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轉企鵝罐》— 一起分享命運的果實吧!

今年的七月番里,《漂流少年》是一部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作品;它有著相當令人回味的主題與表達,使得這個作品即便有著大量細節(jié)讓人不好消化,也依舊能夠征服像我一樣的觀眾。
當時在觀看《漂流少年》的時候,其實在我心里,不自覺地就想起了在10年前,同樣是2011年的七月番里,同樣有著這樣一部作品,讓人看得有些云里霧里,卻又難以自拔;而這部作品不是別人,正是由幾原邦彥導演所執(zhí)導的——《回轉企鵝罐》。

帶著懷舊的心,我再次把《回轉企鵝罐》重新看了一次;然而,在這次重溫的過程中,我的內心產生了數個疑問:
《回轉企鵝罐》的故事真的很難懂嗎?
造成大家覺得難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如果大家覺得難懂,那么為何包括我在內的不少觀眾依舊會如此享受?
以及,這部作品又有著怎樣的表達?
這些問題,在我看完之后、在我仔細思考之后,有了一些我自己的回答。
而對于它們的回答,也會是我這篇專欄想要分享給大家的內容。
希望這篇專欄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部作品,也希望大家會喜歡我的觀后感專欄,并多多三連、分享、關注,來支持up主哦!

故事難懂的理由與解決
首先,是第一個問題:《回轉企鵝罐》的故事真的很難懂嗎?
如果要我說它的故事特別簡單,那確實是騙人的;畢竟,本作涉及的角色與事件眾多,由此所交織出來的故事必然是復雜的。所以,就算我在這里將整個故事都梳理出來,對于那些沒看過作品的人來說,估計也很難一下子就看明白。
但是,復雜的故事,并不等同于它不好理解。實際上,無論是角色之間的關系、他們的想法與目的、還是串聯(lián)起一切劇情的主干與事件,我認為作品都已經表述得足夠清楚。
至少,我相信能夠看完這部作品的觀眾,應該都不會對作品的表故事,產生過多的歧義。

既然本作的表故事,在理解上并不會產生過多的分歧,那么當我們說這部作品難懂的時候,究竟是意味著什么呢?
在我看來,我們之所以說本作難懂,有四個層面:
第一,是它的敘事方式,復雜化了作品的表故事。
第二,是作品的世界觀與設定,使其存在著一些讓人混淆的細節(jié)與橋段。
第三,是作品中出現(xiàn)的部分符號與對白,讓它擁有諸多可以自由解讀的要素。
第四,是作品即便表故事不難理解,其內核與表達,也因為這些符號與對白,而變得難以輕易地企及。
后兩個,我們留到最后,在我們討論本作主題的時候,再進一步地去分析。
這里,我們優(yōu)先討論前兩個,也就是源自于作品敘事,與世界觀設定,所造成的理解難度。

滯后于角色所帶來的負荷與驚喜
首先,我們來聊一聊本作的敘事。
我認為本作在敘事上最有特色的一點,就是它大幅度地將我們的視角,滯后于角色。
什么意思呢?
在很多其他的故事里,作品往往會安排我們與角色,在信息量上有著大致的同步;簡單來說,就是角色所看到與知道的事情,其實和我們是差不多的。這么做,最大的好處是提高觀眾的代入感與沉浸感,讓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角色的處境、理解角色的選擇,并借此對這個角色,產生共鳴。
反觀本作,看完整個故事之后,如果我們再回過頭來,想一想我們自己在故事剛開始時,對于這群角色的認知,我們就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當時的我們究竟是多么的一無所知。是的,在這部作品里,每個角色心中都藏有大量的秘密,而身為局外人的觀眾,在一開始自然是無從知曉這些隱藏在背后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也就是說,在本作中,觀眾所持有的信息量,是遠低于角色自身所持有的信息的。
而這,就是造成本作劇情理解難度上升,的罪魁禍首之一。

