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的春節(jié)

許是過了不惑之年的緣故,自從移居到城里,就沒有經(jīng)歷過一個像樣的、有年味的春節(jié)!
城里的春節(jié)是別樣的,煙花飛得老高,氫氣球飛得老高,小伙姑娘們穿得花花綠綠,簇擁在狹小的擠滿汽車的街道上。商販叫賣,顧客購物,討價聲、歡呼聲,不絕于耳。夜幕降臨,城里的房屋樹木都披上霓虹彩燈,守著行色匆匆的路人,一天在街上穿梭的俊男靚女,早已關(guān)門閉戶,吃過年夜飯,守在電視機前,等待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等待新春時鐘的敲響,然后取出一大餅火炮或煙花,跑向小區(qū)空地,用火機引爆,噼里啪啦,讓整棟高樓都為之顫抖,燃放的煙花噴薄而出,在蒼茫的夜空畫上一道美麗的弧線,放射出五顏六色的彩光。城里人過年,仿佛都是錢的事,只要有錢,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一應(yīng)俱全,所以,城里人的春節(jié),只是形式上的春節(jié),不及故鄉(xiāng)那充滿濃濃年味的春節(jié)。
故鄉(xiāng),自冬月開始,便有了年的味道。所有的農(nóng)活此時已經(jīng)忙得差不多了,母親首先計算的,是如何籌錢為我們姊妹添置衣物。她計算好谷物豆類的用量,多余的部分,就讓我們背上街賣掉,所添置的衣物,其實只是所買來的布料和鞋底。那時家底還算殷實,母親自己有一臺縫紉機,每到夜深人靜,睡夢中便聽到縫紉機嗡嗡地響個不停。而這一個月的我們,天天上坡?lián)觳?,什么煙稈、包谷稈,大人們砍下曬干的小灌木,統(tǒng)統(tǒng)拖回家里。房檐下、豬圈旁,凡是能容納的地方,都塞滿了柴,足夠一冬的取暖所用。父親下班后看到我們撿來的柴,會很滿足地笑笑,如果晚上母親能炒上一小碟肉,父親一定會沽一小碗酒,這個時候,會是我們最高興的事,因為父親在酒過三巡后,定會滿臉紅光,定會夸我們勤勞,定會從他一月僅有的幾十元錢的工資里抽幾張嶄新的塊票塞進我們手里作表揚。那時的錢是相當(dāng)為貴的,過后都會自覺交給母親,撿柴不是為了得到父親給的錢的獎勵,也不是想得到他的表揚,只是一項生活必須的工作罷。由于生活的拮據(jù)和壓力,我們是很少看到父親的笑容的。我們姊妹的勤勞得益于父親的教育。他時常告誡我們:要空手出門,帶柴歸家。長大后,才明白當(dāng)時父親的這種樸實的教育,哪里只是拾柴那樣簡單呢!
不管怎樣,冬月結(jié)束,我們姊妹已穿上母親為我們縫制的新衣新鞋。日子雖然窮著,但窮得有滋有味。
臘月,是殺年豬的日子,幾十戶人家的大寨子,年豬要殺一個月才能結(jié)束。殺年豬,要請吃年豬飯,首先要預(yù)約一遍,確定能請到人吃飯后,才著手殺豬的準(zhǔn)備。挖灶、挑水、借案桌、請殺豬師父,再找來幾個身強力壯的人,一切就緒,滿寨子的孩子聞風(fēng)趕來,圍觀殺豬盛狀。那時的豬,都是吃豬草長大的,養(yǎng)上一兩年,三百來斤重,肥肉不多,卻腿粗腳健,想捉它來殺,不是易事。往往殺豬的過程,就是一個漫長的追逐過程,從豬圈到房屋四周折騰一圈,年邁的殺豬匠氣喘吁吁,坐在院子一角的石頭上喘著粗氣,脖頸上條條青筋綻出,眼睛睜得圓圓地盯著豬來回在院子里奔跑。這個時候,母親會躲在屋里不敢出來,與母親生活了兩年的豬,仿佛是母親養(yǎng)的寵物,她不忍看到這一群兇神惡煞的劊子手這樣虐待她的寵物。但是年豬還是被捉住了,它不是跑進死胡同,就是跑得太累了,放棄了抵抗,任由五大三粗的人們把它拖進堂屋——案桌是擺放在堂屋的,神龕上點燃了一支紅色蠟燭,旁邊放幾張錢紙,一瓶白酒。殺年豬,其時是一種普通的平常人家的祭祀活動。豬撕心裂肺的叫喚聲伴著人們的歡笑聲不相稱地撞擊得落掉葉片的柏楊樹梢瑟瑟作響。這一刻,我不禁為豬憐憫起來!殺豬,接血一定是母親的事,但母親遲遲不肯出來,直到父親大聲叫罵,母親才顫顫微微端來一個裝著鹽水的盆,分明看出,母親剛才掉了不少淚。
