的重要地位。唐代還有許多優(yōu)秀山水畫家,如吳道之、盧鴻、鄭虔、王宰、張操、王洽等。對后來中國山水畫藝術(shù)發(fā)展有很大影響。

五代、南北宋時期,中國山水畫已達到了巔峰,為中國山水畫建立了豐碑。最有代表性的山水畫家之多,有荊浩、關(guān)仝、同為北方山水畫派創(chuàng)始者,并稱“荊關(guān)”北派山水。北派山水氣勢渾厚,當時荊浩已提出了“氣、韻、思、景、筆、墨”為內(nèi)容的六要,以及筆有筋、肉、骨、氣四勢之說?!扒G關(guān)”的山水畫風為北派代表。董源、巨然是中國山水畫南派典范。“董巨”的中國山水畫開創(chuàng)江南真山實景為本,獨創(chuàng)“披麻皴”山頭卵石法,山勢平緩,風雨溪谷,用筆嚴精,水墨明潔?!岸蕖背蔀橹袊戏缴剿嬛?。

五代、北宋時期還有許多杰出的山水畫家。衛(wèi)賢、郭忠恕、李成、范寬、郭熙、張擇端、米芾、燕文貴、許道寧等。各自有山水畫造詣。董源與李成、范寬并稱為“北宋三大家”。董源、荊浩、關(guān)仝、巨然并稱“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當時還產(chǎn)生了許多“風俗畫”也可稱工筆山水畫。最為典型的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反映當時現(xiàn)實社會生活寫照,作者功底深厚,技藝高超,真實自然,是杰出的代表。南宋畫家有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并稱“南宋四家”。各自形成了自己面目的山水畫,開創(chuàng)南宋一代畫風。對明代的浙派和院體山水畫影響很大。這時期還有許多有成就山水畫家,如米友仁、趙伯駒、王希孟、閻次平、梁楷等。南宋時期還有許多無款山水畫佳作留世、佳作“佚名”確為遺撼。

元代山水畫最為成熟,已達到最高境界,受五代、宋代山水畫風的影響,也有幾位很有實力并自成一格的山水畫家。有趙孟頫、黃公望、唐棣、吳鎮(zhèn)、倪云林、王蒙等等。黃公望、倪云林、王蒙、吳鎮(zhèn)稱“元四家”對中國山水畫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造性的突破。元代時期也有許多優(yōu)秀山水畫家有所造詣。有些山水畫家沒有留下名來。但對中國山水畫發(fā)展也具有一定的貢獻。明代時期,江浙一帶有許多影響的山水畫家。有王紱、戴進、吳偉、江肇、王世昌、徐渭、謝時臣、監(jiān)瑛、陳洪綬、董其昌、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等。后稱“沈、唐、文、仇”明四家,為吳門畫派。明初,戴進為代表開創(chuàng)浙江畫派,還有浙派支流“江夏派”。明時期還有許多畫派形成,武林畫派。杭州地區(qū)山水畫家藍瑛為代表,嘉定畫派、停云派、松江畫派嘉興畫派等等。

清代,繼承傳統(tǒng)復古山水畫的有“四王”。王時敏、王翚、王鑒、王原祁、加吳歷、惲壽平、亦稱“清六家”。還有清初“四高僧”,即弘仁(江韜)、髡殘(劉介丘)、八大山人(朱耷)、石濤(朱若極)。皆明末遺民,均深通禪學,寄情書畫,各有獨特造詣。他們的山水都有自己強烈的風格,造就之深,另后人不能所及。清代還有好多有成就的山水畫家,龔賢、樊忻、鄒喆、吳宏、謝蓀、高岺、胡慥、葉欣為金陵八家。揚州畫派、新安畫派、姑蘇畫派、袁氏畫派、江南畫派、浙西畫派、京江畫派、黃山畫派、嶺南畫派、松壺畫派等等。這個時代還有像梅清、戴本孝、吳歷、袁江、袁耀、戴熙、任熊等優(yōu)秀的山水畫家。近代有一批高水準的山水畫家,如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張大千、李可染、吳湖帆、石魯、陸儼少、陳子莊、黃秋園等等都很有成就。他們是當代藝術(shù)家的典范,人品造就藝品。我們應(yīng)該深刻地去理解、學習他們的人品、修養(yǎng)、學識、精神。

中國畫山水畫之境界,追求自然造化之美,融合萬象為一,山水畫與大自然密切相關(guān)的。日、月、星、晨、風、雨、雪、露、晴、陰、陽等四時氣候景象以及氣象、物象等等天地萬物息息相關(guān)。有此理念,中國山水畫更有情趣,更加豐富多彩。畫文人畫都要有豐富廣博的藝術(shù)修養(yǎng),以詩、書、畫、印熔為一爐,更為豐富中國繪畫藝術(shù)。還要有“氣韻”。加之畫家的思想、精神、文化、人品、天賦、悟性,勤奮多方面修養(yǎng)造就的作品,更有韻味,繪畫的最高境界是神韻。中國繪畫歷來已有很多優(yōu)秀論著。唐代張橾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敝砟?,意為畫必須以天地造化為師,以氣韻求其畫,以著力于傳神。至所神韻關(guān)通之要。