為什么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當角色持有的信息遠超于我們觀眾,它就會造成我們無法站在角色的視角與立場,進而失去了判斷他們行動與想法的依據。而這,尤其在故事的前期,在什么都尚未揭露的時候,會大大提高我們對于當下故事的理解;畢竟,當我們連角色為什么這么去做都搞不明白的時候,自然就更搞不懂故事想要表達些什么了。
另一方面,就算角色初期持有的信息比我們觀眾多,作品自身為了故事的完整性,它始終還是要將這些隱藏起來的信息,逐漸釋放給我們的;而一旦想要釋出,故事本身的信息密度就會隨之高漲起來;短時間內接收大量信息,觀眾自然就會難以輕松地去消化這些內容。
尤其,這樣信息量的釋出,也就是其中的“回憶”片段,幾乎充斥著整部作品,造成本作整體上都會給人一股比較吃力的感覺;甚至如果是比較不耐心、或者無法負荷的觀眾,都有可能只看到一半,就終止了自己的思考,不再去處理與消化這些信息,最終選擇放棄。
這,就是本作第一個“難懂”的理由。

那么,既然明知會造成這樣的問題,本作為什么還要如此去敘事呢?
答案很簡單,是因為驚喜感。
是的,我相信多數看完本作的觀眾都會認可:本作,尤其到了后半段,真的可謂是處處驚喜。
角色的行動,如果按照常規(guī)敘事,觀眾一般是先知曉了角色的想法,才去認可他的行動;也就是說,我們所理解的角色想法是“因”,角色所做出來的行動是“果”。
但是,在本作這樣的敘事里,因果就倒置了;角色隱藏著秘密行動著,雖然會造成我們觀眾當下的不理解,但是,這些行動本身,卻成為了后續(xù)揭示秘密時的最佳鋪墊。我們會在那一剎那,將這些秘密與角色所做過的行動,產生綁定與連接;因為做了這些行動,所以這個秘密顯得如此合理,同時,因為角色有著這樣的過去,他之前那些讓我們無法理解的所作所為,也瞬間獲得了解答。
換言之,作品透過這樣的敘事,讓觀眾得以高度參與到故事之中,去自行將那些曾在故事中出現(xiàn)過的、且令人費解的伏筆,給連系起來。而正是這一瞬間的通透感、這一切都被串聯(lián)起來的感覺,才是這部作品最迷人的地方。
所以,為了這個驚喜感,為了這種令人震撼的體驗,就算拔高了理解難度,那又何妨呢?

虛實交錯的困惑與浪漫
除了這個敘事特點所造成的難懂外,作品本身的世界觀與劇情設定,也是造成本作難懂的理由;甚至在我看來,比起敘事層面,世界觀與劇情設定帶來的影響會嚴重得多。
本作所架構的世界觀,其實是基于現(xiàn)實的;無論是大量參考了東京地理的場景,還是大家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事件本身,都影射了曾經發(fā)生過的真實事件。但與此同時,作品也擁有不少玄幻的要素;像是桃果所擁有的改變命運的能力、不該出現(xiàn)的真俐卻屢屢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以及企鵝帽與女王大人等等。
換言之,本作的世界觀,是架構在一個基于現(xiàn)實的幻想之上的。

這樣的設定本身也沒啥問題,甚至有著不少作品,都使用過相似的設定。
但是,多數作品就算有著虛構的設定,它一般上也會把虛構與現(xiàn)實給明確地切分開來,讓觀眾能夠清楚地意識到,什么東西是虛構的,什么東西是真實的。
而本作,它安排虛構的設定,不僅僅是為了增添一些玄幻的要素在作品之中;它還利用了虛構的設定,去作為角色幻想的煙霧彈。也就是說,作品的虛構與幻想,不僅僅是在客觀層面上,新增了我們現(xiàn)實世界里所不存在的事物;它的虛構與幻想,還大量地與角色自身的幻想,進行了參雜與重合;而這,就讓觀眾無從分辨哪些是真實發(fā)生過的,哪些是角色主觀加工過的事物。
例如,屢次出現(xiàn)的“生存戰(zhàn)略”,究竟是真的存在這樣的異空間,還是這只是發(fā)生在角色的想象之中;又像是蘋果前期的一些幻想,究竟這里面哪些部分是真實發(fā)生過的,哪些是蘋果自身所想象出來的;對于這些,作品其實都沒有給出特別明確的區(qū)分與答案。
而一旦這兩者之間的區(qū)隔沒有做出來,這些橋段之中的邏輯,就會容易讓人感到混淆;畢竟如果客觀存在,那么自然就可以用理性的方式去看待,但如果只是想象,那么邏輯自然可以跳躍。
如果連能不能用理性去判斷,都還需要判斷,那么想要去理解、去解讀這樣的橋段,自然難度就會陡增;而對于這個橋段本身的理解,也就特別容易產生歧義了。

