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月亮與六便士:生活不過是一片混亂,滿目荒唐之景、齷齪之象,堪為上家的笑料。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成書于1919年。

作品以法國后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jīng)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shù)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yōu)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畫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書中充滿人生哲理的句子:
1.曾有人建議,為了讓靈魂得到安寧,人每天都要做兩件自己厭惡的事……我每天都做這樣兩件事——起床、睡覺。
2.你總得想想你的孩子吧。他們是無辜的。孩子可沒要求你把他們帶到這人世上來。你若是撒手不管,他們就得流落街頭。

3.人們說自己不在乎別人怎么看時多半是在自欺欺人。通常情況下,人們想表達的意思,只是他們將會堅持自己的抉擇并自信他們的異想天開無人能懂,頂多也就是仗著知己近友的賞識故意劍走偏鋒,偶反常道而行之,且如果一個人的"反常"恰是他這類人的"常態(tài)",那么即便他果然一反常態(tài),在世人眼中也不足為奇;同時,"反常"之人還因此妄自尊大,自滿于看似值得褒揚、實則無甚風險的"勇氣"。不過,對"認可"的渴望或許是"文明社會"中人最為根深蒂固的秉性。譬如,當一個拒守舊規(guī)的女人因為犯了忌諱、觸怒了"正統(tǒng)"禮制而慘受撻伐,哪還會有人像她這般,為了所謂"名望的光環(huán)"而草率出頭?那些在我面前言之鑿鑿,說毫不在乎外界看法的人,我根本不會相信;這些人不過是因為無知才虛張聲勢,說"不在乎",僅僅是因為他們無須懼怕自身的小瑕小疵受人非難——因為他們深信不疑:旁人壓根發(fā)現(xiàn)不了。
4.一個人若是整日念叨自己的不幸,不久便會遭受世俗的厭棄,所以她主動披上偽裝,不以凄苦之相示人。
5.我開始厭倦倫敦,疲于一成不變的生活;身邊的朋友在既定的道路上繼續(xù)追尋,平凡無奇、驚喜寥寥,見了面不等開口,我便知道他們要說點什么,即便是某某墜入愛河、誰誰有了艷遇,聽來也索然無味。我們仿佛來回的電車,循著軌道往返于起點與終點,連乘客的數(shù)目也能估摸個八九不離十。活得太規(guī)矩了,倒令我恐懼。
6.都說苦難能讓人格變得高尚,其實也不盡然——有時候幸福也能;相反,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苦難只會讓人變得卑鄙無恥、惡念難絕。

7.過去怎么樣,我不會去想。對我來說唯一重要的,就是這永恒的“當下”。
8.人性這東西還真讓人討厭呢,對吧?
9.笑你天真。你覺得別人就該順著你、遷就你,可這世上還真沒人欠你的。

10.我曾見證的所謂“愛情”,其實無非是面對男人的憐愛與生活的舒適是女人自然而然的反應(yīng)罷了,而且大多數(shù)女人都會誤把它當作愛情。
11.他放棄了那條充滿安全感的人生道路,此時卻無限憧憬。
12.世界本就無情,不存善念。

13.我們來到這人世間,為了什么,無人知曉,去往何處,亦無人知曉。我們必須無比謙卑。我們必須懂得寂靜之美。我們必須悄然前行、躲避命運的目光。我們該去尋找那些純粹、無知的人,把深愛獻給他們。他們的無知比一切的知識更可貴。我們應(yīng)當不爭不鳴,就像他們一樣,安然自處于那一隅天地,溫順、平和。這才是人生的智慧。
14.談?wù)摗懊馈钡臅r候,人們總顯得輕率,對語言的不敏感和不講究導(dǎo)致“美”被無所顧忌地使用,而當平凡瑣碎的事物都能被冠以“美”的稱號,“美”便再無高貴可言。一條裙子、一條狗、一篇布道詞都能以“美”來形容,親眼見到“美”的時候卻認不出來;人們不斷地標榜“美”,從而掩飾并夸大原本毫無價值的思想,使自身的感受力變得遲鈍不堪;人們?yōu)E用“審美”的同時,也正逐漸失去“審美”,就像那些“神力附體”的江湖騙子一樣,一天到晚無中生有、故弄玄虛,終有一日也會喪失這種力量。
15.世人皆孤獨,每個人都被鎖在一座鐵塔里,只能依靠“符號”向外界表達自己,而這些“符號”往往又沒有普遍的價值,因此含義也模糊而不確定。我們可憐又可悲地想把內(nèi)心的想法傳達給他人,而他人卻無力消受這筆財富。于是,我們只能顧自前行,相依相傍卻無法同心同息,無從了解,也無從被了解;我們仿佛身處他鄉(xiāng),不通異國語言,盡管滿腹錦繡,昂首就想談?wù)撁烂?、詮釋深奧,低頭卻發(fā)現(xiàn)手中的會話手冊里滿是陳詞濫調(diào),不足用、不堪用;我們滿腦子奇思妙想,可嘴里能說的卻只有"園丁他姨媽的傘在屋子里"這類俗話。

