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I剛剛回應(yīng)完“買Beat不給錢”和“捐款100W”,又帶著GOSH CYPHER開炸!
最近幾天,帝師在網(wǎng)上PO出了兩段自己采訪GAI的視頻,一個關(guān)于“100W”,一個關(guān)于“Beat”,放眼GAI的說唱生涯,這兩件事也伴著爭議被時常提及。


先來說說第一個,100W。
又要把時光拉回到那個夏天,在《中國有嘻哈》拿到冠軍的GAI,收獲了自己的那筆“巨額獎金”100W。
但拿到這筆錢的GAI,做了一個讓所有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他把100W全捐了,捐給希望工程用于音樂項目建設(shè)。

在帝師問及此事時,GAI表示自己的人生不止這100W,算是給大家和自己的一個態(tài)度。
GAI回應(yīng)捐款100W

來源:帝師
這個舉動收獲了很多贊揚,但也有一些非議的聲音,有人說,GAI捐這個100W是為了洗白,黑歷史那么多,100W買正面形象,才能有后面的發(fā)展。
但不管GAI是為了什么捐這100W,捐助的行為本身是值得被肯定的,何況對當時的GAI來說,100W真的是一筆巨款,面對突如其來的獎金,有多少人能做到這樣。
要知道,一年前的GAI,還要因為500塊錢定金出爾反爾。

100W是GAI的正能量,那500塊便是GAI的黑歷史。
關(guān)注中文說唱的朋友不會陌生,無論談及GAI的早期,還是那些beef大戰(zhàn),“買Beat的不給錢”讓GAI一直被人詬病。
當初GAI和MAI談妥了1500買一個Beat,后來GAI因為沒錢付了500定金,一段時間后GAI又把定金要回來了,最終沒有買那個Beat。


在紅花會和GAI鬧了Beef之后,GAI又說了句:那個beat根本不值1500。

在《有嘻哈》之后,這件事也隨著新粉絲的涌入漸漸平靜,不過仍在那一次次Beef戰(zhàn)中留下印記。
時至今日,當你在網(wǎng)易云打開《Gay爺只打字》時依然能尋覓到 當初的故事。

而在帝師采訪GAI的第二個視頻中,GAI正面回應(yīng)了此事:當時就是沒錢,但還好沒用那個Beat。為什么被孤立,因為自己是個天才。
GAI回應(yīng)當初買Beat沒給錢

來源:帝師
有人覺得當時買不起,現(xiàn)在能隨便買的GAI**,也有人覺得GAI這個回應(yīng)完全是驢唇不對馬嘴的無腦邏輯,怎么能扯到自己是天才。
不管怎樣,現(xiàn)在的GAI能買得起任何人的Beat,而MAI也從未缺過GAI那一個Beat的錢。

而剛在帝師的采訪中回應(yīng)那些事的GAI,緊接著就在Cypher中宣言:財富多的老子想切扶貧。
今天凌晨,GOSH發(fā)布了2020 CYPHER 《臟班子》。

這個封面相當有意思,應(yīng)當都能看出來在致敬“最后的晚餐”,不過大家的倒影都是帶著面具的黑衣人,只有Bridge的最特別,那個倒影不是別人正是GAI。
看上去,現(xiàn)在的Bridge正走著GAI當初的路,帶領(lǐng)著GOSH沖向山頂,也撐起了GOSH的大旗。而GAI,則是那個底牌,是那個曾帶著GOSH走起的男人。

至于GAI為什么不坐到Bridge那個位置,大概是GOSH的“最后的晚餐”只有十二個人,少了那個“叛徒”,亦或是GAI真的就是那張“底牌”。
在《中國有嘻哈》結(jié)束之后,GAI簽約了新的公司,行程也變得從未有過的忙碌,在GOSH基地與成員在一起的時間大不如前。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公司合約的原因,在GOSH 2018 CYPHER中,并沒有寫上GAI的名字,反而作為“神秘Rapper”參與進當時的Cypher。
GAI當時換了個名字:金牌小密探。

兩年之后,這次的CYPHER,GAI終于光明正大的掛上了自己的名字,和兄弟伙用說唱力拔山兮。
GOSH 2020 CYPHER?

TURBO,希介,ROLLY,布瑞吉,REGI,王齊銘,霧都,小艾,GAI聯(lián)手獻上了GOSH CYPHER,?厚重的MV頗有點喇嘛《HUMBLE》的味道。
力拔山兮氣蓋世,讓重慶被譽為重特蘭大的GOSH在鼓點中一通亂炸,沒有墊人聲backup來增強質(zhì)感,就是純粹且粗暴的轟炸著耳膜。

重慶獨特的方言味讓本就兇狠的詞沖擊力十足,在Cypher的最后,那個沒有上桌的GAI穿著黑衣出現(xiàn)。
“放眼中國真正白手起家到底有幾個長沙城的火焰外加啥子 重慶城的霧”

GAI打破了那些所謂“退出GOSH”的傳言,也用GAI式TRAP,豪橫地為集結(jié)的霧都力畫上了句號。

在目前這個很多人宅在家聽歌的檔口,GOSH打響的中文說唱廠牌Cypher的第一槍,算是讓不少人解了饞。
這個頭GOSH起了,下一個Cypher,會是哪個廠牌呢?

一定要關(guān)注
公眾號:SWAG西蒙.
最新的說唱嘻哈資訊微信掃描下圖關(guān)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