同樣的,如果會有這樣的問題,本作為什么要設計這樣的世界觀與設定呢?
對此,我認為是為了作品的表達。
本作的故事即便不去細究,也能夠發(fā)現(xiàn)其黑暗面。所以,如果作品完全走寫實風格,這股被掩蓋著都能溢出的黑暗基調,將會毫無保留地向觀眾襲來,那觀眾就會很容易地被這樣的故事基調所淹沒,最終連作品想要表達些什么,可能都無法察覺。
同時,這樣的設定,也將作品中一些殘酷的事物,給符號化、意象化了。這么做自然不是試圖去美化這些殘酷的事物,而是想要透過這樣的表現(xiàn)方式,去讓觀眾得以從中抽離開來;畢竟,如果具體的傷害被展現(xiàn)了出來,觀眾的注意力,很可能會被那些獵奇的、外在的事物,給搶走,進而就忽視了作品更想要呈現(xiàn)的,屬于角色內在的想法與感受。

換言之,作品本身所呈現(xiàn)的事物非常的黑暗與殘酷,如果將其赤裸裸地展現(xiàn)出來,反而會因為其過于好理解,導致作品真正的表達,真正想要讓觀眾所看見的事物,被掩蓋、被稀釋。
所以,與其這樣,不如用這些不好懂的設定與世界觀,去對這個故事進行高度符號化、意象化的包裝,讓觀眾反而能夠因此,去注意到作品真正的表達上。

情緒上的連貫性所帶來的享受
前面聊了很多關于本作之所以會讓人覺得難懂,幾個我個人的觀點。
但是,如果真的一部作品在看的當下讓人完全搞不懂劇情的邏輯性,讓人徹底迷失,即便這么做有著它的理由與想法,它也不可能像《回轉企鵝罐》一樣,依舊能夠吸引住觀眾的眼球,依舊能夠征服觀眾,讓觀眾繼續(xù)看下去。
反過來說,《回轉企鵝罐》這部作品,又是如何讓觀眾即便無法理解或消化當下的劇情,也依舊能夠堅持下去的呢?
對我自己來說,作品之所以能夠征服我,還是在于情緒上的連貫性。

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設計,就是作品幾乎每一集,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主題”。
簡單舉幾個例子:
第一集討論的重點在于“命運”,
第二集所著重描繪的元素是“跟蹤”,
第七集有著相當明顯的“性”與“欲望”的要素,
第九集幾乎都是陽毬個人的“回憶”,
第十三集透過一個寓言表達了“罪與罰”,
第十五集對“家人”的概念有著諸多見解與討論,
第十九集探索了何謂“歸宿”。
這些都是我認為“主題”比較明確的單集;事實上,如果有心,每一集應該都能夠找到相對應的“主題”,去貫穿該集的表達與情緒。
也就是說,作品的劇情安排,不是按照常規(guī)邏輯去推進的;作品安排劇情,它所考慮到的第一要素,其實在于情緒上與表達上的連貫。

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本作劇情,在邏輯上的理解難度;可是,就算我們可能會因此對某個橋段或某個細節(jié),感到困惑,但,我們在情緒上,卻不會因此而感到特別的違和或突兀。
這就是為什么,作品即便不斷切換視角,即便兩個鏡頭之間,展開的是不同角色的個人劇情,我們在看的當下,不僅不會無法接受,甚至可能都意識不到,原來前后在劇情上,已經出現(xiàn)了斷層。
當作品集中展現(xiàn)每個角色在各自劇情中,他們在同一時刻對于同一“主題”的想法與表達時,此時串聯(lián)起這個群像劇的,就不再是理性上或邏輯上的因果關系,而就只是純粹的,遵循著那些更偏向本能的,更偏向于情感上的連接了。
也因此,作品即便在不少情節(jié)會帶來理性層面的困擾,但在感性層面上,觀眾卻能因此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

