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國風(fēng)·王風(fēng)》

《詩經(jīng)·國風(fēng)·王風(fēng)》

譯文:
那黍長得茂密繁盛,那稷也已生出嫩苗。緩緩行走直至遠(yuǎn)方,心中翻涌無法安定。那些能理解我的人,就說我心中有憂愁。那些不理解我的人,卻問我將什么尋求。高遠(yuǎn)浩瀚的蒼天啊,這是什么樣的人??!
那黍長得茂密繁盛,那稷也已長出青穗。緩緩行走直至遠(yuǎn)方,心中沉沉如同酒醉。那些能理解我的人,就說我心中有憂愁。那些不理解我的人,卻問我將什么尋求。高遠(yuǎn)浩瀚的蒼天啊,這是什么樣的人??!
那黍長得茂密繁盛,那稷也已結(jié)出子實。緩緩行走直至遠(yuǎn)方,心中窒息如同噎食。那些能理解我的人,就說我心中有憂愁。那些不理解我的人,卻問我將什么尋求。高遠(yuǎn)浩瀚的蒼天啊,這是什么樣的人??!
拓展:
- 《黍離》一詩的主題,《毛詩序》說:“《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钡珰v來爭訟頗多,三家詩中韓、魯遺說與毛序異,宋儒程頤更有臆說以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
- 現(xiàn)當(dāng)代學(xué)者則新說迭出,比較有影響力的有余冠英“游子傾訴憂思”說,藍(lán)菊蓀“戰(zhàn)士厭戰(zhàn)憂國”說,程俊英“鄉(xiāng)人難舍家園”說等。
- 鑒于詩中流露的千年悲愴之感,以及本詩被列為《王風(fēng)》首篇之實,此處解說仍以《毛詩序》為準(zhǔn)。
- 黍: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線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后稱黃米,比小米稍大。
- 離離:濃密盛多貌,一說羅列有序貌。
- 稷:我國古老的食用作物粟,一說為不粘的黍,又說為高粱。

譯文:
君子行役在外,不知他的歸期,何時可以歸來?雞兒棲息巢穴,太陽即將西沉,羊牛下山歇息。君子行役在外,如何讓人不思念!
君子行役在外,不知多少日月,何時才能相聚?雞兒棲息木樁,太陽即將西沉,羊牛下山匯集。君子行役在外,但愿不饑不渴。
拓展:
- 《君子于役》顯然是一首思?xì)w詩,而且所思之人是一位遠(yuǎn)行在外、久久未歸的服役者。
- 至于思懷者的身份,《毛詩序》及《毛詩正義》認(rèn)為是一位在家的大夫,也是“君子”的僚友;
- 而朱熹《詩集傳》認(rèn)為是“君子”的“室家”,也即妻子,這一說法得到絕大多數(shù)后世學(xué)者的認(rèn)同。
- 于役:行役,謂因兵役、勞役或公務(wù)奔走在外。
- 塒:雞舍。古代在墻壁上挖洞做成的雞窩。
- 不日不月:沒法用日月來計算時間。
- 佸:相聚,聚會。
- 桀:雞棲的木樁。
- 茍:表推測、期望語氣,相當(dāng)于“但愿”。

譯文:
君子神情揚揚自得,左手拿著笙簧,右手招我演奏由房。真是其樂無窮啊!
君子體態(tài)安舒和樂,左手拿著羽翿,右手招我演繹由敖。真是其樂無窮??!
拓展:
- 詩經(jīng)《君子陽陽》關(guān)于此詩題旨,歷來爭論不一。
- 《毛詩序》說:“《君子陽陽》,閔周也。君子遭亂,相招為祿仕,全身遠(yuǎn)害而已?!?/li>
- 朱熹《詩集傳》認(rèn)為此詩是寫征夫歸家與妻子自樂,據(jù)詩中“房”字為說。
- 現(xiàn)代學(xué)者余冠英認(rèn)為,此詩是描寫舞師與樂工共同歌舞的場面。
- 君子:指舞師。
- 陽陽:自得貌。陽,通“揚”。
- 簧:本指管樂器中振動發(fā)聲的薄片,此處指代笙、竽一類的管樂器。
- 由房:一種在室內(nèi)為國君演奏的音樂。一說同“游放”,指縱情游玩。
- 翿:古代樂舞或葬禮所用的道具,似蓋,扇形。用五彩雉羽裝飾。
- 由敖:舞曲名。一說由通“游”,指遨游、游樂。