唐人張彥遠提出“書畫同源”之理論、文人畫家作畫多強調(diào)書畫用筆的法度和功力相通。正因為用筆的方法和功力相通,徐渭以草書筆法作大寫意。鄭板橋以“六分半書”畫蘭、竹。吳昌碩以石鼓文書寫花卉。黃賓虹、潘天壽以“折釵股,屋漏痕”書法入畫。都獲得了名具情性的筆墨韻味。張彥遠稱贊顧愷之用筆“緊勁聯(lián)錦、循環(huán)起息,調(diào)格逸易,風起電疾”?!耙獯婀P先,畫盡意在”稱吳道之,“守其神,專其一,合造化之功”之說。唐人書家李邕所說:“學我者生,以我者死?!苯嫾引R白石也借用此句。學書畫師承和突破的必要性。搞藝術(shù)到一定(程度)成度需要有自己的強烈的個性。還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本意是強調(diào)畫家的畫外功夫,元代山水畫家黃公望云:“不讀萬卷書,不知道理之淵博。不行萬里路,不知天地之廣大。”顯然,畫家需要有廣博的見聞、知識和開闊的胸襟。

元代,趙孟頫題畫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yīng)八法通;若還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边@是說書法無論篆、隸、行、草,其用筆之法到畫法上,當畫用筆是一致的,正因為如此,歷史上不少著名畫家同時也是書法家,如米芾、趙孟頫、董其昌、文征明、鄭板橋、吳昌碩等等事實上書法功底的深淺對于一位中國畫家藝術(shù)成就的高低是起關(guān)健性作用的。
明代畫家文征明語出:“人品不高”則“用墨無法”。畫家人品很重要,人品與畫品的關(guān)系,是人品有多高畫品就有多高,技法與人品的修養(yǎng)至關(guān)重要。
還有清代革新派畫家石濤“師古人之心?!敝f?!皫煿湃酥E,而不師古人之心”的含意所在。石濤還認為“有法必有化”,凡事有經(jīng)必有權(quán),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經(jīng),即變其權(quán),一知其法,即功于化。”意即任何事物都有準則(即所謂“經(jīng)”),也有變通(即所謂“權(quán)”)。繪畫應(yīng)有法度,也應(yīng)有變化的靈活性。因此一幅好畫應(yīng)該法在其中,化美其外,達到有而無法的演化,鄭板橋稱贊石濤畫竹:“好野戰(zhàn),略無紀律,而紀律自在其?!闭恰坝蟹ū赜谢钡淖詈谜f明。
清代程正揆對宋元山水畫下筆用意迥異的鑒別,“宋人無筆不簡,元人無筆不繁”,宋畫跡繁密,元畫則相反,疏疏筆法卻很豐富,山水畫大家黃賓虹先生認為,稱宋畫“千筆萬筆,無筆不簡”稱之元畫三筆兩筆,無筆不繁,而意味無窮?!鼻迦耍嵃鍢蛱岢?,“未畫之前,不立一格,既畫之后,不留一格”,與石濤所謂“至人無法”是一個意思,高明的畫家,在未畫之前,總是不為成法所拘,在既畫之后則達到有法而又無法的化境,即具有自然天成神韻。古人對中國山水畫研之深優(yōu)秀畫論著作之多,優(yōu)秀的山水畫作品豐富多彩,我們今人應(yīng)該去值得深思。當代中國畫山水畫家正逢盛世,所以創(chuàng)作頗多,另人眼花繚亂。但達到一定高度,而有自己風格的作品實在是太少了。不知現(xiàn)代社會由于經(jīng)濟大潮的沖激關(guān)系?還是其它原因?如名利關(guān)系看得太重之故吧?現(xiàn)今社會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也促進了科學技術(shù)的日飛猛進。我們進入了信息時代,網(wǎng)絡(luò)、電腦、電視、報紙、雜志、畫集,各類廣告圖片蓋天鋪地,媒體宣傳花樣百出,已麻木了人民的視覺。現(xiàn)在真正在研究藝術(shù)之人不多了。有些人為了名利,還有些人通過各種手段,自我包裝,自吹自捧,自稱“大家、大師、巨匠” 等等。還有自稱“牡丹圣手、蘭花王子,江南才子、江南雞王,中國貓王,中國怪才”等等。那些人有哪有時間去研究中國古老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shù)呢?這些人根本沒有衡量自己的實力和功底,還有些人位置座得很高,名頭聽起來很大,但筆性一點也不行,是經(jīng)不起考驗的。他們的最終目標不是藝術(shù),為了自身利益而已,那是披著藝術(shù)幌子外套的生意精?,F(xiàn)在真正在花功夫搞藝術(shù)的人,他們是默默無聞的耕耘者,我們值得去尊重他們。社會的車輪在運轉(zhuǎn),現(xiàn)實社會金錢很重要,有錢可以達到各種目的,有權(quán)可以得意自如。這只是表象而已。以前,陳子莊、黃秋園已有所例。隨著人們文化素質(zhì)、品位、修養(yǎng)的不斷提升,人們鑒賞、識別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呼喚時代新聲以作品來說話。我希望搞藝術(shù)之人不要去迷信名頭,能去浮去燥,能靜下來搞點實事,盡量發(fā)揮自我。讓公眾去衡量吧!是真金總會發(fā)光!
1998年8月28日-潘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