當然,作品畢竟還是有著自己的劇情線,一些橋段之間的連接,也難保一定會有表達或情緒上的共性,如果此時還無腦且跳躍地進行轉場,那么此時的割裂感將會異常巨大。
所以,作品安排了很多有意思的轉場方式,比較常用的例如地鐵換乘的演出、穿插“回憶”的演出、“生存戰(zhàn)略”的演出等。
這些轉場,被作品安插到了各個角落之中,且都有著其對應的劇情連接:
地鐵換乘轉場,后面接上的,要嘛是地鐵中的角色視角,要嘛就是意味著地理位置的改變,到了后期甚至意味著命運的變化等;
回憶轉場,則是直接的,展現(xiàn)出某個角色心中對于過往的回憶;
生存戰(zhàn)略,則是類似催化劑的作用,催促角色去行動,并在情緒上,做出明確的切割。
當這些轉場被大量使用之后,作品就達成了一個目的,那就是觀眾一看到這樣的演出,無論后續(xù)劇情在邏輯或表達上,與前段劇情有無聯(lián)系,觀眾的情緒,都會因為這段演出,而做出相對應的調整,進而讓整體情緒得以維持連貫。
也就是說,觀眾被這些其實所指意義不明確的演出,給馴化了;
作品到了后期,也就能夠很輕易地,只依靠這些轉場,去調度與變化觀眾的情緒。

不僅僅是轉場演出,作品那種舞臺劇式的演出方式、那種夸張化的畫面表達、乃至于前段所提到的,作品那虛構的幻想世界觀,這一切,都極大程度地提高了本作在情感上的表現(xiàn)力,都最大限度地將“浪漫”這一要素,給突顯出來。
所以,《回轉企鵝罐》其實比起依靠邏輯、依靠劇情的合理性、依靠精妙的情節(jié)安排、依靠結構化的敘事,去征服觀眾;它更多的,是從感性層面、從情緒上的連接、從表達上的統(tǒng)一等,去設計劇情,去進行演出,并最終,達到感染觀眾的終極目標。
也因此,即便在觀看本作的過程中,遇上了不好懂或不好消化的劇情,即便看到后來,我們難免會被海量的信息量所淹沒;但作為觀眾,至少對我自己而言,我依舊還是會被作品那強大的情緒渲染,給拉進故事之中,并在最后,不自覺地享受并期待著故事的發(fā)展。

總的來說,《回轉企鵝罐》的故事難以理解嗎?是也不是。
不是,是因為看完整部作品之后,作品在表層故事的理解上,不會出現(xiàn)巨大的歧義。
是,是因為作品在觀看的過程中,確實會因為其獨特的敘事,導致部分劇情的難以消化,也會因為作品那虛實交錯的世界觀設計,導致一些細節(jié)在理解上的困惑。
但無論如何,我相信主創(chuàng)在創(chuàng)作《回轉企鵝罐》這部作品時,對這個問題應該是不太在意的,甚至應該說是明知故犯的。
一方面,復雜化的敘事,能夠帶來更多的驚喜;
一方面,虛實交錯的世界觀,能夠將這個殘酷的故事重新包裝起來,讓觀眾能夠更好地意識到作品的表達;
還有一方面,作品比起想要透過理性層面去征服觀眾,它更希望從更加直觀的感性層面,去感染觀眾。
也是因為這樣,《回轉企鵝罐》這部作品,才會顯得如此的神奇、才會如此地具有魅力。

得不到愛的世界與遭遇
前面一大段,我們聊了《回轉企鵝罐》在敘事層面上所造成的理解難度,并解釋了為何即便有著這樣的問題,觀眾依舊可以接受。
但是,本作讓人難懂的,除了敘事本身,還有作品的表達本身。事實上,在看完整部作品之后,觀眾一般也不會在意敘事的問題,而更多地,會把重心放在:“這部作品到底想要表達些什么?”,的這個問題上。
對此,我認為作品因為其中所出現(xiàn)的這些符號與元素,本身就存在多元解讀的可能;而對于它們的解讀偏差,將會引導至大相徑庭的主題探索,所以我覺得本作,確實很難梳理出一個特別服眾的主題出來。
但是在這里,我依舊會分享一些我自己對于作品的見解;雖然未必準確,但也希望能夠對大家理解這部作品產生些許幫助。

