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口價沒權利開空調!低價,正在點燃網(wǎng)約車司機的怒火
“打一口價,就沒有權利開空調!”昨天,關于網(wǎng)約車司機不給一口價乘客開空調的視頻又被頂上了熱搜。

一邊是乘客抱怨:現(xiàn)在網(wǎng)約車司機的服務越來越差了,干服務行業(yè)的,連最起碼的服務意識都沒有了。
一邊是司機吐槽:一口價根本不賺錢,開了空調還要虧本,花最少的錢,就別想著要最好的服務。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一口價都會上一次熱搜,要么是司機嫌棄打一口價的乘客窮、破事多;要么是乘客抱怨司機態(tài)度差,花錢找罪受。

站在乘客的角度來說,出了錢打車,就應該享受好的服務,哪怕要求司機多送自己一段,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在司機看來,花多少錢就享受多少服務,乘客不能花著坐公交車的錢享受飛機頭等艙的服務。多等乘客幾分鐘或者多送乘客一段,就意味著結束訂單的時間要晚幾分鐘,接下一單就要晚幾分鐘,如果是按照里程來算價格的訂單還好,一口價司機完全不賺錢,有的乘客態(tài)度還不好,難怪司機不愿意接一口價。
乘客司機都沒錯,那究竟是誰的錯?
市場飽和,車多客少,所有平臺都在比拼誰的價格更低,司機早已淪為平臺之間相互競爭的犧牲品。
十年前,網(wǎng)約車平臺依靠融資,掀起補貼大戰(zhàn),搶占司乘與市場份額,司機每天出車七八個小時,輕輕松松月入過萬;乘客打車也便宜,會薅羊毛的花1元錢就能坐車一整天。
可如今,網(wǎng)約車行業(yè)已進入買方市場,平臺從補貼戰(zhàn)走向價格戰(zhàn)。一方面平臺用免傭、補貼爭奪司機,一方面調低運價吸引乘客。司機們收入低了,經(jīng)常為節(jié)省車內空調費而與乘客發(fā)生口角。
“現(xiàn)在的價格太低了,一對一服務價格比順風車拼車都低了。”杭州的劉師傅說,“同樣是7公里的訂單,順風車14.4元,一對一只有12.67元,再這樣下去,網(wǎng)約車不僅要和摩的搶飯吃,還要和共享單車搶,司機都吃不飽,哪有心思搞服務?!?/p>
在人均訂單減少、運價與收入降低的當下,司機們對主打低價的“一口價”尤其憤怒?!?公里不到1塊錢,接吧,賺不到錢,不接吧,沒單,就這個價格,還能有什么服務?”溫州的王師傅抱怨道。

當接到低價訂單時,很多司機為了提高時薪,節(jié)約成本,是能不開空調就不開空調,能跑多快就跑多快。一位深圳的網(wǎng)約車司機開玩笑說,“特惠快車”應該叫“超級快車”。
甚至有很多司機把怨氣轉嫁到乘客身上,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一口價是沒有權利開空調的”。還有人在車內張貼告示:“尊敬的特惠一口價乘客,很遺憾本車不提供空調等服務!如需空調服務:10公里以內2元,10-20公里4元?!?/p>

也有人只為發(fā)泄,即使自己熱得難受,還是要“強忍著到地方,只要乘客一下車立馬開空調”,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乘客不再打低價車。
“低價”這根導火索,點燃了司機的怒火,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供需不平衡。
要想緩解這一矛盾,一方面需要調整網(wǎng)約車平臺公司與網(wǎng)約車司機之間的收益比例,盡可能確保網(wǎng)約車司機群體的收益。另一方面,網(wǎng)約車用戶必然不會持續(xù)增長,在這樣的情況下,平臺要想吸引用戶打車,優(yōu)惠促銷方式確實是效果最好的方式,但不應該以損害司機群體們的收益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