16.所以明知是“死路一條”,她仍越陷越深。她一定非常痛苦。只不過愛情的盲目使她相信自己一心之所向并非虛妄,她付出的愛情如此偉大,又怎會換不來與之相當?shù)幕仨憽?/strong>
17.一般來說,愛情之于男人,無非是生活中的插曲,是各項"日常"事務(wù)之一,但小說卻脫離生活,過分強調(diào)愛情,并賦予它違背現(xiàn)實的重要性。鮮少有男人信奉"茫茫俗世中,愛情價最高",就算有,也大多不懂情趣、不解風月;即使是對愛情擁有無窮興趣的女人,對這類異性也難免鄙夷,雖然受其奉承時心花怒放,可轉(zhuǎn)念就感到惴惴不安,覺得這些男人盡是些可憐的生物。即使是短暫的戀愛期間,男人也會忙點其他事情,以求分散注意:時而把精力花在賴以為生的買賣上,時而沉湎于體育運動,興致一來還會賞玩藝術(shù)。多數(shù)情況下,他們將不同的活動安排在不同的間隔中,一做起買賣,暫時就不想著運動,一品起藝術(shù),暫時就沒心思掙錢;他們身懷"凝神于手頭之事、專注于當下之時"的本領(lǐng),一旦遭逢侵擾,便會異常惱火。在愛情里,男女的差別是:女人能愛滿、愛夠二十四小時,而男人卻只是"偶爾"為之、"間或"事之。
18.人物的形象是詭異的,而且見到這幅奇形怪樣時,他還相當憤怒;生活不過是一片混亂,滿目荒唐之景、齷齪之象,堪為上佳的笑料;他也想笑,但一笑又不禁滿心哀傷。

19.世上總有些人無法"生得其所";他們受造化擺布,委身于特定的境地,不知家在何處,卻久久思戀。在出生之地,他們是"異鄉(xiāng)人",兒時記憶里繁葉簇裹的小巷也好,嬉要其中的雜沓擁擠的街道也好,都只是過路的風景。他們可能終其一生都疏離親族,在唯一熟悉的環(huán)境中也仍孑然孤寡??峙抡窃谶@般"陌生感"的驅(qū)使下,人才會遠走他方、廣游四海,去尋找某處可堪駐留的永恒"定所"。也或許,是某種蟄伏于靈魂深處的古老基因,不斷策引著彷徨的游子踏上歸途,回到祖先們早在幽暗的歷史之初便已離開的那片故土。有時候,一個人偶入他鄉(xiāng),心中便升起莫名的歸屬感,只覺"苦覓家何在,終而至此處";于是,在初次邂逅的景致里,在素昧平生的人潮中,他停下腳步,安然定居,仿佛與一切都一見如故——在這里,他終歸其所,終得寧靜。
20.但凡誰有出乎意料的舉動,周遭之人總能將其歸因于最見不得人的種種動機。
21.一個人要是陷入情網(wǎng),那他就和瞎掉聾掉一樣,對世上的一切都不聞不見。一旦被愛所困,他就像從前大木船里鎖在條凳上的奴隸一樣身不由己。
22.世上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會被賦予某種使命并最終完成它。

23.魔鬼欲達惡旨,圣典亦為所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