我相信多數人都能認可,無論劇中細節(jié)作何解讀,本作最終的核心主題,就是“愛”。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常見,甚至都有點老掉牙的主題表達;
但是,借由本作那獨特的切入方式,使得這一主題的表達,變得耐人尋味了起來。
不少想要談論“愛”的作品,往往會以一種弘揚“愛”的方式,以一種更加積極、正向的態(tài)度,去表達這個內核。但是在本作中,我們卻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作品絕大多數的時候,是在討論“得不到愛”,所帶來的負面問題與影響。
換言之,作品比起討論“擁有愛”的美好,它更多地是想要展現(xiàn)“沒有愛”的問題。
也因此,我認為作品的表達,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一個,是傾向于社會議題的,對于這種“沒有愛”的問題的探索。
而另一個,是置身于個人視角,試圖去挖掘如果身處于“沒有愛”的情況,我們應該怎么辦。

無法溶化的“冰之世界”
我們先來簡單地聊一聊社會層面的討論。
首先我們可以明確一件事,那就是本作對于社會的現(xiàn)狀,其實是持相當負面與悲觀的態(tài)度的。作品認為這個世界普遍是冷漠的,人與人之間是缺愛的,就算是親生的孩子,父母也未必會予以應有的親情。也是因為這樣,作品中幾乎每個角色,背后都有著一個悲慘的故事。
甚至,作品為了進一步夸張化這樣的情境,它不惜設計出一個名為“孩子粉碎機”的機構或裝置,去“粉碎”那些被拋棄的孩子,將社會中無情的一面,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以此為背景,作品中的反派,也就是身為恐怖分子的企鵝會們,他們想要對抗的、想要否定的,其實就是這樣的社會現(xiàn)狀。
每個企鵝會的成員,或許各自都有不同的目標;但是,就如同高倉父親在第二十集中的演說那樣,大家已經無法忍受這“冰之世界”,想要試圖透過破壞這個世界,來“凈化”世界,來讓世人對此產生警醒。
這其實也是頭目真俐的最終目的。真俐認為,世界之所以缺愛,之所以冰冷,是因為人人都身處于自己的“箱子”之中,造成人與人之間無法形成“互動”與“交流”;而這樣一來,“愛”,自然就難以存在于世上。所以真俐想做的,就是破壞每個人所寄宿的“箱子”,強行打通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而真俐所說的“箱子”,它大概率所指代的,就是人們所身處的環(huán)境;所以破壞“箱子”,就意味著打破人們的周邊環(huán)境,就意味著透過帶來社會上的動蕩,去讓人重新產生連接。

想當然的,這些人既然被設定在了“反派”的位置上,作品對他們的態(tài)度自然就是否定的。
他們或許是真的想要解決問題,但是很可惜的,他們的方法絕對不是正確的。
造成破壞與災難,去引發(fā)人們對此的關注,并試圖以此去點燃社會,進而溶化這“冰之世界”;這條邏輯鏈背后的根本問題,在于這個破壞與災難本身,首先就會奪走一批無辜的人的幸福。換言之,他們在行動前,擅自認定了所有人都躲在了“箱子”之中,大家全都是極其不幸的、都是需要自己去幫助的;但是,他們卻沒意識到,就算身處在箱子之中,依舊有人會分享果實,依舊有人能夠去愛;或許,大家并沒有自己所想象的那么不幸、那么糟糕。
也就是說,他們自以為是的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他人,并以一種自上而下的方式,去決定其他人的生命與幸福;而這樣的做法,難道不是和他們自己所痛恨的世界,如出一轍... 甚至更加不如嗎?