把豬按在了案板上,該殺豬師父出場了,他隨手丟掉旱煙槍,從案板底下取出早就準(zhǔn)備好的殺豬刀,一手抱著豬嘴,一手捏著殺豬刀,大聲叫喚:“拿酒來!”旁的人從神龕上取下一瓶白酒,打開蓋子,湊到嘴邊,他深深地喝了一口,在殺豬刀上猛地一噴,算是祭刀了,然后拿著刀子在豬前夾縫前輕輕一比劃,找準(zhǔn)位置,一刀進去,鮮血便涌了出來。殺年豬是很有講究的,如果一刀殺不死,會預(yù)示主人家有不好的兆頭。終于,豬被殺死了,大家齊夸好刀法。師父笑得雙眼瞇成了一條縫。捉豬的人也放了手,便著手估計有多少斤,對比哪家的年豬大。母親發(fā)言了,她絮絮叨叨地講述這個豬在她手里有多乖,有多聽話,有多肯吃,有多舍不得殺。父親從神龕上取下幾張錢紙,從殺口上粘了點血,在案板下點燃,口中念道:下輩子投胎記得投個國家主席!一屋子的嘩然,吹氣、燙豬,三下五除二,便把一個豬的肉成塊分割,母親的飯也做好了,年豬飯除了豬血煮白菜,就是炒肉,肉片很厚,巴掌大小。滿寨子人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吃肉,一邊商定明天殺哪家的年豬。(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在吃年豬飯的間隙里,推磨、打米、打糍粑、磕面,為正月間不用勞作作好準(zhǔn)備。臨近過年了,父親帶著我們,把家里家外清掃得干干凈凈。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習(xí)俗。掃除去年的“晦氣”迎接新春,已成為故鄉(xiāng)約定俗成的習(xí)俗。土墻和灶有垮掉的,找來粘土,抹得工工整整。
貼對聯(lián)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今年父親很是重視,因為今年大姐同意嫁給了城關(guān)的一戶姓劉人家,在過年前一天,姐夫從城里帶來一張年畫,很是好看,全家圍著年畫看了又看,滿是歡喜。年畫除了好看外,沒有什么特別,姐夫最后指出右上角一朵花,暗含了一1988年的字樣,我們看了都說是,父親看了更是為找到一個聰明的女婿喜上眉梢。姐夫是在城里讀過初中的人,很有學(xué)問,父親取來筆墨,要他寫一副對聯(lián),我為姐夫磨墨,他鋪好紙,大概是從老師所講的故事中聽來一副對聯(lián),略一思索便寫道: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家門。
父親在張貼時發(fā)現(xiàn)不對,問怎么會多一個字?姐夫說,這種對聯(lián)就是要多一個字!父親沒有說什么,樂呵呵貼在了門上。后來長大,我才知道,父親也是常為鄉(xiāng)里寫報道的,不可能不懂對聯(lián),不管怎樣,圖個快樂罷!
年夜飯是極其講究的,做好菜后就開始供飯。從中午十二點,就聽到有人家放鞭炮,誰家都想搶個先頭, 預(yù)示著來年莊稼比別人家好,子孫也比別人家勤快。聲音此起彼伏,一直響到天黑。飯桌上的菜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沒有蔬菜,母親說吃蔬菜來年土里會長草,也不能泡湯,否則田坎土坎會被大水沖垮。吃好飯了,大人們便坐在一起拉家常,孩子們也滿寨子奔跑游戲,歡樂了整個村莊。
晚上十二點過,母親就會安排一項特別的工作——搶銀水!今年輪到我來做完成這件事情,母親把我叫到身邊,教我怎樣搶銀水。還沒有到十二點,我就來到水井邊作好準(zhǔn)備。時間一到,趕緊燒香,燒紙,并大聲叫道“龍王爺,我給你要銀水來了,你保佑來年我家財源廣進!說罷,便打起一擔(dān)水往回趕,剛走出水井狹窄的小道,就聽到堂哥說道:“年年都沒有搶到,今年我該是第一了!”剛說完,便見到我吱呀吱呀的擔(dān)著水從他身邊走過,氣得他半天說不上話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是不準(zhǔn)誰叫誰起床的,所有的水都成為我昨晚搶來的銀水,不準(zhǔn)倒在外面。在母親的安排下,我是第一個開門的,端端正正站在堂屋里,正聲道:左手開門金雞叫,右手開門紫雞停。左邊栽根搖錢樹,右邊裝個聚寶盆。搖錢樹,聚寶盆,早搖金子夜搖銀。初一早上撿四兩,初二早上撿半斤。初三初四不用撿,金銀財寶滾進屋??谥心钔?,門已打開,做早餐供菩薩。早餐是很有講究的,初一安排的是糖包粑粑,初二安排的是油炸粑,初三安排的是牛打滾,從初四開始,早餐可以隨便,但逐一的接神供奉,一樣不能少。
于是走親戚拜年,提著一份精心準(zhǔn)備的禮品,逐一串訪親戚,一直到正月結(jié)束,開始農(nóng)忙,春節(jié)才算結(jié)束!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89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