譯文:
緩緩流動的水,流不走成捆的柴薪。遠(yuǎn)方的那個人,不能和我戍守申國。思念啊思念啊,何時我才能歸去?。?/span>
緩緩流動的水,流不走成捆的荊條。遠(yuǎn)方的那個人,不能和我戍守甫國。思念啊思念啊,何時我才能歸去?。?/span>
緩緩流動的水,流不走成捆的蒲柳。遠(yuǎn)方的那個人,不能和我戍守許國。思念啊思念啊,何時我才能歸去啊!
拓展:
- 根據(jù)詩中“戍申”“戍甫”“戍許”三詞,可以確定《揚之水》一詩創(chuàng)作的時代當(dāng)在周平王時期。周平王是東周第一任君主,西周覆亡后他遷都洛邑,重建周王室,然而畢竟大勢已去,諸侯國割據(jù)日益熾盛。
- 周平王之母是申國人,因申國常受出國侵襲,平王就派兵戍守申國,保其國防。此詩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以戍守申國的兵士口吻而作的。
- 至于甫、許兩國,本非平王母國,不應(yīng)有平王派兵戍守,然而詩中卻有戍守兩地之言。對此孔穎達(dá)認(rèn)為,這兩國與申國皆為姜姓,同宗同源,詩人為避免文字重復(fù)所以變文,借甫、許以言申,其實并無甫、許之事。這種修辭手法被稱為“互文”。
- 揚之水:揚:悠揚,緩慢無力的樣子。
- 不流:流不動,浮不起,沖不走。平緩流動的水。
- 束薪:成捆的柴薪,喻婚姻,在此指妻。
- 戍申:戍守申國。申,西周諸侯國,姜姓,在今河南南陽一帶。
- 曷月:何月,意謂何時。
- 束楚:成捆的荊條。
- 甫:即呂國,西周諸侯國,姜姓,周宣王將呂國自山西故地遷往河南南陽,改國名為甫。
- 束蒲:成捆的蒲柳。
- 許:西周諸侯國,姜姓,在今河南許昌一帶。

譯文:
山谷中有益母草,曝曬使其已干枯。有位女子被夫棄,慨然嘆息又嘆息??粐@息又嘆息,值遇善人真艱難!
山谷中有益母草,曝曬使其方干燥。有位女子被夫棄,悠然長嘯復(fù)長嘯。悠然長嘯復(fù)長嘯,值遇之人不賢良!
山谷中有益母草,曝曬尚且?guī)褚狻S形慌颖环驐?,凄然啜泣再啜泣。凄然啜泣再啜泣,縱然嗟嘆怎來及!
拓展:
- 《王風(fēng)·中谷有蓷》反映的是東周時期下層婦女的生活狀況。這是歷來爭論最少的《詩經(jīng)》篇章,從《毛詩序》到現(xiàn)代學(xué)者,絕大多數(shù)論者都同意:這是一首被離棄婦女自哀自悼的怨歌。
- 《毛詩序》認(rèn)為此詩反映了周代底層百姓的生活現(xiàn)狀:“夫婦日以衰薄”的感情再加上“兇年饑饉”的災(zāi)厄,使得“室家相棄”之風(fēng)熾然而起。
- 中谷:即“谷中”,山谷之中。
- 蓷:益母草,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可入藥。
- 暵:曝曬,曬干。
- 仳離:夫妻離別,此指婦女被夫家拋棄逐出,后世亦作離婚講。