但,回過頭來思考,如果我們對于這些反派嗤之以鼻,那么對于這個問題本身,我們又該怎么解決呢?
作品并沒有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又或者說沒有能力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畢竟,這是社會層面的巨大問題,真不是一部文藝作品,就能輕松地去說三道四的。
但,雖然沒有具體的方案,作品仍舊希望身處于不幸的人,不要徹底失去希望。
也因此,作品才會設計出桃果這樣,宛如救世主一般的角色,去救贖作品里的一些角色;
也因此,作品真正的表達,其實更多地,聚焦在個人的視角,并試圖借此去告訴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究竟能夠做些什么。

一起分享命運的果實吧!
承接前段,我們至此,已經明確了作品真正想要表達的內核,就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應當如何面對這“冰之世界”。
想要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來回答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么作品大半的內容,都在討論“命運”?
打開作品的第一集,我們就會聽到一段,晶馬對于命運的否定;而到了作品的第二集,蘋果又對命運予以了積極的肯定;到了后來,各種各樣的事物,都被這群角色,冠以了“命運”之名。而當作品中參雜了如此之多有關“命運”的要素與討論,確實很難不讓人認為“命運”也是作品的重要表達之一。
但仔細一想,究竟是誰才會談論“命運”呢?
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真的會去思考有關于“命運”的課題嗎?
是的,作品中的這些角色,表面上談論的是“命運”,但實際上,在他們的內心里真正想要表達的,是對這降臨到自己身上的“不幸”,這種“沒人愛自己”的命運,的一種控訴。
換言之,這些角色各自對于“命運”的看法,其實就是作品想要借由這些角色,去表達面對“不幸”與“冰冷”的各種態(tài)度與方式。

而對于自己得不到愛的命運,大體上其實就只有兩種態(tài)度:要嘛接受,要嘛反抗。
作品集中展現(xiàn)了兩種態(tài)度的極端層面:
極端地接受這個命運,試圖將眼前的一切,向自己所認知的命運靠攏,代表人物:蘋果;
極端地否定這個命運,試圖以一己之力去改變它,并達至自己的目的,代表人物:冠葉。
作品的前12集,集中地展示了前者;作品的后12集,則更多地側重于后者。
然而,事實上,這兩種極端的態(tài)度,其實都無法帶給他們幸福與快樂。

先來談談前者的問題是什么。
極端地接受這個命運,它背后所呈現(xiàn)出來的心里狀態(tài),其實是極度的不自信。
當蘋果認定了自己的命運,認定了只有自己變成桃果,才能夠帶給家里幸福,認定了這就是必然的、這就是理所應當的;這一套思路中蘊含著一個大大的潛臺詞:蘋果不相信自己能夠被愛,不相信只依靠不被愛的自己,能夠改變一切,甚至都不愿意去相信,自己會去愛人。
而當一個人陷入了這樣自我否定的情緒之中,她是看不見、也發(fā)現(xiàn)不了來自周邊的善意的;而一旦陷入到這樣的盲區(qū)之中,再想要從泥潭與深淵中攀爬出來,就真的非常困難了。
這也是為什么,作品在前期,會花費特別多的筆墨在蘋果身上,試圖去描寫她在這樣的情況下,越陷越深,越是想要向命運靠攏,自身卻離所謂的幸福越發(fā)遙遠。
作品透過蘋果的故事,對于這個極端的態(tài)度,予以了明確的否定。

只是,對于命運采取極端的否定態(tài)度,也很難說是更好的出路。
因為過于否定命運、否定外在條件,并試圖去改變眼前的一切,蘊藏著的就是過度自信,或是對他人的過于不信。
在故事中,冠葉相信自己的能力與判斷,不相信同為家人的晶馬、陽毬與真砂子,更不愿意去相信試圖幫助自己的親戚與其他朋友。也因此,他獨自一人承擔了一切,無論是去賺錢、去和醫(yī)生與企鵝會交涉等,他都不讓其他人知曉,就是默默地一個人付出。
但很明顯的,很多問題,不是一個人能夠解決的;而越是獨自一人,就越會把自己給封閉起來,同樣越來越無法與他人交流與溝通,最后錯失了本該擁有的愛。
這,就是作品在其后半的篇幅里,所批評的態(tài)度了。

說到這里,我們或許能夠意識到一點:
雖然作品里的角色,大多都是“命運”的受害者,但作品對于他們面對命運的態(tài)度,同樣采取的是悲觀的看法。
認可自己的命運,會因為不自信,而難以走出來;
否定自己的命運,會因為對他人的不信任,而難以被拯救。
無論怎么選都不對,無論接受還是否定,已有的命運都難以被改變;
那,我們究竟該怎么做?
面對這“冰之世界”,我們該怎么辦?

對此,作品同樣沒有給出一個明確且標準的答案;
畢竟,每個人所遇到的問題,其實都不太一樣,所以很難給出具體的方案,去解決每個個體的問題。
但,作品借由它的故事,還是給出了一個寬泛的建議:
如果是深陷在其中的人,那么至少不要過于極端,多看看外在的世界,或許哪一天,你就遇到了能夠點燃你內心的火把,遇到那個愿意為自己付出的桃果。
而作為更加普遍的一般人,我們無從改變這個“冰之世界”,自己也不可能對所有人都敞開心扉;只是,如果是對自己重要的人遭遇到了責難,或許我們也應該積極去幫助,一個微小的幫助,對他來說或許就是莫大的救贖,或許就是那個能夠將他從崩潰邊緣拯救過來的關鍵稻草。

換言之,在我看來,雖然作品的主題是“愛”;但是,它對于這個主題的表達,顯然是相當的負面與悲觀的。
只是,即便如此,作品也依舊透過這個故事,隱約地向我們表達了,它對于“愛”的理解:
“愛”,就是“救贖”;
“愛”,就是那個能夠支撐自己,在這冰冷又殘酷的世界中,繼續(xù)堅持與努力的“命運果實”。
而要得到這樣的“救贖”,要獲取他人所分享的“命運果實”,首先,需要我們自己稍微敞開心扉,稍微在那困住我們的箱子里,打開一扇窗,這樣他人的光芒,才能夠照耀進來。
反之,如果哪天,遇到了需要“救贖”的人,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也應該稍稍慷慨一些,去嘗試分享我們的“命運果實”。
這么做,雖然依舊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至少對于自己、對于被分享的人來說,那渺小的火焰,也足以與整個世界的寒冷,相抗衡了。
也因此,那句改變命運軌跡的話語,才會是:
“一起分享命運的果實吧!”

總的來說,我認為《回轉企鵝罐》是一部相當神奇的作品。
你說它的故事難懂嗎?看的當下或許會有些阻礙,但看完之后,對于表故事的理解應該不難。
你說它的表達積極嗎?看似以“愛”作為其主題,但它所展現(xiàn)的事物卻相當負面。
但如果你說看完之后會感到特別地負面,甚至是抑郁嗎?
事實上,看完之后的一剎那,確實會對劇中角色的遭遇,乃至于對這整個社會、世界,感到失望;但是,在好好沉淀之后,我們就又會回想起,劇中的這些角色,即便面對著如此冰冷的世界,他們也都能夠在最后,透過報團取暖的方式,透過相互分享命運果實的方式,去傳達對于彼此的愛。
最后的那句:“一起分享命運的果實吧!”,故事最后那極具浪漫色彩的表現(xiàn)形式,都在不知不覺間,讓我們能夠感受到,那些暗藏在本作黑暗底下的光明。
所以,就我個人而言,我很難說本作是我個人特別喜歡、特別熱愛的一部作品;
但是,這絕對是一部,在體驗上,最為獨特,也最為難忘的作品之一了。
簡單評分:9.2/10
ps:我在主題表達的段落里,討論了作品對于兩種面對命運的極端態(tài)度(也就是接受與否定)。但如果對比這兩者,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品對于后者的批判更甚。這其中的理由其實也很簡單;要救前者雖然也困難,但至少是容易被察覺的;而后者卻因為將一切問題埋藏在心里,所以要意識到問題的難度就大大增加了。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蘋果最后能夠改變,而冠葉到了后來,會越陷越深。只是,即便是冠葉,最后他的心扉還是被晶馬和陽毬所撬開,晶馬在最后也將自己從冠葉那拿來的半個“命運果實”,重新分享給了他,讓他在最后,再次意識到被愛的感覺;而這,才促成了冠葉的醒悟,以及他后續(xù)的行動。
ps2:本作的配樂和主題曲都很好聽,橋本由香利永遠滴神!

ps3:感謝所有愿意花時間看到這里的朋友,也希望大家會喜歡我的文章;喜歡的話也希望能夠三連、分享、關注來支持一下up主哦!?
最后,如果大家對于這部好作品還有其他想要分享的觀點的話,也歡迎到留言區(qū)告訴我哦!?