譯文:
兔子和緩地奔走,野雞卻落入羅網(wǎng)。在我出生的初時,尚且沒有兵役之事。當(dāng)我長成的后來,遭逢這種種的苦難。只愿長睡不去作為!
兔子和緩地奔走,野雞卻落入罦網(wǎng)。在我出生的初時,尚且沒有徭役之事。當(dāng)我長成的后來,遭逢這種種的憂患。只愿長睡不再清醒!
兔子和緩地奔走,野雞卻落入罿網(wǎng)。在我出生的初時,尚且沒有勞役之事。當(dāng)我長成的后來,遭逢這種種的兇災(zāi)。只愿長睡不去聽聞!
拓展:
- 這是一首感時傷亂之作。然而關(guān)于此詩具體的時代背景,古今學(xué)者卻有不同的觀點。
- 《毛詩序》認(rèn)為是周桓王失信于諸侯,諸侯群起背叛周王室,而使“構(gòu)怨連禍,王師傷敗,君子不樂其生焉”。
- 崔述《讀風(fēng)偶識》則推斷詩人生于周宣王末年,周王室尚能維持穩(wěn)定,故有“無為”之說;繼之而有幽王昏暴、戎狄侵凌、王室東遷諸事,可驗“百罹”之辭。
- 朱熹《詩集傳》中言“為此詩者,蓋猶及見西周之盛”,從側(cè)面佐證了此詩應(yīng)作于西周之末、東周之初。
- 爰爰:舒緩貌。爰,“緩”的假借字。
- 離:假借為“罹”,遭受。
- 羅:捕捉禽鳥的網(wǎng)。
- 為:此指兵役。
- 罹:憂患,苦難。
- 尚寐:希望睡覺。尚,表希望。
- 無吪:不說話。一說不動。
- 罦:又名覆車網(wǎng),一種裝設(shè)機關(guān)的網(wǎng),能自動覆捕鳥獸。
- 造:此指徭役。
- 覺:清醒,醒來。
- 罿:一種捕捉禽鳥的網(wǎng),與罦類似,覆在車上。
- 庸:此指勞役。

譯文:
葛藟綿延遍布,就在黃河之邊。終要遠(yuǎn)離兄弟,稱呼他人父親。稱呼他人為父親,他也不會顧念我。
葛藟綿延遍布,就在黃河之畔。終要遠(yuǎn)離兄弟,稱呼他人母親。稱呼他人為母親,她也不會關(guān)愛我。
葛藟綿延遍布,就在黃河之岸。終要遠(yuǎn)離兄弟,稱呼他人哥哥。稱呼他人為兄長,他也不會關(guān)心我。
拓展:
- 關(guān)于《王風(fēng)·葛藟》的背景,有多種說法。舊說以為此詩乃東周初年姬姓貴族所作,旨在譏刺平王棄宗族而不顧。
- 現(xiàn)代學(xué)者一般認(rèn)為這是流浪者求助不得的怨詩。
- 也有人認(rèn)為此詩是一個入贅者在他人家生活,抒發(fā)孤獨寂寞的悲歌。
- 葛藟:葡萄科植物,落葉木質(zhì)藤本,夏季開花,果實黑色,可入藥。
- 滸:水邊。
- 涘:水邊。
- 漘:水邊。
- 昆:兄長,哥哥。
- 聞:聽聞,引申為關(guān)注、關(guān)心。一說通“問”,詢問、問候。

譯文:
那個采摘葛草的人啊,一天看不到他,就好像過了三個月??!
那個采摘蒿草的人啊,一天看不到他,就好像過了九個月?。?/span>
那個采摘艾草的人啊,一天看不到他,就好像過了三年??!
拓展:
- 《采葛》這首詩如同大寫意一般,寥寥幾筆就勾勒出詩的意境。由于缺乏具體的細(xì)節(jié)性描寫,給后世之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也使此詩主旨的解讀一直存在著較多分歧。
- 《毛詩序》認(rèn)為此詩所寫是臣子對君王為奸人所讒的憂懼;
- 鄭玄《箋注》則進(jìn)一步考定其創(chuàng)作背景為“桓王之時”;
- 朱熹《詩集傳》則斥為“淫奔”之詩;
- 吳懋清《毛詩復(fù)古錄》則以為采葛比喻平時蓄養(yǎng)人才;
- 姚際恒、方玉潤、吳闿生卻一致認(rèn)為是懷友憶遠(yuǎn)之詩。
- 此外關(guān)于本詩的解讀,還有“求賢若渴”說、“耽溺妻室”說及近人多持的“懷戀情人”說等。
- 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紅色,塊根可食,莖可做繩,纖維可織葛布。
- 蕭:即荻蒿,牛尾蒿,多年生半灌木狀草本,莖紫褐色,可入藥。有香氣,古時用于祭祀。
- 三秋:通常一秋為一年,后又有專指秋三月的用法。這里三秋長于三月,短于三年,義同三季,九個月。
- 艾:艾草,多年生半灌木狀草本,植株有濃烈香氣,嫩葉可食,老葉制成絨,供針灸用。

譯文:
大夫的車轆轆行駛,毳衣色如初生之荻。怎么會不思念你呢?害怕大夫不敢表露。
大夫的車緩緩行駛,毳衣色如紅色之璊。怎么會不思念你呢?害怕大夫不敢私奔。
活著之時不在一室,死后就要埋在一墳。如果認(rèn)為我不可信,我誓就像璀璨明日。
拓展:
- 《大車》這首詩涉及到了男女婚戀的話題。
- 《毛詩序》認(rèn)為此詩通過描寫古時大夫儀容莊重、威懾人心的風(fēng)范,來諷刺當(dāng)時“禮義陵遲,男女淫奔,大夫不能聽男女之訟”的社會現(xiàn)實。
- 而近當(dāng)代學(xué)者卻多以此詩為一男子所作的情詩,認(rèn)為詩中的“子”指男子所戀之女,所“畏”之事乃女子不敢和他相戀及私奔。
- 大車:大夫所乘之車。
- 檻檻:車輪的響聲。
- 毳衣:此指大夫的禮服,以毛布制成。毳,鳥獸的細(xì)毛。
- 菼:蘆葦?shù)囊环N,也叫荻,莖較細(xì)而中間充實,顏色青綠。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葉似蘆葦,莖可以編席箔。
- 啍啍:遲重緩慢貌。
- 璊:紅色美玉,此處喻紅色車篷。一說赤苗的谷。
- 皦日:明亮的太陽。皦,同“皎”,光亮潔白。

譯文:
小土丘上有大/麻,是那留子嗟的功勞。那位留子嗟啊,希望他能緩緩到來。
小土丘上有麥田,是那留子國的功勞。那位留子國啊,希望他來食用麥谷。
小土丘上有李樹,是那留氏之子的功勞。那留氏之子啊,贈給我淺黑的佩石。
拓展:
- 對《丘中有麻》這首詩的解讀,古今學(xué)者也存在較大分歧。
- 《毛詩序》認(rèn)為此詩是“莊王不明,賢人放逐”背景之下的國人思賢之作;
- 而朱熹《詩集傳》認(rèn)為此詩寫的是“婦人望其所與私者而不來”,懷疑對方另有“與之私者而留之者”;
- 近現(xiàn)代學(xué)者多傾向于朱熹的觀點,不過認(rèn)為“彼留子嗟”并非女子的懷疑,而是她對二人在彼處幽會的回憶之辭。
- 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是招賢偕隱詩。
- 此處從《毛詩序》之說。
- 麻:大/麻,桑科植物,一年生草本,莖皮長而堅韌,古人多用以紡布編織等。
- 留:一說留客的留,一說指劉姓。
子嗟:春秋時周大夫,子嗟為其字,在朝賢而有功,后被放逐。
子國:春秋時賢人,留子嗟之父,子國為其字。
一說“嗟、國”皆為語氣助詞。
留之子:留氏之子。
- 將:表示請求或希望之意。
- 施施:舒緩行走貌。
- 李:落葉喬木,春天開白色花,果實稱李子,熟時黃色或紫紅色。
- 佩玖:作佩飾用的淺黑色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